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善惡業的習氣。由于阿賴耶識中有這些種子,就“如是如是變”,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這樣這樣的轉變。識的存在有一定的運動規律,即顯能與潛能相互轉化,佛法稱爲種現熏生,沒有窮盡。

   “以輾轉力故,彼彼分別生”,“分別”指識,“彼彼分別”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同時也包括心所在內。《成唯識論》雲:“此中識言,亦攝心所,定相應故。”

   什麼叫“自性緣起”?是說每一種法,其現行熏成自種,自種又生起“自類現行”,各有各的自性,不相混同。如耳識種子不能生眼識,眼識種子由眼識的現行熏習而來,眼識的現行從眼識的種子生起,各從其類而來,不相混淆。《契經》雲:“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指一切現行的法,都藏于阿賴耶識中,因爲它熏成種子,必藏于阿賴耶識。“識于法亦爾”,阿賴耶識的種子,對于現行法也一樣,種子又生起現行。“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現行法熏成種子,現行法就是因,阿賴耶識種子就爲果;種子生現行,種子爲因,現行爲果。所以“自性緣起”互相因果,各從其類,不相混淆。阿賴耶識的自性緣起,主要表現在種現熏生上,所生起的識也包括心所在內。唯識所現的“似我似法相”,還是有的,所謂破我法二執是要破“實我實法的執著”。

   “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的區別何在?《攝大乘論》雲“愛非愛緣起”,就是“業感緣起”,“自性緣起”必須種現熏生,阿賴耶識爲所熏,前七轉識爲能熏。能熏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有生滅:即要有爲法才能熏,因爲有爲法有生滅,才有作用,才能熏。無爲法靜止不動,所以不能熏。二、勢力殊勝:即要善性法和惡性法才能熏,無記性的法不能熏。叁、有增減:即此法未能熏習圓滿,可時時刻刻進行熏,有增有減才能熏習。如果圓滿了,就無法熏習了。比如一只空碗,可以往裏倒水,如果一旦裝滿,就不能再倒進去了。所以要有增減才能熏。四、與所熏共和合性:與所熏的法要同時同處,才能熏習。如鍋裏燒水,你在東邊燒火,鍋架在西邊,就無法燒成開水,因爲沒有“共和合”。七轉識及彼心所具備此四義,所以能熏。佛的無漏善業是圓滿的,不能受熏。如果還能再熏,豈不是佛有高低不同了?!所熏也有四個特點:一、有可熏性: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沒有執著,本身是彰顯而非隱蔽,所以就可熏。二、俱無記性:阿賴耶識本身無善惡,善法也能熏,惡法也能熏,如果本身是純善的,惡法就熏不上,反之亦然。叁、堅住性:“堅住”並非指阿賴耶識常住不變,而是指它始終是無覆無記性,相似而轉。但它本身還是刹那生滅,相似相續的。四、與能熏共和合性:也須與能熏的前七轉識同時同處。

   能熏與所熏諸法相互結合,互有熏習,自然就有習氣,這就是種子。種子有六個特點:一、刹那滅:指種子時時刻刻都在生滅變化,因爲種子是“功能差別”,是一種能量,它隨時都在動,不是靜止的。二、果俱有:在生果的時候,種子是好的,不是壞的,所以在生果時,種子與果是同時而有。叁、恒隨轉:恒常隨著阿賴耶識而轉,如一個人修有定業,來生可生天道。但在他生天趣之前仍是人,他所修的定業就藏在人趣的阿賴耶識中,人趣中的種子,也還是藏在阿賴耶識中。此人死後,他所修的定業帶他生于色界天。在色界天中,此人一生所造的業種,還是藏在阿賴耶識中,隨本識轉。四、性決定:善性法熏的種是善性種,善性種的現行就是善性法。有漏法熏的種是有漏法,無漏法熏的種是無漏法,不得混淆,叫“性決定”。五、待衆緣:種子常時都存在,但要有現緣與它結合才能生,無現緣就不能生。故有因無緣不能生果,有緣無因也不能生果,一定要因緣具足才能生果。六、引自果:比如同是善法,但分慚、愧、精進、無貪、無嗔等等,各從其類,因果就不會亂。

   根據能熏四義、所熏四義和種子六義,熏習就成爲“自性緣起”,便形成一切法各從其類。宇宙之大,品類萬殊,互不混淆。所以“自性緣起”建立在熏習上。有漏的熏習形成世間法,無漏的熏習就成出世間法。成佛也要靠熏習,要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這就是“聞、思、修”叁慧,熏習智慧資糧;同時,廣度衆生,修施、修戒、修忍,就是在熏習福德資糧。成佛沒有別的,就是在智慧方面“聞思修”,同時廣度衆生,廣積福德,使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增之又增,增至圓滿,有漏種子減之又減,減至沒有,就成佛。

