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法”中的忍,就作理解講,“無生法忍”的忍,也作理講,是智慧通達之意。四地主要修的是“谛察法忍”,通達一切法。這一地,修叁十七菩提分法,智慧(忍就是智慧)發起後,熊熊火焰燒毀一切煩惱現行,故名焰慧地。

   五地著重修禅定。此一地修的是出世間上上禅,把世間禅和出世間禅融合爲一。五地觀苦集滅道四谛,即是修出世間禅,同時又以大悲心的定力在世間廣度衆生,把世間禅和出世間禅結合起來,這就是出世間而不舍世間,世間和出世間平等看待,故叫極難勝地,是世間定和出世間定同時修。

   六地著重修慧波羅蜜,修無相觀的智慧。在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也都有修慧,但所修並非只是無相觀。著重一面修無相觀,一面修有相禅,因爲還要起分別思維來修,並非只修無相禅。五地就側重修無相禅,但尚未成熟。到六地修無相禅就成熟了,因而般若智慧就現前。由于在六地廣修十二緣起:順觀十二緣起,就證世間法空;逆觀十二緣起,就證出世間法亦空,所以做到染淨平等,到此無相觀就成熟了,般若智慧就現前。故六地稱現前地。七地純粹修無相觀。無相觀不但修得很成熟,而且很精妙了。在此階段著重少用方便智慧,修的方便波羅蜜少用力,就能使無相觀相續不斷,所以叫遠行地。

   八地修願波羅蜜。爲何要修願呢?願是促進精進波羅蜜的。要精進就要發願,大願是動力。要發大願,大雄無畏,常能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願力大就不會滿足,不會驕傲,常時虛懷若谷,才能勇猛精進。八地修願波羅蜜,著重在無功用行。爲什麼會無功用行而自然精進呢?就是大願力在推動,自然而然向前進。正如船將靠岸時,船工就不用力撐了,船自然就滑向岸邊了。八地菩薩不用功力,自然而然就在修行,就是因爲有願波羅蜜的力量在推動。

   九地修力波羅蜜。力指智慧之力量,著重修聞思智慧。聞慧思慧修慧同樣重要,即使登地菩薩也須修此叁慧,因爲還在有學位,未到無學位,有些地方還沒學到,因此,諸佛會時常給他們說法。九地、十地菩薩也還要聞慧思慧。不經過聞思,就不能知曉佛的“無學位”境界。所以九地力波羅蜜,主要是聞思之力,修四無礙解。

   十地修智波羅蜜。此中之智,與六波羅蜜中的慧有相同之處,但同中有異。六度中的慧波羅蜜專指無相智慧,十地智波羅蜜指方便智慧。十地智波羅蜜是協助慧波羅蜜的,十地菩薩著重修智波羅蜜,故其智慧含藏無數陀羅尼門、叁摩地門,廣大得很,有如天上的雲,故稱法雲地,大法智雲。每一地都有其修的突出重點,輔修其它波羅蜜。重點不突出,難以進步。一地一個重點,一地一個重點,步步前進登高,學佛就是學轉依,修道位到究竟位,就成佛,就轉依,八識轉成四智。以上是十地修十行的介紹。

   現在講斷十重障。

   初地斷“異生性障”。異生,就是在六道中,不斷的死此生彼,異趣而生,名異生。初地菩薩已入聖流,永遠不會生于叁途之中,只生人天趣中,不會在善惡道中輪轉了。只生善趣,故已斷了異生性障了。所以學佛者,如不登地,還保證不了不墮惡趣。就要時時刻刻警惕著,多修菩薩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人命短暫,活到七十已稱古稀了。不懂此理而造罪,必墮惡道,特別在聽法時,一定要謙虛,切記不要驕慢。喬梵波提在他以往生中,看見一個和尚講法,嘴巴一翻一翻的,就說這人像牛一樣在反刍,因此他變了一千生的牛,到釋迦佛時,才轉成人身,修成了阿羅漢,說話時,還是像牛反刍一樣。所以佛都不便讓他留在世間,讓他到天上去修,受天人供養。不要嘲笑,諷刺別人,不要恣意胡言亂語。

   二地斷邪行障。邪行是指犯戒的行爲。犯戒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未到二地前,還有犯戒的行爲,二地徹底修戒,就把犯戒的邪行障斷了,永不犯戒了。

   叁地斷暗鈍障。“暗鈍”就是無明,無智慧。叁地時,由大定發了大智慧,其光明破了心中暗鈍愚昧之障,故叁地稱發光地。

   四地斷微細煩惱現行障。四地修叁十七菩提分法,智慧火焰猛烈,燒盡一切煩惱習氣,把種子斷了,那些微細煩惱不得現行,就斷了微細煩惱現行障。

   五地斷于下乘般涅槃障。修行人觀法空,只觀空而無大悲心,就入小乘涅槃,趨于寂滅,永遠不能在世間度衆生,不能到世間來,常時都安住在寂滅境界中。要說他不存在了,他的阿賴耶識中又還有執持阿羅漢菩提種性存在;要說他有知覺,他又沒有前六識。這種境況又好又不好。好在他不受世間輪回之苦,不好在他沒有大解脫大自在。所以佛先教他兒子羅睺羅觀諸行無常,很快開悟了,證了諸法空性,緊接著佛教他修無緣大慈,行同體大悲,這樣才能避免小乘的涅槃寂滅,把世間與出世間平等看待。故五地斷于下乘般涅槃障。

