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属于小乘所修。“证得胜义”,就是二空真如,我法二空的道理。“我法二空”的胜义谛理,就是无分别智亲证的真实道理,故叫“证得胜义”。“胜义胜义”,指一真法界。“胜义胜义”,就是说它本身就是胜义。它与“证得胜义”两者的差别在于,“证得胜义”是证的“遍计所执空”,因为我法二执是遍计所执,如果证得了“我法二空”真理,也就证得了“三无性”中的“相无性”,证得了遍计所执体相俱无的真理。胜义胜义,指的是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上本来具有的空性空理。“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义即:诸法的真性,常时如此,没有变更,因为它是无为法,没有生灭变化,本性空寂。“常如其性故”,真如的“如”字就当“常”讲,常时都是那种清净性。“即唯识实性”,也就是唯识的真实性。唯识性有两种:一、唯识的真实性,即圆成实性,即胜义胜义;二、唯识的虚妄性,即遍计所执,执着诸法实有。有关唯识性的部分,就讲完了。

  五、唯识位

  《三十唯识颂》解决了五方面的问题。第一、首先破我法二执,显唯识理。第二、讲“因缘缘起”(即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即增上缘缘起),这是缘起部分。第三、讲唯识相,即三自性。第四、讲唯识性,即三无性。第五、讲唯识位,有五个位次。现在已把三无性:“遍计所执相无性”、“依他起性生无性”和“圆成实性胜义无性”讲完了。下面讲唯识位:第一资粮位,第二加行位,第三证道位,第四修道位,第五究竟位。

   第一位:资粮位。

   颂云: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所谓“乃至未起识”,即从初发菩提心起,乃至未证得顺抉择分的时候,这一阶段叫“资粮位”。资粮位主要是广积福德、智慧资粮。资粮者,行远路时所需的路费和口粮。而向成佛的那个境界迈进,也须具备一定的资粮,那就是“福德”、“智慧”。因为这两种资粮圆满了,就成佛,就叫两足尊。从初发心乃至未起顺抉择分,即未到“加行位”这一段时间,叫资粮位。资粮位也叫“顺解脱分”,就是随顺解脱这一大部分。“顺抉择分”,就是在加行位修唯识观,就是随顺见道智慧(就是抉择),就是随顺趋入证道位。资粮位尽管未实证真空本性,还须依闻思修来修六度。因为此时还没有“修慧”,故只好依闻思智慧来修。布施、忍辱、持戒这三度,广积福德;禅定、般若广积智慧,精进就是努力来积福慧。在这一阶段,只能增长一些善法,使我法二执生起的“烦恼”、“所知”二障在现行上,略有减轻。“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对我法二执的种子(随眠即种子),“犹未能伏灭”,还没能断除。何谓“随眠”?即随逐有情眠伏藏识,“二取习气”经常随逐有情,紧跟着众生,躲在阿赖耶识中。若有情在人趣,“二取随眠”就在人趣的阿赖耶识中;若有情在天趣,“二取随眠”就在天趣有情的阿赖耶识中;若堕地狱,“二取随眠”还是在地狱有情的阿赖耶识中,它常时随逐有情眠伏藏识。在资粮位中,对二取习气的种子没有触动,对二取习气的现行还是触动了一点点,但不大。这一阶段主要修的是“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以闻思慧来修六度,来积福德。在这一长时阶段中,《华严经》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信”:信、勤、念、定、慧、戒、愿、不退、护法、回向,就是十种信,相信这十法。总的来说,第一是建立净信,清净信。即“信有实”:相信佛说的道理真实不虚;“信有德”:相信佛法僧三宝功德伟大;“信有能”:相信我自己有能力通达佛法真实义,我能够成就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是总的信。其它还有几个方面,我们应当相信:一、精进,相信精进努力能成就佛果,懒惰绝对一事无成。二、念,相信正念,正念住心,才能降伏邪念。三、定,由正念产生正定,有定才能生智慧。四、相信正慧。五、正戒,要相信正戒能防恶趋善,六祖说:“若欲见真道,行正既是道”,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是道,三业清净很不简单,首先要意业清净,心里没有烦恼。六、愿,相信愿力广大,《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十大愿,这种愿力不可思议。愿力关系大得很,发了个愿,无形中自然就会实现,自己也莫名其妙。佛常说:“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阿弥陀经》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愿力不可思议。所以大家不要乱发愿,要发正当的愿:上成无上菩提,下化无边众生。这里我本人有一点经验。起初,我眼睛看不见,想通达五明,终于通了一点。后来又发愿办教育,一个盲人又没读过师范校,结果在教育界干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能成就?就是因为我发了愿,要普度众生,教育也是普度众生。我又发愿送穷,写了一首送穷诗:“嗟我此生何太穷,早年失明晚多空,愿从此日送穷去,顿作人间福寿翁。”我鼓励大家要发大愿,发正当的愿一定会实现。七、不退,相信不退,要前进,修行用功一退,就退得无止境了。八、护法,相信护法,要维护正法。九、回向,什么叫回向?做事之先要发愿,即立个志向,我要做什么,达到个什么目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发个回向愿,表示要把事情用在哪一方面,比如布施,这之前先发愿要大弘佛法,广度众生。布施后,又把这个功德回向众生。愿使众生都得闻佛法。回向也是愿,在事情之后,发愿把功德回向给哪个。所以净土宗常念:“愿以此功德,回向诸净土……”,先念佛,然后把功德回向,以庄严净土。大家做了布施后,或者把功德回向无上菩提,或者回向众生。“十信”就是要相信这十种。先要有信仰,才能发起菩提心。

