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后给它取个名字,叫猫,就依这个事物引起了“猫”的名字。什么是“依二遍计二自性”?依一个事物的名及义,来分别另一个事物的名和义。比如,“乔智慧在宝光寺听唐仲容讲经”。“乔智慧”,既有具体的人,又有这个名字,两者都有。“在宝光寺”,宝光寺也确有其物,确有其名。“听唐仲容讲经”,唐仲容也有名也有人。就是“依名和义来遍计名和义”,就成“依二遍计二自性”。又如,“赵朴初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既有名,也有义(人),“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中国佛教协会”既有这个事物,又有这事物的名。于是,依那件名和事,来遍计这件名和事,就叫“依二遍计二自性”。其中的“二”,指一件事物的名和其本身。“遍计”就有这五种分别的方法,即第六意识,分别我法二执上,有这五种遍计。“由彼彼遍计”有两层意思,“彼彼”,意为那些那些(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而第六意识又有上述五种遍计∶依名遍计名自性、依名遍计义自性、依义遍计义自性、依义遍计名自性、依二遍计二自性。“遍”∶周遍,“计”∶分别;“遍计”∶遍于一切法上分别执着。“遍计”有“能遍计”和“所遍计”(即我和诸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所遍计,学道人把空性(无为法)执为实有,此时无为法也成为了遍计的对象。如《六祖坛经》中的大通和尚 “不存有见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执着空是实有,这也是遍计所执。《金刚经》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众生执有,二乘执空,执着无为法是真实,有为法是虚妄;无为法是安乐,有为法是苦厄。于是,无为法成了“所遍计”。清辨菩萨在《掌珍论》中说∶“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前两句是破有为法的执着,后两句是破无为法的执着。对有为法和无为法都不执着,心里没有挂碍,就自在解脱。小乘人不能得大自在,就是被无为法所迷。这些道理说明,无为法也是“所遍计”。此外再说“遍计所执”。周遍计度,还须有执着,总括说,就是我执和法执。“我执”有许多∶“我”是实在的,这自然是我执之一。圣教中虽然没有执着,但还须假说有种种“我”,如说阿罗汉、独觉、菩萨、如来等等,这种种名字,也算是“我”的种种分别。不论凡圣,只要有这个分别,并把它们当作实有,就是“我执”。什么是法执

  对一切事物,无论动物、植物、矿物、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如果认为一一都是真实的,就叫“法执”。我执和法执是遍计所执造出来的,本来没有,是众生不明白宇宙人生真实相,颠倒所起。真实相是既没有实在的人,也没有实在的有情,都是五蕴和合而成。把五蕴拆开,实在的人(有情)就了不可得,只是个幻相,故“我”本空。就一切法而言,“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凡缘生的东西,将其根据和条件拆开,本身就无体而自性空,虽有幻相,但时时生灭不停的变化,转化,抓不住,故“法空”。故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种种事物都是我们遍计所执着而出现的“似相”,因缘所生法,本性即是空,不是真正的物。故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要见性,就必须懂得“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我与法都无实体。唯识学首先就是要破我法二执。所以《成唯识论》“造论缘起篇”说:“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为了使那些对我空法空有错误执着的人,生起正解,才写了这篇论文。学佛之要,不是别的,就是破我法执。《金刚经》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如果不懂破我法二执,无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不是真正的佛法。佛了达我法本空,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现的是清净相。什么是清净相

  佛的身体没有生老病死苦,佛的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之灾,这是清净心现的清净相。众生凡夫的世界,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这是染污相。如何破我法二执呢

  《金刚经》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时时刻刻把生活座标放在度众生上,这样才能把我法二执破得了。否则,不管怎么想,总是“我”在破妄,“我”在破我法执,就永远破不了。《华严经》上说的毗尼日用上的起床、下床、吃饭、洗手、听钟等等,都心想“当愿众生……”。这样修妙得很。后人很少能依之而行,不懂得这样才能破我法执,才是大乘佛法的真实用功处。破我执,生活座标要摆在度众生上,懂得这一点,就不须强调去清净地方闭关。坐禅,也可以坐一会,但主要不在那上面。时时刻刻弘扬大法度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下就把我法执破了,福德智慧同时具足,这就是成佛之道。唯识学又叫法相学,修行重点,就在破我法执上,与《金刚经》说的完全一样。所以《瑜伽》、《般若》是真实的佛法。在生活中,我们常时安住在我空法空的境界中,就是涅槃,涅槃有什么困难!有我执法执,就是颠倒梦想,破我执法执,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因为我都没有了哪有生死呢

