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有圓成實性。一句話,依他起上無法分別執著的那個真實相,就是圓成實性。故《百法明門論》說:“無爲法,四所顯示故。”就是前面有爲法顯示出來的那個無法分別言說的道理。這一點很關鍵,如果不懂“圓成實性”就是“依他起”上無法分別言說的道理,就會誤以爲無爲法是一個真實的東西,那就成真心了。這樣一來,就和佛說的法完全相反了,就把真如(理)和般若(智慧)兩者,說成一個了,就會把佛開列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真如,給否定了,只剩四法了。那豈不是應把《楞伽經》中“五法叁自性”改成“四法叁自性”了?這豈不等于說,佛說錯了麼?正智就是正智,真如就是真如,正智和真如,正智是能緣,真如是所緣。能緣是事,所緣是理,事與理各不相同。兩者有密切關系,但不是一個。所以應該明白,無爲法(圓成實性)就是有爲法(依他起性)上,我法二空的清淨性,那個離言法性。那麼如何證悟“圓成實性”呢?觀有爲法從因緣生,隨因緣滅,找不到實體,也就是在有爲法上證悟無爲法,就在依他起上證圓成實。解放前,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支那內學院講唯識,太虛法師也在場聆聽。陳銘樞當時是福建省省主席,也是歐陽先生的弟子。起先他主張“真如緣起”,自己取名陳真如。一次去見歐陽先生,先生問他:“你說真心就是真如,圓成實道理也是真如。那麼,正智和真如不就成了一個東西了?佛說“五法叁自性”,就只該說“四法”,釋迦佛說“五法”,不是錯了嗎?”陳真如猛然醒悟,就改名爲陳正如──正智、真如。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遵佛陀的教誨,修這樣的觀,就得無爲法了,在有爲法上就見無爲法了。正如《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在五蘊上見空性,就在有爲法上見無爲法。所以修行只要在你日常生活的動中求不動,有爲法上見無爲法。如果離開有爲法想見無爲法,就錯了,離了有爲法,無爲法從哪裏來呢?故《證道歌》中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去哪裏找法身呢?肉體上找,“覺身不實即佛身”;心上找,“了心如幻即佛心”。“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這是七佛偈裏說的。故“圓成實”與“依他起”不是兩個,離開“依他起”,就沒有“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相。圓成實是性,是理;依他起性是事,是相。相上見性,性上見相,處處都是中道,所以非一,非異。《心經》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依他起與圓成實非異,因爲圓成實是依他起的真實相。接下來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說明圓成實與依他起非一,圓成實是常,無生滅;依他起是無常,有生滅。

   “……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彼。”等,指常、無常、染、淨這些。“非不見此彼”,不是沒有分別。若把“非一非異”的“異”透徹了,對教理就不混淆。學唯識,必須把叁自性和叁無性區別清楚。叁自性──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性。學習、講授叁自性的目的,是在保留依他起和圓成實,排除遍計所執。《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不住相”就是離開“遍計所執”了,這樣行布施,度衆生,就把客觀的真事真理顯露出來了,見的就是真事真理。所以在講真正的佛法時,應懂得,佛法不否認客觀事物、客觀真理的存在,而是要我們把主觀上的認識與客觀的規律,客觀的真實性符合起來。如果否認客觀事理的真實性,認爲它不存在,就成頑空了,就是糊塗蟲。“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以前藕益大師作《金剛經破空論》,講破空,因爲空只是空主觀上的執著,而不是把客觀的真事真理空了。學佛人就是要把主觀上的塵垢、渣子洗滌幹淨,自己的認識才能把客觀真實,因果規律看得清楚,才能把握客觀真實相。《辨中邊論》中關于“依他、遍計、圓成實”叁自性有兩頌:“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虛妄分別指依他起性,因爲依他起性是分別緣所生,就是虛妄分別所生。《華嚴經》說:“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叁界的心法,心所有法,都屬虛妄分別,因此虛妄分別就是指依他起性,也就是廣義的識。叁界的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都在這廣義的識中,因爲它從緣生,雖無實體,但還有一個事相,猶如水中之月,月亮雖空,卻也還有個分明的影象顯現。“于此二都無”。“此”,指依他起性,“二”指我法二執,也叫能取所取,又叫外境,就是“虛妄分別”而“依他起性”。能取所取的執著,體相俱無,就是說遍計所執空。依他起性是廣義的識,識以分別爲性,因緣所生,所以就有,有如幻之相,如鏡中花,水中月。在依他起上的能所二取的遍計所執無,體相俱無。依他起性如夢如幻,遍計所執如龜毛兔角,圓成實性如太虛空。“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此”指依他起性,意爲虛妄分別中唯有“空”,而這個空性空理就是圓成實性。也就是說依他起性上只有圓成實性。“彼”指圓成實性,在圓成實性上也有這個依他起性。這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意思。“此中唯有空”指依他起性上有圓成實性,亦即相上有性,相上有空。“于彼亦有此”,亦即性上有相,這兩者就是“性相一如”。見相就見性,見性就見相,時時刻刻性相如如,妙趣中道。妙趣中道,就是佛眼。《法華經》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念上有中道,就是佛知見。懂得這個道理,就開佛知見。佛像上眉間畫有一只眼睛,那就是佛眼。你們要增加一只眼睛,就要懂得性相如如。“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所以一切法不是空的,也不是不空,因爲遍計所執空,依他、圓成有,結合起來就是“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有”指虛妄分別之有的有,“無”指于此二中之無的無。“及有故”指依他起性上有圓成實,圓成實上有依他起,這句“有無及有故”,把上面六句話包括完了。“是則契中道”是說叁自性是非有非空的中道了義。佛說的中道了義,就是指叁自性。

