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恶业的习气。由于阿赖耶识中有这些种子,就“如是如是变”,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就这样这样的转变。识的存在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即显能与潜能相互转化,佛法称为种现熏生,没有穷尽。
“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分别”指识,“彼彼分别”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同时也包括心所在内。《成唯识论》云:“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
什么叫“自性缘起”?是说每一种法,其现行熏成自种,自种又生起“自类现行”,各有各的自性,不相混同。如耳识种子不能生眼识,眼识种子由眼识的现行熏习而来,眼识的现行从眼识的种子生起,各从其类而来,不相混淆。《契经》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指一切现行的法,都藏于阿赖耶识中,因为它熏成种子,必藏于阿赖耶识。“识于法亦尔”,阿赖耶识的种子,对于现行法也一样,种子又生起现行。“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现行法熏成种子,现行法就是因,阿赖耶识种子就为果;种子生现行,种子为因,现行为果。所以“自性缘起”互相因果,各从其类,不相混淆。阿赖耶识的自性缘起,主要表现在种现熏生上,所生起的识也包括心所在内。唯识所现的“似我似法相”,还是有的,所谓破我法二执是要破“实我实法的执着”。
“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的区别何在?《摄大乘论》云“爱非爱缘起”,就是“业感缘起”,“自性缘起”必须种现熏生,阿赖耶识为所熏,前七转识为能熏。能熏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生灭:即要有为法才能熏,因为有为法有生灭,才有作用,才能熏。无为法静止不动,所以不能熏。二、势力殊胜:即要善性法和恶性法才能熏,无记性的法不能熏。三、有增减:即此法未能熏习圆满,可时时刻刻进行熏,有增有减才能熏习。如果圆满了,就无法熏习了。比如一只空碗,可以往里倒水,如果一旦装满,就不能再倒进去了。所以要有增减才能熏。四、与所熏共和合性:与所熏的法要同时同处,才能熏习。如锅里烧水,你在东边烧火,锅架在西边,就无法烧成开水,因为没有“共和合”。七转识及彼心所具备此四义,所以能熏。佛的无漏善业是圆满的,不能受熏。如果还能再熏,岂不是佛有高低不同了?!所熏也有四个特点:一、有可熏性: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没有执着,本身是彰显而非隐蔽,所以就可熏。二、俱无记性:阿赖耶识本身无善恶,善法也能熏,恶法也能熏,如果本身是纯善的,恶法就熏不上,反之亦然。三、坚住性:“坚住”并非指阿赖耶识常住不变,而是指它始终是无覆无记性,相似而转。但它本身还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的。四、与能熏共和合性:也须与能熏的前七转识同时同处。
能熏与所熏诸法相互结合,互有熏习,自然就有习气,这就是种子。种子有六个特点:一、刹那灭:指种子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变化,因为种子是“功能差别”,是一种能量,它随时都在动,不是静止的。二、果俱有:在生果的时候,种子是好的,不是坏的,所以在生果时,种子与果是同时而有。三、恒随转:恒常随着阿赖耶识而转,如一个人修有定业,来生可生天道。但在他生天趣之前仍是人,他所修的定业就藏在人趣的阿赖耶识中,人趣中的种子,也还是藏在阿赖耶识中。此人死后,他所修的定业带他生于色界天。在色界天中,此人一生所造的业种,还是藏在阿赖耶识中,随本识转。四、性决定:善性法熏的种是善性种,善性种的现行就是善性法。有漏法熏的种是有漏法,无漏法熏的种是无漏法,不得混淆,叫“性决定”。五、待众缘:种子常时都存在,但要有现缘与它结合才能生,无现缘就不能生。故有因无缘不能生果,有缘无因也不能生果,一定要因缘具足才能生果。六、引自果:比如同是善法,但分惭、愧、精进、无贪、无嗔等等,各从其类,因果就不会乱。
根据能熏四义、所熏四义和种子六义,熏习就成为“自性缘起”,便形成一切法各从其类。宇宙之大,品类万殊,互不混淆。所以“自性缘起”建立在熏习上。有漏的熏习形成世间法,无漏的熏习就成出世间法。成佛也要靠熏习,要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这就是“闻、思、修”三慧,熏习智慧资粮;同时,广度众生,修施、修戒、修忍,就是在熏习福德资粮。成佛没有别的,就是在智慧方面“闻思修”,同时广度众生,广积福德,使阿赖耶识中的无漏种子增之又增,增至圆满,有漏种子减之又减,减至没有,就成佛。