   六地斷粗相現行障。粗相,指世間與出世間兩個相,對立明顯,粗大易辨。六地菩薩修順觀十二緣起,逆觀十二緣起,從而明白了生死是空,出離也是空,把世出世間染淨諸法平等看待,去除了染淨的分別,也就沒有了顯著的染淨粗相,沒有了染淨法的粗相現行,就斷了粗相現行障。

   七地斷細相現行障。七地菩薩不只知道染淨法平等,而且明了一切法最極微細的法都平等,都是緣起性空,故無微細相的差別,故名斷細相現行障。七地比六地顯然更高一層。

   八地斷于無相中作加行障。七地是在無相中還有加行,還有一點方便智慧,雖少用功力,但仍還在用。到八地,無相觀已百分之百成熟,修無相觀已是任運而修,無功用行,不需要用力,因此就把修無相觀用力修這個障斷了。

   九地斷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有些人得了法,但又不想去度衆生,這是一障。九地就把這一障斷了。現在有些人雖發心要度衆生,但有點病或自感老了不能動了,于是就不想去度衆生了,這種想法就是障。九地菩薩得了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才無礙解,智慧廣大,極樂于度衆生,心裏已沒有不想度衆生的念頭了,那個障去除了。如維摩诘居士(他本已成佛,號金粟如來,維摩诘是他的化身),哪裏都願去。舍利弗宴坐林中,他要去啓發、開示他;釋迦佛病了,阿難爲佛化牛奶,維摩诘也要去教化阿難。有人說爲何釋迦已成佛,還生病喝牛奶呢?因爲這是佛的化身,不是真身。化身與衆生一樣,還是要示現苦和集,還是有苦,還是要生病吃藥,喝牛奶。真身佛就沒有病。比如月亮,天上的真月亮,拿棍子捅就捅不動,而映現水中的月亮,用棍子一攪就碎了。九地斷于利他中不欲行障。

   十地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于諸法中得自在”真如。十地菩薩到此已斷了在諸法中不自在的障礙,有了大自在。

   下面接著講十真如。首先必須明白,並非有十個真如。真如本來只是一法。一切法皆從緣生,體性皆空,真如只是諸法空性,只是一,並無多。因爲衆生通達真如的智慧,有深淺、有大小,有局部和整體的差別。隨著修行程度和智慧開發的大小深淺,所證到的真如也就有了十種區別。

   初地證遍行真如。這與小乘不同,小乘只證我空真如,不證法空真如。初地菩薩破了我法二執,證得我法二空所顯真如,故名遍行真如。

   二地證最勝真如。真如是一,無所謂最勝與不勝。這是因爲初地菩薩雖有妙觀察智(即證真如的智慧),但不是恒常現行;而俱生煩惱猶自纏綿,恒常生起。因此要除去恒常生起之俱生煩惱,必須用點勁,隨時提醒默念:“真如是最勝境界”,才能喚醒所證之妙觀察智現行,來證真如,故名最勝真如。

   叁地證勝流真如。這時所修的定有集福、賢首、健行、大乘光明等無漏大乘定是佛所證所說的殊勝境界平等流出所說的法的定。此是無分別智實證真如而後用語言文字平等流出的,故名勝流真如。

   四地證無攝受真如。這是一種大自在,不爲我執所攝受,有大自在之相,因爲四地智慧猛烈,微細煩惱斷盡,已無我執,故不爲我執所左右,故名。

   五地證類無別真如。此地菩薩修苦、集、滅、道四谛,證世出世間二類的平等真如,不同于聲聞有世出世間的分別執著。故此地所證爲類無別真如。

   六地證無染淨真如。六地菩薩順觀十二緣起,知道世間法空,這就無染;逆觀十二緣起,知道出世間法也空,這就無淨。他用無相觀作如此順逆二觀,消除了染淨法的差別,二法就平等了,故名無染淨真如。

   七地證法無別真如。修無相觀,到最純熟階段,連微細法的微細分別都沒有了,故名法無別真如。無相觀是緣平等真如生起,一切法都平等。《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染淨平等,世出世間平等,人我平等,故名法無別。爲什麼說一切法都平等?緣起性空就證明諸法平等。佛與衆生是否平等?都是因緣所生法,故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只看到佛與衆生無差別,就不全對,偏而不中。所以既要看到法性上的平等,又要看到法相上的差別。佛是清淨相,衆生是染汙相,佛的身體沒有生老病死,佛的世界沒有成住壞空;衆生身體則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必須相也觀性也觀,兩面齊觀,才能恰合諸法,這就是達摩所說的“稱法行”,只看一面要不得。

   八地證無增減真如。此地菩薩無功用行,常時如此。因爲八地中,“無功用行我恒摧”,斷俱生我執,必要用無功用行之法,才能湊效。八地修無功用行來破與生俱來的俱生我執,必要用無功用行才能湊效。八地修無功用行來破與生俱來的俱生我執,必得慢慢磨、細細剔、緩緩刮,成了習慣。這無功用行是沒有了“我法二執”的修行,成了習慣了,就把有我法二執的習慣斷了,故說:“無功用行我恒摧”。

   九地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主要依它能證的是四無礙解智慧,因此叫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證業自在所依真如。菩薩…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