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圆成实性。一句话,依他起上无法分别执着的那个真实相,就是圆成实性。故《百法明门论》说:“无为法,四所显示故。”就是前面有为法显示出来的那个无法分别言说的道理。这一点很关键,如果不懂“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上无法分别言说的道理,就会误以为无为法是一个真实的东西,那就成真心了。这样一来,就和佛说的法完全相反了,就把真如(理)和般若(智慧)两者,说成一个了,就会把佛开列的五法: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给否定了,只剩四法了。那岂不是应把《楞伽经》中“五法三自性”改成“四法三自性”了?这岂不等于说,佛说错了么?正智就是正智,真如就是真如,正智和真如,正智是能缘,真如是所缘。能缘是事,所缘是理,事与理各不相同。两者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个。所以应该明白,无为法(圆成实性)就是有为法(依他起性)上,我法二空的清净性,那个离言法性。那么如何证悟“圆成实性”呢?观有为法从因缘生,随因缘灭,找不到实体,也就是在有为法上证悟无为法,就在依他起上证圆成实。解放前,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支那内学院讲唯识,太虚法师也在场聆听。陈铭枢当时是福建省省主席,也是欧阳先生的弟子。起先他主张“真如缘起”,自己取名陈真如。一次去见欧阳先生,先生问他:“你说真心就是真如,圆成实道理也是真如。那么,正智和真如不就成了一个东西了?佛说“五法三自性”,就只该说“四法”,释迦佛说“五法”,不是错了吗?”陈真如猛然醒悟,就改名为陈正如──正智、真如。
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遵佛陀的教诲,修这样的观,就得无为法了,在有为法上就见无为法了。正如《心经》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在五蕴上见空性,就在有为法上见无为法。所以修行只要在你日常生活的动中求不动,有为法上见无为法。如果离开有为法想见无为法,就错了,离了有为法,无为法从哪里来呢?故《证道歌》中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去哪里找法身呢?肉体上找,“觉身不实即佛身”;心上找,“了心如幻即佛心”。“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这是七佛偈里说的。故“圆成实”与“依他起”不是两个,离开“依他起”,就没有“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圆成实是性,是理;依他起性是事,是相。相上见性,性上见相,处处都是中道,所以非一,非异。《心经》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依他起与圆成实非异,因为圆成实是依他起的真实相。接下来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说明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一,圆成实是常,无生灭;依他起是无常,有生灭。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等,指常、无常、染、净这些。“非不见此彼”,不是没有分别。若把“非一非异”的“异”透彻了,对教理就不混淆。学唯识,必须把三自性和三无性区别清楚。三自性──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性。学习、讲授三自性的目的,是在保留依他起和圆成实,排除遍计所执。《金刚经》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就是离开“遍计所执”了,这样行布施,度众生,就把客观的真事真理显露出来了,见的就是真事真理。所以在讲真正的佛法时,应懂得,佛法不否认客观事物、客观真理的存在,而是要我们把主观上的认识与客观的规律,客观的真实性符合起来。如果否认客观事理的真实性,认为它不存在,就成顽空了,就是糊涂虫。“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以前藕益大师作《金刚经破空论》,讲破空,因为空只是空主观上的执着,而不是把客观的真事真理空了。学佛人就是要把主观上的尘垢、渣子洗涤干净,自己的认识才能把客观真实,因果规律看得清楚,才能把握客观真实相。《辨中边论》中关于“依他、遍计、圆成实”三自性有两颂:“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虚妄分别指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性是分别缘所生,就是虚妄分别所生。《华严经》说:“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三界的心法,心所有法,都属虚妄分别,因此虚妄分别就是指依他起性,也就是广义的识。三界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都在这广义的识中,因为它从缘生,虽无实体,但还有一个事相,犹如水中之月,月亮虽空,却也还有个分明的影象显现。“于此二都无”。“此”,指依他起性,“二”指我法二执,也叫能取所取,又叫外境,就是“虚妄分别”而“依他起性”。能取所取的执着,体相俱无,就是说遍计所执空。依他起性是广义的识,识以分别为性,因缘所生,所以就有,有如幻之相,如镜中花,水中月。在依他起上的能所二取的遍计所执无,体相俱无。依他起性如梦如幻,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圆成实性如太虚空。