颂云: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现在讲业感缘起。前面讲的自性缘起,即因缘缘起。业感缘起,又名增上缘缘起,也叫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十二因缘。因为八识中,前六识,特别是第六识,着重在造业。“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第六意识造业的能量最强。前六识造业,在当时能感现实的果,如士用果、增上果的一部分;同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成种,这个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感异熟果。过去造业,现在受报,现在造业,未来受报,叫“异时而熟”。“异熟果”有二部分:异熟和异熟生。业种中由“引业力”感第八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叫“异熟”。由“满业力”感前六识受苦乐等别报,依异熟生起,名“异熟生”。所以业种子感的果叫“异熟果”。“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这个异熟果是由两种习气所成,一个是因缘的习气(即二取习气),第二个是业习气(指增上缘的习气)。但是,业感缘起所生的异熟果,是以业习气为主而感招;自性缘起所生之果,是以阿赖耶识中的名言习气为主而感招,业感缘起是协助力量。但讲业感缘起,就以业为主,所以开头就说“由诸业习气”,然后才说“二取习气俱”。“二取”指:对心的执着,叫“能取”;对所缘境的执着叫“所取”。二取习气,包括“名言习气”在内。《成唯识论》云,名言习气包括“表义名言”和“显境名言”。显境名言是变现一切法的亲因。一切法又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这三类基本上是有为法,再加上这三种和合显现的“不相应行法”。有为法中名言习气分精神部分和物质部分二类。精神部分就是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法,各熏习各自种子为它生起的亲因。物质部分是阿赖耶识中地水火风四大种,主要指坚湿暖动四种潜能,它没有质,但随业力变现的根身器界就有质了。内四大种变现根身,外四大种变现器界,这都是有形质的。物质现象的四大与阿赖耶识中潜能性的四大种,前者是物质,后者是能力,互相转化,但不是熏习。这个造业相当重要,我们要成佛,首先要发“四无量心”,属意业;修“四摄”、“六度”,属身口业,智慧和福德这两种资粮熏习的种子,就是成佛的条件,但不叫异熟果。异熟果是业力熏的种子感的果,属有漏范围。无漏果叫“离系果”,离了世间束缚。由此可见,唯识主张人不属于宇宙,而宇宙属于人,世间的形成在于我们造业,出世间的形成也在于我们造业。业感缘起有间、有尽,为什么呢?前一阶段业力感的果享受完时,前一阶段的业力就消失了,后一阶段的业力又要感果,所有人的生死轮回就是业果相续,接连不断。
业感缘起,佛称为十二缘起,又叫十二有支缘起。无明缘行:因为无明就起我法执,有我法执就引起有漏的行为,造有漏的身口意业。行缘识:造了有漏的业力熏习成种,就引起异熟识,阿赖耶识就随业力变现果报。识缘名色: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指色蕴。有了异熟识,就能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有物质性的种子,就能生起色蕴,有精神性的名言习气,就生起受、想、行、识四蕴。名色缘六入: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包含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的接触。六根与六尘接触。触缘受:接触就有苦、乐、舍等感受。受缘爱:好的境界就贪恋不舍,叫爱;不好的境界就恨,恨中也有个不舍,所有叫爱。爱缘取:在爱的进程中,对境界起了执着,总认为境界真实,就有执取。“取”含有“造作”义。取缘有:对境界起了身口意的造作,就必然引起“有”,有熏习,有了感后果之因。有缘生:有了感后果的因,前业已尽,遇到了缘,后业就要现行。如遇到父母缘,(胎生、卵生也是变相的父母缘,湿生生命就要有湿气。)就有新的生命生起。生缘老死:有了新的生命,就必然有老死。
三、唯识相——三自性
次讲三自性,首先讲遍计所执自性。
颂云: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彼彼,犹言那些那些。因遍计类型有:依名遍计名自性、依名遍计义自性、依义遍计义自性、依义遍计名自性、依二遍计二自性五类。什么是“依名遍计名自性”?谓不识此名,便以他名进行解释。如言“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叫佛。”又如“菩萨是菩提萨多的简称,义谓自觉觉他的学佛者。”如是一切即名“依名遍计名自性”。凡以《说文》、《字典》、《辞源》一类进行字词的解释都是此类。什么是“依名遍计义自性”?就是先听到名字,又听到对这名字所代表的物的描写,留下了印象;后来遇到了这一物,引起记忆,从而把以前听到的那个名字给这个事物加上去,就是“依名遍计义自性”。比如,我们听到“清定上师”这个名,别人又在讲,他像什么样子。以后一下子碰见他,你就会用“清定上师”这个名,去分别清定上师这个人。什么是“依义遍计义自性”?例如某些人不知飞机之名,见到飞机在天空飞行,便向人谈,天上有一物,如大雁,如鹰隼,在空中航行,有较大的形体,也有宏朗的声音,因见某物不知其名,便以相似的它物加以诠表,便是“依义遍计义自性”。什么是“依义遍计名自性”?比如,先看见一只猫,这是具体的事。然…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