   “十住”:一、发心住:初发心,还没有多少行动,也未闻多少正法,就住在初发心那个境界上。二、置地住:发心初期,烦恼还炽盛,心还收不住,就要调伏心地,置心地。三、修行住:把心地调伏了,就要开始修行。为调伏心地,佛法有五净行,依众生不同的烦恼,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治。①如贪心盛,就用“观不净”来调伏;②如嗔心重,就修慈悲观;③如果痴心重,就要“观缘起”;④如果骄慢心重,就要“观界差别”,人由地水火风识空等六界组成,把六界拆开,就没有我,我都没有,还有什么骄慢呢!⑤寻思重,不停地想这样想那样,就数出入息。最初烦恼很重时,就看自己哪一种烦恼最重,影响修行,就选取哪一种方法对治调心。四、生贵住:发心修菩萨行的人,一般不会落在贫穷人家,要生在尊贵之家。五、方便住:普通人都有方便智慧,善于说话很策略,处世善巧。六、不退住:经常想着向前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见《大学》),德业日日进长。七、正心住:心里正大光明。学佛人首先要做好人,做好人首先是修身,即身体戒行好。修身须先正其心,心性端正,光明磊落。八、童贞住:即出家,不结婚就学佛,童贞入道。九、法王子住:法王子就是佛的儿子,将来必定成佛,继承佛位。十、灌顶住:印度古时,凡皇帝封太子,老皇帝要用酥油给太子灌顶。这种仪式用于佛法中,表示将来要继承佛位。十住,表示住在这十个位次上。

   “十行”,就是修十种胜行。一、欢喜行:随时要乐观,有乐观主义精神,就有毅力,敢于承担任何困难,做一分算一分,不畏惧,有欢喜心,就有勇气。常时心里有正当的乐趣,法乐充满。二、饶益行:即饶益众生,做有益众生的事。三、无嗔行:常时心中充满慈悲,要学佛陀“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没有嗔恨行为,要随时运“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心。四、无尽行:不论度众生,护戒律,修禅定,学智慧,随时没有厌足感,不能认为现在已经做够了,学好了,不用前进了,“谦受益,满招损”。五、离痴乱行:心里要有智慧,不要愚痴颠倒。六、善现行:时时处处修善法,佛陀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人不懂如何持戒,认为持戒重在戒恶。恶当然要戒,但是有一种积极的对治,就是努力行善,偶然有恶念起来,就用善念去降伏它。只是消极止恶,不修善,烦恼就降伏不了,戒就持不好。七、无著行:要求没有执着心,无著很重要。学佛就如《六祖坛经》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法华经》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着。”大的执着只有两种:我执和法执,详细的就很多。如何离执着呢?观缘起性空是离执着的总持法门。佛在《大般若经》中说:“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对每一件事,都用缘起性空这个正念正知去观,自然就不会执着,自然就具足戒定慧,故叫无著行。八、尊重行:心念行持要庄严。因为佛陀是真俗圆融的。从真谛角度讲,心不起分别,没有善恶分别,心里清净。从俗谛角度说,就还要有善恶分别,内真外俗,心行庄严。佛法还是讲礼貌,即四威仪。每一部佛经开头,都要赞佛。《金刚经》中,须菩提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把世尊赞叹一番,佛也称赞别人,“善哉善哉!”九、善法行:要广修善法。十、真实行:我们的行为要达诸法性空,没有实我实法的执着,这就叫真实行。如有我法执着,哪怕行为再好,也属有漏行。没有我法执着的行为,就属出世无漏行,即是真实行。

   “十回向”。何为回向?回向也是发愿。在事情未做之先发的愿就叫愿。事情完毕,发愿把这一功德回向哪里,或回向无上菩提,或回向众生,就是回向愿。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救护众生是不舍,离众生相是不取,不取不舍,或者把功德回向众生,或者把功德回向菩提。二、不坏回向:何为不坏?就是要成就一切功德,“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自己止恶向善。比如,出家受持戒很严,后来又动摇了,破戒还俗。…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