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8

  ..續本文上一頁後給它取個名字,叫貓,就依這個事物引起了“貓”的名字。什麼是“依二遍計二自性”?依一個事物的名及義,來分別另一個事物的名和義。比如,“喬智慧在寶光寺聽唐仲容講經”。“喬智慧”,既有具體的人,又有這個名字,兩者都有。“在寶光寺”,寶光寺也確有其物,確有其名。“聽唐仲容講經”,唐仲容也有名也有人。就是“依名和義來遍計名和義”,就成“依二遍計二自性”。又如,“趙樸初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趙樸初”既有名,也有義(人),“是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中國佛教協會”既有這個事物,又有這事物的名。于是,依那件名和事,來遍計這件名和事,就叫“依二遍計二自性”。其中的“二”,指一件事物的名和其本身。“遍計”就有這五種分別的方法,即第六意識,分別我法二執上,有這五種遍計。“由彼彼遍計”有兩層意思,“彼彼”,意爲那些那些(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而第六意識又有上述五種遍計∶依名遍計名自性、依名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義自性、依義遍計名自性、依二遍計二自性。“遍”∶周遍,“計”∶分別;“遍計”∶遍于一切法上分別執著。“遍計”有“能遍計”和“所遍計”(即我和諸法)。一切有爲法,都是所遍計,學道人把空性(無爲法)執爲實有,此時無爲法也成爲了遍計的對象。如《六祖壇經》中的大通和尚 “不存有見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執著空是實有,這也是遍計所執。《金剛經》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非法相”,就是空。衆生執有,二乘執空,執著無爲法是真實,有爲法是虛妄;無爲法是安樂,有爲法是苦厄。于是,無爲法成了“所遍計”。清辨菩薩在《掌珍論》中說∶“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花。”前兩句是破有爲法的執著,後兩句是破無爲法的執著。對有爲法和無爲法都不執著,心裏沒有挂礙,就自在解脫。小乘人不能得大自在,就是被無爲法所迷。這些道理說明,無爲法也是“所遍計”。此外再說“遍計所執”。周遍計度,還須有執著,總括說,就是我執和法執。“我執”有許多∶“我”是實在的,這自然是我執之一。聖教中雖然沒有執著,但還須假說有種種“我”,如說阿羅漢、獨覺、菩薩、如來等等,這種種名字,也算是“我”的種種分別。不論凡聖,只要有這個分別,並把它們當作實有,就是“我執”。什麼是法執

  對一切事物,無論動物、植物、礦物、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如果認爲一一都是真實的,就叫“法執”。我執和法執是遍計所執造出來的,本來沒有,是衆生不明白宇宙人生真實相,顛倒所起。真實相是既沒有實在的人,也沒有實在的有情,都是五蘊和合而成。把五蘊拆開,實在的人(有情)就了不可得,只是個幻相,故“我”本空。就一切法而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緣生的東西,將其根據和條件拆開,本身就無體而自性空,雖有幻相,但時時生滅不停的變化,轉化,抓不住,故“法空”。故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種種事物都是我們遍計所執著而出現的“似相”,因緣所生法,本性即是空,不是真正的物。故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見性,就必須懂得“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我與法都無實體。唯識學首先就是要破我法二執。所以《成唯識論》“造論緣起篇”說:“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爲了使那些對我空法空有錯誤執著的人,生起正解,才寫了這篇論文。學佛之要,不是別的,就是破我法執。《金剛經》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如果不懂破我法二執,無論講得如何天花亂墜,不是真正的佛法。佛了達我法本空,沒有煩惱障、所知障,現的是清淨相。什麼是清淨相

  佛的身體沒有生老病死苦,佛的世界沒有成住壞空之災,這是清淨心現的清淨相。衆生凡夫的世界,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壞空,這是染汙相。如何破我法二執呢

  《金剛經》講:“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時時刻刻把生活座標放在度衆生上,這樣才能把我法二執破得了。否則,不管怎麼想,總是“我”在破妄,“我”在破我法執,就永遠破不了。《華嚴經》上說的毗尼日用上的起床、下床、吃飯、洗手、聽鍾等等,都心想“當願衆生……”。這樣修妙得很。後人很少能依之而行,不懂得這樣才能破我法執,才是大乘佛法的真實用功處。破我執,生活座標要擺在度衆生上,懂得這一點,就不須強調去清淨地方閉關。坐禅,也可以坐一會,但主要不在那上面。時時刻刻弘揚大法度衆生,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一下就把我法執破了,福德智慧同時具足,這就是成佛之道。唯識學又叫法相學,修行重點,就在破我法執上,與《金剛經》說的完全一樣。所以《瑜伽》、《般若》是真實的佛法。在生活中,我們常時安住在我空法空的境界中,就是涅槃,涅槃有什麼困難!有我執法執,就是顛倒夢想,破我執法執,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因爲我都沒有了哪有生死呢