“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此”指依他起性,意为虚妄分别中唯有“空”,而这个空性空理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说依他起性上只有圆成实性。“彼”指圆成实性,在圆成实性上也有这个依他起性。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意思。“此中唯有空”指依他起性上有圆成实性,亦即相上有性,相上有空。“于彼亦有此”,亦即性上有相,这两者就是“性相一如”。见相就见性,见性就见相,时时刻刻性相如如,妙趣中道。妙趣中道,就是佛眼。《法华经》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念上有中道,就是佛知见。懂得这个道理,就开佛知见。佛像上眉间画有一只眼睛,那就是佛眼。你们要增加一只眼睛,就要懂得性相如如。“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所以一切法不是空的,也不是不空,因为遍计所执空,依他、圆成有,结合起来就是“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有”指虚妄分别之有的有,“无”指于此二中之无的无。“及有故”指依他起性上有圆成实,圆成实上有依他起,这句“有无及有故”,把上面六句话包括完了。“是则契中道”是说三自性是非有非空的中道了义。佛说的中道了义,就是指三自性。
关于圆成实性,应补充两点:二空真理,无为法是圆成实性,这是主要的。附带还有根本无分别智,亦即清净般若,来实证我法二空的真理。所证的理是无分别理,而能证智慧的形相也无分别,它与真如本性融为一体,形相相等。所以
根本无分别智,也可称为圆成实性。《解深密经》说圆成实性是二空真理,同时又讲净分依他(无分别智)也是圆成实摄。因此无漏有为法,指根本智、后得智,因为它所缘境是无分别理,而他本身的形相也无分别,故叫无分别智。它与真如二者融合为一体。所以清净般若也可称为圆成实性,但主要是指无为法,二空所显真如。
四、唯识性——三无性
次显三无性。
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后执我法性。
现在讲唯识性。唯识性主要指“三无性”。“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三无性依三自性而立。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因为遍计所执是迷情妄执而有的实我实法,其执着的我法无实体,无相状,体相俱无,如龟毛兔角,故称“相无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因为依他起性从因缘生,随因缘灭,随因缘变异,自己没有自然而生的实体,如梦幻泡影。有而非真,这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实相。依他起性没有自然而生的实体,所以又叫“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后执我法性。” “后”,指圆成实性。“前”,指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上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性所显示出来的无有实我实法的真实性。圆成实性是胜义谛,胜义谛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禅宗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因为一张口说话,就有名相,就错;心里一分别,就错,因为一分别,心里就起念头,一动念就错了,所以“胜义无性”,一法不立,如同虚空清净无染。“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密意说”,是隐密的意思,不是显了义说的,是方便的智慧。“一切法无性”指一切法都是空的,实际上并不是一切法无性。依他起、圆成实性还是有,并不完全是空,只是遍计所执的法才完全是空。佛说:“一切法无性”,是要空去我法执着,并非客观上的真事真理也都空掉。客观的真事有事相,圆成实性有空相,还有一个二空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它们都远离名相言说,无法用名言去分别它。如用名言分别,就错了。因为名言只是分别时所用的一个符号,与具体的东西毫无关系。从真实义来说,是遍计非有,依、圆非空,非有非空的中道,这才是佛显了说的。而二时般若谈一切皆空,是密意说,不是佛的显了义。为什么佛要密意说呢?因为遍计所执遍于依他起上,遍于圆成实上起我法二执。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性”,是要把依他起、圆成实上那些执着除掉。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要观空,主要是空掉主观上的执着,也就是空掉“遍计所执”,空了遍计所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相就显现了。《金刚经》说:“若菩萨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就是这个道理。
颂云: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三自性”是诸法胜义,属于胜义谛。殊胜的义理,殊胜的事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就是一般的道理和事理。胜义谛中有“世间胜义”和“道理胜义”。“世间胜义”就是佛说的“蕴、处、界”三科。世间法本来不是胜义,但是佛把世间法分析得很正确,蕴处界三科分析得如理如量,所以也称胜义,也就是世俗谛的胜义。“道理胜义”,就是苦、集、灭、道四谛,…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