  我都没有了,哪有苦厄呢

  我都没有了,哪个求解脱呢

  达摩祖师为慧可安心,慧可于心了不可得,当下就解脱了,开悟了。《金刚经》也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就是法,它缘生、如幻、无常、抓不住、无所得,一下就解脱。懂得了真正的佛法,立竿见影,开悟见性就快得很。须菩提就在佛说法时,马上开悟,“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真正要修行,要依《金刚经》,依唯识道理破我法执,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勇气就出来了,大雄无畏。

   次言依他起自性。

   颂云∶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他,指因和缘,依他,就是依因和缘而生;起,就是生起。依因缘生起的法,就叫依他起性。佛法之所以是科学,它不讲有个“神”,有个超现实的东西生一切。佛法讲现在的法从法而来。《瑜伽师地论》讲:“相由相生”,一切的法相,就从法相生。比如,人从哪里来?人从人来,马从马来,狗从狗来,柏树从哪里来?柏树从柏树来,松树从松树来,它们各自有种,时时刻刻现行法熏成种子,种子生起现行法。“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缘而生起的法,不是上帝生,或大梵天生。真如生一切法,与外道无别,所以法从法生,都是从因缘生,因缘也是从因缘生。没有一法是超现实、超因缘、本来就有的。真正的佛法,《阿毗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无头无尾,是个循环式。依他起性是怎么起的呢?“分别、缘所生”,识的名字就叫分别。《华严经》说:“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这里的分别,就是指八识。八识就是依他起性的自性。识就是分别为性,是从因缘所生的法。广义的唯识,包括唯识相和唯识性,也就是百法。有为法是唯识相,无为法是唯识性。这里的“分别缘所生”,是指唯识相。

   再次讲圆成实性。

   颂云∶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依他起自性是唯识相,圆成实性是什么?与依他起性是什么关系?“圆成实于彼”,“彼”指依他起性,就是说,“圆成实”对于“依他起性”来说,“常远离前性”。“前”,指遍计所执。这句话就是说,“圆成实”就是“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的那个真理。那么,“圆成实”是什么意思呢?“圆”,圆满,“成”,现成。因为它不是缘生,本来自有,是现成的,它包括一切法,万法皆从缘生,万法皆性空。所以空性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称“圆”,圆满无缺。“成”,它的空性本来就有,不待因缘而生,是现成的。“实”,即真实不虚。圆成实性又名真如,它是一个道理,不是具体的东西。若把圆成实性当成具体的东西,错误就大得很。圆成实性,就是因缘所生法上的空性。没有实在的我,没有实在的法,本性就空。其空性,就是指的那个没法说,没法分别,没法执着的道理。所以诸法离言,本性空,没有实体,能说什么呢!深懂缘起性空,就能远离名相言说。所以见性,就是要离开语言文字,通达一切法。怎样才能离开语言文字呢?懂得一切法本性空,没有定法,没有实体,语言文字又能诠表个什么东西呢?没有诠表的对象。深懂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就离了言说分别,就见性开悟。故圆成实性,就是依他起性上缘起性空的那个真理,没法用语言文字分别执着的那个所以然的道理。所以圆成实性本身,就是“离言法性”(唯识法相学中的名词),也叫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常远离前性”。“遍计所执”就是依名取相,执着有种种实在的东西,执着事物有自性,有实体。“圆成实性”就是一切法没有实体的那个真相。所以“遍计所执”与“圆成实性”是针锋相对的。有遍计所执,就没有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被遮蔽了。圆成实性一显现,遍计所执就无踪影了。圆成实性像净虚空,遍计所执就像净虚空中的云一样。此理一明,就知道,我们要空掉的,是我们主观上的执着,就是我们主观上的遍计所执,而客观的依他起性的幻相还是有的,并不是要把客观上的幻相也空掉。《法华经》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远离诸著”。唯识法相学就远离主观上的诸著。缘起就是“依他起”,“性空”就是“圆成实性”。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缘起就性空,性空就缘起。

   总结依他起,圆成实性非一非异。

   颂云∶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不能说是两个(非异),也不能说是一个(非不异)。为何不能说它是两个(非异)呢?因为依他起的真实相,就是圆成实性。所以离开依他起,就没…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