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頌》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修到這一地,他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大解脫,大現觀。十地到成佛,只差一點點,已是等覺菩薩,所以一切業:神通的業,說法業,普現一切身相的業,都得自在。

   到此,已把修道位的四個十講完了。

   現在開始講究竟位。

   頌雲∶ 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無漏界:大乘指成佛才是究竟位無漏界,小乘指證了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才是無漏界。所以無漏界通大小乘。無漏界是對有漏界而言的。有漏界,即六道輪回,叁善道:人、天、阿修羅;叁惡道:地獄、餓鬼、旁生。色界天、無色界天,是修定業感的果;人、天(指六欲天)是十善業感的果,而不是修定業感的果;叁惡道是十惡業感的果。以上都屬有漏界。漏,指煩惱。“此即無漏界”,即這就是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無漏界有四個特點,四個殊勝微妙相:①不思議。凡夫的境界局限性大,無漏界則斷了煩惱所知二障,得大自在,大解脫。這種不思議,就像《維摩诘經》所說“芥子納須彌,毛孔容大海。”他可以伸出手掌把不動世界拿到娑婆世界來放下,娑婆世界不增大,不動世界不減小。這並不是神話。如果把這當神話看,那些人就不懂佛法,因爲他局限在眼前的境界。正如螞蟻不會相信人能乘飛船上月球,佛的境界對人來講,也同樣不可思議。不能說我們不能思議就沒有。懂得唯識,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一切境界皆是識所變現,境無實體,你怎麼理解,它就怎麼現。比如,我理解我把腳一放,這教室的地是金銀琉璃,它就會變成金銀琉璃。這如何能做到呢

  真正破了我法二執,我們心的能量就加大了,就不是我們現在的境界,世界就不同了。比如去北京,步行起碼要走兩個月,乘飛機只需兩個鍾頭,因爲境界不同了。②善,至善。如極樂國土“尚不聞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其境界與我們這個世界,迥然不同,若用這個世界的眼光去衡量無漏界,就錯了。正如螞蟻用它的眼光來衡量人。③真常,真常有兩方面:從無爲功德來看,它是法性,無爲法,本身就無漏,因此無生住異滅,故《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那麼,佛還有沒有有爲法呢

  有。《涅槃經》、《莊嚴經》都說,“轉有漏五蘊爲無漏五蘊”。還有“蘊處界亦然”,這是說佛還是有五蘊法,還是有十八界。佛與衆生不同之處在于:佛是清淨有爲法,衆生是染汙的有爲法。如果成佛沒有有爲法,我都不想成那個佛了。沒有有爲法,也就沒有色身,沒有感受,那有什麼意思!所以真正的佛還是有無漏有爲法:有無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以《金剛經》說,如來有肉眼。但凡夫的肉眼是父精母血合成的;佛的肉眼以光能爲體,也還有眼皮,還有眼球,相狀與我們的相同,但質不同。這裏有個問題,有爲法有生滅,怎會真常呢?因爲佛受用無爲境界,無爲法把它攝持住。就佛本身來說,無爲法是他所證的境界,有爲法是能證的智慧。能證的智慧與所證的境界如如相應,這種有爲法的百分之九十九與無爲法相似,雖如此相似,但多少還有一點點生滅變化,並不是一點點生滅變化都沒有。什麼原因呢?有爲法有新陳代謝,連些微的代謝都沒有了,就不成其爲有爲法了,就是個死的。所以有爲法是有生滅變化的,但佛所緣的境界是無分別,沒有生滅變化,能緣的智與有爲法如如相應,也就沒有生滅變化。比如皇帝的女兒招個驸馬,那驸馬也就變高貴了。佛的無漏有爲法(即佛的無漏智慧)所緣的境是真常(無爲法),他的有爲法直接緣無爲法,所以這個有爲法就百分之九十九與無爲法相似。我們衆生沒有緣無爲法,所以我們的有爲法就沒有一個真常相。有些人亂講佛法,說佛全是無爲法,沒有絲毫生滅變化,這樣的佛是死的。唯識講的佛是活的:㈠佛的報身有色相,有眼睛、耳朵、鼻子等,看起來有形象,但沒有質,有形無質;㈡其次,佛以光能爲體,無量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真常,一是無爲法的真常,一是有爲法的真常。有爲真常所緣的識,是無爲法,沒有顯著生滅變化。㈢安樂解脫身。阿羅漢、獨覺的安樂體現在不再流轉生死,解脫了;佛的快樂則體現在:一方面,佛的法身莊嚴清淨,寂靜安樂,最極清淨,無絲毫生住異滅相;另一方面,佛的報身境界是四智相應心品,能緣的智包括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無分別智。因此佛一方面感覺清淨寂滅之樂,安住在真常境界中,沒有衆苦;另一方面,佛常時起用,神通遊戲,隨自心變現千丈大身爲地上菩薩說法,變現丈六金身對地前菩薩、阿羅漢、獨覺說法,對人天也現丈六金身,對餓鬼、地獄、旁生,隨類現化身,方便善巧說法度生,這就是佛的神通遊戲。另外,佛現他受用身,與諸大菩薩一起,爲他們說法。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佛見其弟子神通廣大,智慧無量,心中無比快樂。佛不只是安住寂滅境界的快樂,他也喜歡繁華勝妙的境界。他說法的時候,十方世界來的菩薩,南方世界、東方世界、不動世界等等紛紛前來有無量菩薩。又有金翅大鵬鳥、天龍八部等聚會一處,勝況空前。所以佛的境界,不只是清淨寂滅之樂,還有繁榮昌盛之樂(在度菩薩現他受用身體現出來)。此外,佛與佛之間還要閑談。而聲聞就沒有這種自在快樂。所以讓我去當阿羅漢,我才不去呢,那種寂滅境界,我不習慣。④安樂,是最極安樂的境界。