  關于圓成實性,應補充兩點:二空真理,無爲法是圓成實性,這是主要的。附帶還有根本無分別智,亦即清淨般若,來實證我法二空的真理。所證的理是無分別理,而能證智慧的形相也無分別,它與真如本性融爲一體,形相相等。所以

  根本無分別智,也可稱爲圓成實性。《解深密經》說圓成實性是二空真理,同時又講淨分依他(無分別智)也是圓成實攝。因此無漏有爲法,指根本智、後得智,因爲它所緣境是無分別理,而他本身的形相也無分別,故叫無分別智。它與真如二者融合爲一體。所以清淨般若也可稱爲圓成實性,但主要是指無爲法,二空所顯真如。

  四、唯識性——叁無性

  次顯叁無性。

   頌雲: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後執我法性。

   現在講唯識性。唯識性主要指“叁無性”。“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叁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叁無性依叁自性而立。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因爲遍計所執是迷情妄執而有的實我實法,其執著的我法無實體,無相狀,體相俱無,如龜毛兔角,故稱“相無性”。依依他起性立“生無性”,因爲依他起性從因緣生,隨因緣滅,隨因緣變異,自己沒有自然而生的實體,如夢幻泡影。有而非真,這就是依他起性的真實相。依他起性沒有自然而生的實體,所以又叫“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後執我法性。” “後”,指圓成實性。“前”,指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是依他起性上遠離前面的遍計所執性所顯示出來的無有實我實法的真實性。圓成實性是勝義谛,勝義谛一法不立,什麼都沒有。禅宗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因爲一張口說話,就有名相,就錯;心裏一分別,就錯,因爲一分別,心裏就起念頭,一動念就錯了,所以“勝義無性”,一法不立,如同虛空清淨無染。“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密意說”,是隱密的意思,不是顯了義說的,是方便的智慧。“一切法無性”指一切法都是空的,實際上並不是一切法無性。依他起、圓成實性還是有,並不完全是空,只是遍計所執的法才完全是空。佛說:“一切法無性”,是要空去我法執著,並非客觀上的真事真理也都空掉。客觀的真事有事相,圓成實性有空相,還有一個二空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它們都遠離名相言說,無法用名言去分別它。如用名言分別,就錯了。因爲名言只是分別時所用的一個符號,與具體的東西毫無關系。從真實義來說,是遍計非有,依、圓非空,非有非空的中道,這才是佛顯了說的。而二時般若談一切皆空,是密意說,不是佛的顯了義。爲什麼佛要密意說呢?因爲遍計所執遍于依他起上,遍于圓成實上起我法二執。所以佛說“一切法無性”,是要把依他起、圓成實上那些執著除掉。這說明了一個道理:要觀空,主要是空掉主觀上的執著,也就是空掉“遍計所執”,空了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的相就顯現了。《金剛經》說:“若菩薩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就是這個道理。

   頌雲: 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叁自性”是諸法勝義,屬于勝義谛。殊勝的義理,殊勝的事理,稱爲勝義。世俗谛,就是一般的道理和事理。勝義谛中有“世間勝義”和“道理勝義”。“世間勝義”就是佛說的“蘊、處、界”叁科。世間法本來不是勝義,但是佛把世間法分析得很正確,蘊處界叁科分析得如理如量,所以也稱勝義,也就是世俗谛的勝義。“道理勝義”,就是苦、集、滅、道四谛,…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