  我都沒有了,哪有苦厄呢

  我都沒有了,哪個求解脫呢

  達摩祖師爲慧可安心,慧可于心了不可得,當下就解脫了,開悟了。《金剛經》也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就是法,它緣生、如幻、無常、抓不住、無所得,一下就解脫。懂得了真正的佛法,立竿見影,開悟見性就快得很。須菩提就在佛說法時,馬上開悟,“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真正要修行,要依《金剛經》,依唯識道理破我法執,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勇氣就出來了,大雄無畏。

   次言依他起自性。

   頌雲∶ 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

   他,指因和緣,依他,就是依因和緣而生;起,就是生起。依因緣生起的法,就叫依他起性。佛法之所以是科學,它不講有個“神”,有個超現實的東西生一切。佛法講現在的法從法而來。《瑜伽師地論》講:“相由相生”,一切的法相,就從法相生。比如,人從哪裏來?人從人來,馬從馬來,狗從狗來,柏樹從哪裏來?柏樹從柏樹來,松樹從松樹來,它們各自有種,時時刻刻現行法熏成種子,種子生起現行法。“依他起性”,就是依因緣而生起的法,不是上帝生,或大梵天生。真如生一切法,與外道無別,所以法從法生,都是從因緣生,因緣也是從因緣生。沒有一法是超現實、超因緣、本來就有的。真正的佛法,《阿毗達磨大乘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無頭無尾,是個循環式。依他起性是怎麼起的呢?“分別、緣所生”,識的名字就叫分別。《華嚴經》說:“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這裏的分別,就是指八識。八識就是依他起性的自性。識就是分別爲性,是從因緣所生的法。廣義的唯識,包括唯識相和唯識性,也就是百法。有爲法是唯識相,無爲法是唯識性。這裏的“分別緣所生”,是指唯識相。

   再次講圓成實性。

   頌雲∶ 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依他起自性是唯識相,圓成實性是什麼?與依他起性是什麼關系?“圓成實于彼”,“彼”指依他起性,就是說,“圓成實”對于“依他起性”來說,“常遠離前性”。“前”,指遍計所執。這句話就是說,“圓成實”就是“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的那個真理。那麼,“圓成實”是什麼意思呢?“圓”,圓滿,“成”,現成。因爲它不是緣生,本來自有,是現成的,它包括一切法,萬法皆從緣生,萬法皆性空。所以空性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故稱“圓”,圓滿無缺。“成”,它的空性本來就有,不待因緣而生,是現成的。“實”,即真實不虛。圓成實性又名真如,它是一個道理,不是具體的東西。若把圓成實性當成具體的東西,錯誤就大得很。圓成實性,就是因緣所生法上的空性。沒有實在的我,沒有實在的法,本性就空。其空性,就是指的那個沒法說,沒法分別,沒法執著的道理。所以諸法離言,本性空,沒有實體,能說什麼呢!深懂緣起性空,就能遠離名相言說。所以見性,就是要離開語言文字,通達一切法。怎樣才能離開語言文字呢?懂得一切法本性空,沒有定法,沒有實體,語言文字又能诠表個什麼東西呢?沒有诠表的對象。深懂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就離了言說分別,就見性開悟。故圓成實性,就是依他起性上緣起性空的那個真理,沒法用語言文字分別執著的那個所以然的道理。所以圓成實性本身,就是“離言法性”(唯識法相學中的名詞),也叫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常遠離前性”。“遍計所執”就是依名取相,執著有種種實在的東西,執著事物有自性,有實體。“圓成實性”就是一切法沒有實體的那個真相。所以“遍計所執”與“圓成實性”是針鋒相對的。有遍計所執,就沒有圓成實性,圓成實性被遮蔽了。圓成實性一顯現,遍計所執就無蹤影了。圓成實性像淨虛空,遍計所執就像淨虛空中的雲一樣。此理一明,就知道,我們要空掉的,是我們主觀上的執著,就是我們主觀上的遍計所執,而客觀的依他起性的幻相還是有的,並不是要把客觀上的幻相也空掉。《法華經》說:“吾自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遠離諸著”。唯識法相學就遠離主觀上的諸著。緣起就是“依他起”,“性空”就是“圓成實性”。兩者是聯系在一起的,緣起就性空,性空就緣起。

   總結依他起,圓成實性非一非異。

   頌雲∶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

   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關系,是“非異非不異”,不能說是兩個(非異),也不能說是一個(非不異)。爲何不能說它是兩個(非異)呢?因爲依他起的真實相,就是圓成實性。所以離開依他起,就沒…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