   “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解脫身是阿羅漢入了無余依涅槃,舍去色身而僅保留了菩提種性的阿賴耶識。這時阿羅漢、獨覺已沒有色身,只有阿賴耶識中執持阿羅漢的那點菩提種性還存在,只是不再在有漏世間流轉生死而已。《維摩诘經》裏,文殊菩薩演說大乘時,那些阿羅漢大聲哭泣,因爲他們被斥爲焦芽敗種,沒有大自在。所以,大家一定既要證無爲法,也要得無漏有爲法。大牟尼,指釋迦牟尼,意爲大寂靜,能仁寂默。這是指他所證的境界是無爲法,所以就寂滅,同時他已離了世間煩惱,生死相寂滅,苦相寂滅,煩惱相寂滅。“大牟尼名法”,就是法身。法身有二:一種法身,是指一切有爲功德、無爲功德、叁身四智、五眼六通、涅槃解脫等,都叫法身。這種法身是一切功德法聚集之處,身義爲聚集,因爲一切無爲法的功德,有爲法的功德總起來聚集在此,故名法身,它包括轉依果,菩提涅槃。另一種法身,叫自性身,與報身有差別,專門指以無漏法和無爲法爲體的自性身。之所以叫“身”,是因爲它是變化身、受用身之所依止,即變化身和受用身都要依止清淨法身。爲什麼要依止法身呢?因爲無漏有爲法要依無爲法而得清淨,而成爲無漏,它所緣的境是無爲法,故他受用身也好,變化身也好,報身也好,都要依清淨無漏法,無漏無爲法。所以也就是大功德法之所依止。那麼,問題産生了,受用身是有爲法,變化身是有爲法,爲何要依法身而有?受用身、變化身是有爲法,有生滅變化,本身性空,空性即是二身變化的動力;沒有空性,就不會有報身、化身和受用身。所以有爲法依無爲法而有。佛的真身,是法身和報身融合在一起的那個具體身,這個身與法身和報身無法分開,但爲了解說方便,我們分開:報身是有爲功德,法身是無爲功德;一個是事,一個是理。理依事顯,事攬理成。所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辨中邊論》也說,“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所以二者無法分開。我們衆生也有法身,爲何又無法受用呢?因爲我們沒有智慧,不能深刻通達緣起性空。如能時刻用緣起性空的道理來觀,並深刻通達此理,就找不到我,也找不到法,心中“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能見到法身。憨山大師說:“衆人千聖出,我有天真佛”。天真佛就是法身。我們之所以見不到法身,是因爲我們處處分別執著,把整個宇宙和我們人分而用之,瓜分得七零八碎,沒有一個整體。如能觀我們的身體、心和生活至“如夢幻泡影”,二執就站不住腳,我法就融合爲一,這就是法身,就見性。關于真空,佛說得很明白,“道在迩”,明明是平易近人的東西,人們偏求高,偏求難,偏要說得高不可攀。《般若經》說:“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這是很容易的事。孟子說∶“道在迩,而求其遠;事在易,而求其難。”

   以上講了頌文。下面有四項,應注意:

