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屬于小乘所修。“證得勝義”,就是二空真如,我法二空的道理。“我法二空”的勝義谛理,就是無分別智親證的真實道理,故叫“證得勝義”。“勝義勝義”,指一真法界。“勝義勝義”,就是說它本身就是勝義。它與“證得勝義”兩者的差別在于,“證得勝義”是證的“遍計所執空”,因爲我法二執是遍計所執,如果證得了“我法二空”真理,也就證得了“叁無性”中的“相無性”,證得了遍計所執體相俱無的真理。勝義勝義,指的是圓成實性,是依他起性上本來具有的空性空理。“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義即:諸法的真性,常時如此,沒有變更,因爲它是無爲法,沒有生滅變化,本性空寂。“常如其性故”,真如的“如”字就當“常”講,常時都是那種清淨性。“即唯識實性”,也就是唯識的真實性。唯識性有兩種:一、唯識的真實性,即圓成實性,即勝義勝義;二、唯識的虛妄性,即遍計所執,執著諸法實有。有關唯識性的部分,就講完了。
五、唯識位
《叁十唯識頌》解決了五方面的問題。第一、首先破我法二執,顯唯識理。第二、講“因緣緣起”(即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即增上緣緣起),這是緣起部分。第叁、講唯識相,即叁自性。第四、講唯識性,即叁無性。第五、講唯識位,有五個位次。現在已把叁無性:“遍計所執相無性”、“依他起性生無性”和“圓成實性勝義無性”講完了。下面講唯識位:第一資糧位,第二加行位,第叁證道位,第四修道位,第五究竟位。
第一位:資糧位。
頌雲: 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
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所謂“乃至未起識”,即從初發菩提心起,乃至未證得順抉擇分的時候,這一階段叫“資糧位”。資糧位主要是廣積福德、智慧資糧。資糧者,行遠路時所需的路費和口糧。而向成佛的那個境界邁進,也須具備一定的資糧,那就是“福德”、“智慧”。因爲這兩種資糧圓滿了,就成佛,就叫兩足尊。從初發心乃至未起順抉擇分,即未到“加行位”這一段時間,叫資糧位。資糧位也叫“順解脫分”,就是隨順解脫這一大部分。“順抉擇分”,就是在加行位修唯識觀,就是隨順見道智慧(就是抉擇),就是隨順趨入證道位。資糧位盡管未實證真空本性,還須依聞思修來修六度。因爲此時還沒有“修慧”,故只好依聞思智慧來修。布施、忍辱、持戒這叁度,廣積福德;禅定、般若廣積智慧,精進就是努力來積福慧。在這一階段,只能增長一些善法,使我法二執生起的“煩惱”、“所知”二障在現行上,略有減輕。“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對我法二執的種子(隨眠即種子),“猶未能伏滅”,還沒能斷除。何謂“隨眠”?即隨逐有情眠伏藏識,“二取習氣”經常隨逐有情,緊跟著衆生,躲在阿賴耶識中。若有情在人趣,“二取隨眠”就在人趣的阿賴耶識中;若有情在天趣,“二取隨眠”就在天趣有情的阿賴耶識中;若墮地獄,“二取隨眠”還是在地獄有情的阿賴耶識中,它常時隨逐有情眠伏藏識。在資糧位中,對二取習氣的種子沒有觸動,對二取習氣的現行還是觸動了一點點,但不大。這一階段主要修的是“多聞熏習,如理作意”,以聞思慧來修六度,來積福德。在這一長時階段中,《華嚴經》說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信”:信、勤、念、定、慧、戒、願、不退、護法、回向,就是十種信,相信這十法。總的來說,第一是建立淨信,清淨信。即“信有實”:相信佛說的道理真實不虛;“信有德”:相信佛法僧叁寶功德偉大;“信有能”:相信我自己有能力通達佛法真實義,我能夠成就佛法僧叁寶的功德。這是總的信。其它還有幾個方面,我們應當相信:一、精進,相信精進努力能成就佛果,懶惰絕對一事無成。二、念,相信正念,正念住心,才能降伏邪念。叁、定,由正念産生正定,有定才能生智慧。四、相信正慧。五、正戒,要相信正戒能防惡趨善,六祖說:“若欲見真道,行正既是道”,身口意叁業清淨了,就是道,叁業清淨很不簡單,首先要意業清淨,心裏沒有煩惱。六、願,相信願力廣大,《華嚴經》中普賢行願品十大願,這種願力不可思議。願力關系大得很,發了個願,無形中自然就會實現,自己也莫名其妙。佛常說:“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阿彌陀經》說:“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願力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不要亂發願,要發正當的願:上成無上菩提,下化無邊衆生。這裏我本人有一點經驗。起初,我眼睛看不見,想通達五明,終于通了一點。後來又發願辦教育,一個盲人又沒讀過師範校,結果在教育界幹了那麼多年。爲什麼能成就?就是因爲我發了願,要普度衆生,教育也是普度衆生。我又發願送窮,寫了一首送窮詩:“嗟我此生何太窮,早年失明晚多空,願從此日送窮去,頓作人間福壽翁。”我鼓勵大家要發大願,發正當的願一定會實現。七、不退,相信不退,要前進,修行用功一退,就退得無止境了。八、護法,相信護法,要維護正法。九、回向,什麼叫回向?做事之先要發願,即立個志向,我要做什麼,達到個什麼目的,事情做完之後,再發個回向願,表示要把事情用在哪一方面,比如布施,這之前先發願要大弘佛法,廣度衆生。布施後,又把這個功德回向衆生。願使衆生都得聞佛法。回向也是願,在事情之後,發願把功德回向給哪個。所以淨土宗常念:“願以此功德,回向諸淨土……”,先念佛,然後把功德回向,以莊嚴淨土。大家做了布施後,或者把功德回向無上菩提,或者回向衆生。“十信”就是要相信這十種。先要有信仰,才能發起菩提心。