   頌雲: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余異熟。

   現在講業感緣起。前面講的自性緣起,即因緣緣起。業感緣起,又名增上緣緣起,也叫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十二因緣。因爲八識中,前六識,特別是第六識,著重在造業。“動身發語獨爲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六意識造業的能量最強。前六識造業,在當時能感現實的果,如士用果、增上果的一部分;同時又在阿賴耶識中熏習成種,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中感異熟果。過去造業,現在受報,現在造業,未來受報,叫“異時而熟”。“異熟果”有二部分:異熟和異熟生。業種中由“引業力”感第八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叫“異熟”。由“滿業力”感前六識受苦樂等別報,依異熟生起,名“異熟生”。所以業種子感的果叫“異熟果”。“由諸業習氣,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這個異熟果是由兩種習氣所成,一個是因緣的習氣(即二取習氣),第二個是業習氣(指增上緣的習氣)。但是,業感緣起所生的異熟果,是以業習氣爲主而感招;自性緣起所生之果,是以阿賴耶識中的名言習氣爲主而感招,業感緣起是協助力量。但講業感緣起,就以業爲主,所以開頭就說“由諸業習氣”,然後才說“二取習氣俱”。“二取”指:對心的執著,叫“能取”;對所緣境的執著叫“所取”。二取習氣,包括“名言習氣”在內。《成唯識論》雲,名言習氣包括“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顯境名言是變現一切法的親因。一切法又有心法、心所有法、色法,這叁類基本上是有爲法,再加上這叁種和合顯現的“不相應行法”。有爲法中名言習氣分精神部分和物質部分二類。精神部分就是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法,各熏習各自種子爲它生起的親因。物質部分是阿賴耶識中地水火風四大種,主要指堅濕暖動四種潛能,它沒有質,但隨業力變現的根身器界就有質了。內四大種變現根身,外四大種變現器界,這都是有形質的。物質現象的四大與阿賴耶識中潛能性的四大種,前者是物質,後者是能力,互相轉化,但不是熏習。這個造業相當重要,我們要成佛,首先要發“四無量心”,屬意業;修“四攝”、“六度”,屬身口業,智慧和福德這兩種資糧熏習的種子,就是成佛的條件,但不叫異熟果。異熟果是業力熏的種子感的果,屬有漏範圍。無漏果叫“離系果”,離了世間束縛。由此可見,唯識主張人不屬于宇宙,而宇宙屬于人,世間的形成在于我們造業,出世間的形成也在于我們造業。業感緣起有間、有盡,爲什麼呢?前一階段業力感的果享受完時,前一階段的業力就消失了,後一階段的業力又要感果,所有人的生死輪回就是業果相續,接連不斷。

   業感緣起,佛稱爲十二緣起,又叫十二有支緣起。無明緣行:因爲無明就起我法執,有我法執就引起有漏的行爲,造有漏的身口意業。行緣識:造了有漏的業力熏習成種,就引起異熟識,阿賴耶識就隨業力變現果報。識緣名色:名指受、想、行、識四蘊,色指色蘊。有了異熟識,就能生起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有物質性的種子,就能生起色蘊,有精神性的名言習氣,就生起受、想、行、識四蘊。名色緣六入:六入即六根。六入緣觸:觸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接觸。六根與六塵接觸。觸緣受:接觸就有苦、樂、舍等感受。受緣愛:好的境界就貪戀不舍,叫愛;不好的境界就恨,恨中也有個不舍,所有叫愛。愛緣取:在愛的進程中,對境界起了執著,總認爲境界真實,就有執取。“取”含有“造作”義。取緣有:對境界起了身口意的造作,就必然引起“有”,有熏習,有了感後果之因。有緣生:有了感後果的因,前業已盡,遇到了緣,後業就要現行。如遇到父母緣,(胎生、卵生也是變相的父母緣,濕生生命就要有濕氣。)就有新的生命生起。生緣老死:有了新的生命,就必然有老死。

  叁、唯識相——叁自性

   次講叁自性,首先講遍計所執自性。

   頌雲: 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彼彼,猶言那些那些。因遍計類型有:依名遍計名自性、依名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名自性、依二遍計二自性五類。什麼是“依名遍計名自性”?謂不識此名,便以他名進行解釋。如言“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叫佛。”又如“菩薩是菩提薩多的簡稱,義謂自覺覺他的學佛者。”如是一切即名“依名遍計名自性”。凡以《說文》、《字典》、《辭源》一類進行字詞的解釋都是此類。什麼是“依名遍計義自性”?就是先聽到名字,又聽到對這名字所代表的物的描寫,留下了印象;後來遇到了這一物,引起記憶,從而把以前聽到的那個名字給這個事物加上去,就是“依名遍計義自性”。比如,我們聽到“清定上師”這個名,別人又在講,他像什麼樣子。以後一下子碰見他,你就會用“清定上師”這個名,去分別清定上師這個人。什麼是“依義遍計義自性”?例如某些人不知飛機之名,見到飛機在天空飛行,便向人談,天上有一物,如大雁,如鷹隼,在空中航行,有較大的形體,也有宏朗的聲音,因見某物不知其名,便以相似的它物加以诠表,便是“依義遍計義自性”。什麼是“依義遍計名自性”?比如,先看見一只貓,這是具體的事。然…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