   1、佛有十二處、十八界、五蘊。這是《涅槃經》、《莊嚴經》說的。佛舍掉有漏五蘊,獲無漏五蘊,界處亦然。阿羅漢就沒有十二處、十八界、五蘊了,他的解脫身沒有色相,沒有前六識。那爲何又取名爲“解脫身”呢?他只離開了有漏世間,並未在無漏世間修積有爲法的功德,所以在無漏世間就沒有他的“身”和“土”。在他未入無余依涅槃前,還可以示現神通。一但入了無余依涅槃,想示現神通都不可能,沒有這種大自在。

   2、法身、涅槃也好,叁身也好,是有爲、無爲的無量功德法,總爲一聚,這就是身的意義。我們凡夫由五蘊和合總爲一聚,就名有漏之身。無量功德法總爲一聚,就名法身。法身就把佛的轉依二果全部包括了。

   3、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智”來證,佛的報身是修了叁大阿僧祗劫,集了無量福德而感招的,福報之身,不會死亡,是窮未來際的存在。佛的化身,也叫他受用身,是由佛的智力和神通所變現。佛的快樂不只是清淨寂滅之樂,(它由無爲功德成就)佛的有爲功德也無量,所以佛還有繁榮興旺發達之樂。所謂繁榮興旺,就是廣度衆生的事業沒有窮盡,偉大無比,所以真正的有爲緣起講轉依,佛積極有爲,越來越昌盛,無半點消極氣味。以有爲緣起來學佛,越學越積極,越學越大雄無畏,前途越廣闊,能力也越強。消極厭世,學到後面,越來越沒用,學成無用之人。星雲大師說:“現在這些學佛的,講的是大乘法,學的是小乘法,學來學去把佛法學沒有了。”我們凡夫在有漏世間生住異滅,時刻變異不停,就沒有個“我”;如果成佛了,清淨法身和報身融合爲一,就沒有顯著的生住異滅,壽命窮未來際,可以說是個真我——“常樂我淨”,這是從世俗谛說。若從勝義谛講,涅槃所講的“常樂我淨”仍然是清淨心現的影像,還是了不可得,不可執著爲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不然的話,還是有法執未破。當然我們現在還是無我。

   佛現他受用身平等廣度一切衆生,所以佛的境界繁榮得很,也繁忙的很。但他廣度衆生這樣忙,心裏卻悠閑安定,自在解脫。他度生沒有厭倦,常時都是英雄,所以佛廟大殿名“大雄寶殿”。可見真正的佛法,沒有絲毫消極的意思。

   4、現在講“土”方面的情況。有身必有土,身以土爲依住,否則身就無所依。法身的土與報身的土具體不可分。至于他受用身土,就有多種,就菩薩而言,從一地乃至十地,地地所現土均有不同。有人問:佛說法時,初地菩薩,二、叁地乃至等覺菩薩都聚爲一處,在同一時間同一處,爲何土不同呢?如來的土,現的是報身土,而諸菩薩隨其能觀智慧力、神通力之不同,而所見有不同,所以有頌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者見深,淺者見淺。所以,佛現的他受用身土,在同一個會場中,就看哪類菩薩多,就現這類多的菩薩土,而層次更高的菩薩由于其智慧神通不同,所見的土也就不同。就像前面講的十真如,隨其能證智慧神通之不同,其所見境界也有勝劣不同,衆生各證一境。在世間,化身土也有清淨相,也有雜染相,要隨類化身度叁塗有情,只能現雜染相。如現清淨相,叁塗有情如何懂得如何受用呢?對地前加行位菩薩,佛現千丈大身,其土還較爲清淨。如現丈六金身,90%都是雜染土。爲什麼佛能隨心所欲的變現土呢?因爲土本來就是識所顯的影相,並非真實不變的東西。我國春秋時期有一派學說講“堅白石”。他說,堅白石是由它的堅硬相和白色相結合起來的,沒有體。這是有道理的。法相學就說,窮一切法,只有相沒有體。比如這張桌子,摸起來有硬度堅度,看起來有顔色形狀,手掂一下有重量,就認爲有個桌子。如果把顔色、重量、堅硬除開,就沒有桌子了。所以一切法都是相的結合,並無實體。我們這個世界,講地心有吸引力,太陽有吸引力,人在地球上站立住是因爲吸引力的作用。但實際上,這種吸引力只是外表現象,真正還是要靠人的業力來執持,是人的業力引起阿賴耶識現的幻相。業力中有共業的力量和別業的力量。若業力一盡,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我們的身土是第八識染汙的種子現的染汙身土相,佛是無垢識清淨法種子顯現的清淨相。佛在叁大阿僧祗劫修行時,所積的無邊福德,感的果無窮無盡,成了佛之後,也常時度衆生,故佛是最極清淨,圓滿微妙。

   (謝明琴 記)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