“十住”:一、發心住:初發心,還沒有多少行動,也未聞多少正法,就住在初發心那個境界上。二、置地住:發心初期,煩惱還熾盛,心還收不住,就要調伏心地,置心地。叁、修行住:把心地調伏了,就要開始修行。爲調伏心地,佛法有五淨行,依衆生不同的煩惱,采取不同的方法對治。①如貪心盛,就用“觀不淨”來調伏;②如嗔心重,就修慈悲觀;③如果癡心重,就要“觀緣起”;④如果驕慢心重,就要“觀界差別”,人由地水火風識空等六界組成,把六界拆開,就沒有我,我都沒有,還有什麼驕慢呢!⑤尋思重,不停地想這樣想那樣,就數出入息。最初煩惱很重時,就看自己哪一種煩惱最重,影響修行,就選取哪一種方法對治調心。四、生貴住:發心修菩薩行的人,一般不會落在貧窮人家,要生在尊貴之家。五、方便住:普通人都有方便智慧,善于說話很策略,處世善巧。六、不退住:經常想著向前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見《大學》),德業日日進長。七、正心住:心裏正大光明。學佛人首先要做好人,做好人首先是修身,即身體戒行好。修身須先正其心,心性端正,光明磊落。八、童貞住:即出家,不結婚就學佛,童貞入道。九、法王子住:法王子就是佛的兒子,將來必定成佛,繼承佛位。十、灌頂住:印度古時,凡皇帝封太子,老皇帝要用酥油給太子灌頂。這種儀式用于佛法中,表示將來要繼承佛位。十住,表示住在這十個位次上。
“十行”,就是修十種勝行。一、歡喜行:隨時要樂觀,有樂觀主義精神,就有毅力,敢于承擔任何困難,做一分算一分,不畏懼,有歡喜心,就有勇氣。常時心裏有正當的樂趣,法樂充滿。二、饒益行:即饒益衆生,做有益衆生的事。叁、無嗔行:常時心中充滿慈悲,要學佛陀“大慈大悲憫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沒有嗔恨行爲,要隨時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心。四、無盡行:不論度衆生,護戒律,修禅定,學智慧,隨時沒有厭足感,不能認爲現在已經做夠了,學好了,不用前進了,“謙受益,滿招損”。五、離癡亂行:心裏要有智慧,不要愚癡顛倒。六、善現行:時時處處修善法,佛陀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有人不懂如何持戒,認爲持戒重在戒惡。惡當然要戒,但是有一種積極的對治,就是努力行善,偶然有惡念起來,就用善念去降伏它。只是消極止惡,不修善,煩惱就降伏不了,戒就持不好。七、無著行:要求沒有執著心,無著很重要。學佛就如《六祖壇經》說:“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法華經》說:“吾自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遠離諸著。”大的執著只有兩種:我執和法執,詳細的就很多。如何離執著呢?觀緣起性空是離執著的總持法門。佛在《大般若經》中說:“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對每一件事,都用緣起性空這個正念正知去觀,自然就不會執著,自然就具足戒定慧,故叫無著行。八、尊重行:心念行持要莊嚴。因爲佛陀是真俗圓融的。從真谛角度講,心不起分別,沒有善惡分別,心裏清淨。從俗谛角度說,就還要有善惡分別,內真外俗,心行莊嚴。佛法還是講禮貌,即四威儀。每一部佛經開頭,都要贊佛。《金剛經》中,須菩提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把世尊贊歎一番,佛也稱贊別人,“善哉善哉!”九、善法行:要廣修善法。十、真實行:我們的行爲要達諸法性空,沒有實我實法的執著,這就叫真實行。如有我法執著,哪怕行爲再好,也屬有漏行。沒有我法執著的行爲,就屬出世無漏行,即是真實行。
“十回向”。何爲回向?回向也是發願。在事情未做之先發的願就叫願。事情完畢,發願把這一功德回向哪裏,或回向無上菩提,或回向衆生,就是回向願。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救護衆生是不舍,離衆生相是不取,不取不舍,或者把功德回向衆生,或者把功德回向菩提。二、不壞回向:何爲不壞?就是要成就一切功德,“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自己止惡向善。比如,出家受持戒很嚴,後來又動搖了,破戒還俗。…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