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中的忍,就作理解讲,“无生法忍”的忍,也作理讲,是智慧通达之意。四地主要修的是“谛察法忍”,通达一切法。这一地,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智慧(忍就是智慧)发起后,熊熊火焰烧毁一切烦恼现行,故名焰慧地。
五地着重修禅定。此一地修的是出世间上上禅,把世间禅和出世间禅融合为一。五地观苦集灭道四谛,即是修出世间禅,同时又以大悲心的定力在世间广度众生,把世间禅和出世间禅结合起来,这就是出世间而不舍世间,世间和出世间平等看待,故叫极难胜地,是世间定和出世间定同时修。
六地着重修慧波罗蜜,修无相观的智慧。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也都有修慧,但所修并非只是无相观。着重一面修无相观,一面修有相禅,因为还要起分别思维来修,并非只修无相禅。五地就侧重修无相禅,但尚未成熟。到六地修无相禅就成熟了,因而般若智慧就现前。由于在六地广修十二缘起:顺观十二缘起,就证世间法空;逆观十二缘起,就证出世间法亦空,所以做到染净平等,到此无相观就成熟了,般若智慧就现前。故六地称现前地。七地纯粹修无相观。无相观不但修得很成熟,而且很精妙了。在此阶段着重少用方便智慧,修的方便波罗蜜少用力,就能使无相观相续不断,所以叫远行地。
八地修愿波罗蜜。为何要修愿呢?愿是促进精进波罗蜜的。要精进就要发愿,大愿是动力。要发大愿,大雄无畏,常能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愿力大就不会满足,不会骄傲,常时虚怀若谷,才能勇猛精进。八地修愿波罗蜜,着重在无功用行。为什么会无功用行而自然精进呢?就是大愿力在推动,自然而然向前进。正如船将靠岸时,船工就不用力撑了,船自然就滑向岸边了。八地菩萨不用功力,自然而然就在修行,就是因为有愿波罗蜜的力量在推动。
九地修力波罗蜜。力指智慧之力量,着重修闻思智慧。闻慧思慧修慧同样重要,即使登地菩萨也须修此三慧,因为还在有学位,未到无学位,有些地方还没学到,因此,诸佛会时常给他们说法。九地、十地菩萨也还要闻慧思慧。不经过闻思,就不能知晓佛的“无学位”境界。所以九地力波罗蜜,主要是闻思之力,修四无碍解。
十地修智波罗蜜。此中之智,与六波罗蜜中的慧有相同之处,但同中有异。六度中的慧波罗蜜专指无相智慧,十地智波罗蜜指方便智慧。十地智波罗蜜是协助慧波罗蜜的,十地菩萨着重修智波罗蜜,故其智慧含藏无数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广大得很,有如天上的云,故称法云地,大法智云。每一地都有其修的突出重点,辅修其它波罗蜜。重点不突出,难以进步。一地一个重点,一地一个重点,步步前进登高,学佛就是学转依,修道位到究竟位,就成佛,就转依,八识转成四智。以上是十地修十行的介绍。
现在讲断十重障。
初地断“异生性障”。异生,就是在六道中,不断的死此生彼,异趣而生,名异生。初地菩萨已入圣流,永远不会生于三途之中,只生人天趣中,不会在善恶道中轮转了。只生善趣,故已断了异生性障了。所以学佛者,如不登地,还保证不了不堕恶趣。就要时时刻刻警惕着,多修菩萨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命短暂,活到七十已称古稀了。不懂此理而造罪,必堕恶道,特别在听法时,一定要谦虚,切记不要骄慢。乔梵波提在他以往生中,看见一个和尚讲法,嘴巴一翻一翻的,就说这人像牛一样在反刍,因此他变了一千生的牛,到释迦佛时,才转成人身,修成了阿罗汉,说话时,还是像牛反刍一样。所以佛都不便让他留在世间,让他到天上去修,受天人供养。不要嘲笑,讽刺别人,不要恣意胡言乱语。
二地断邪行障。邪行是指犯戒的行为。犯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未到二地前,还有犯戒的行为,二地彻底修戒,就把犯戒的邪行障断了,永不犯戒了。
三地断暗钝障。“暗钝”就是无明,无智慧。三地时,由大定发了大智慧,其光明破了心中暗钝愚昧之障,故三地称发光地。
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四地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智慧火焰猛烈,烧尽一切烦恼习气,把种子断了,那些微细烦恼不得现行,就断了微细烦恼现行障。
五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修行人观法空,只观空而无大悲心,就入小乘涅槃,趋于寂灭,永远不能在世间度众生,不能到世间来,常时都安住在寂灭境界中。要说他不存在了,他的阿赖耶识中又还有执持阿罗汉菩提种性存在;要说他有知觉,他又没有前六识。这种境况又好又不好。好在他不受世间轮回之苦,不好在他没有大解脱大自在。所以佛先教他儿子罗睺罗观诸行无常,很快开悟了,证了诸法空性,紧接着佛教他修无缘大慈,行同体大悲,这样才能避免小乘的涅槃寂灭,把世间与出世间平等看待。故五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
六地断粗相现行障。粗相,指世间与出世间两个相,对立明显,粗大易辨。六地菩萨修顺观十二缘起,逆观十二缘起,从而明白了生死是空,出离也是空,把世出世间染净诸法平等看待,去除了染净的分别,也就没有了显著的染净粗相,没有了染净法的粗相现行,就断了粗相现行障。
七地断细相现行障。七地菩萨不只知道染净法平等,而且明了一切法最极微细的法都平等,都是缘起性空,故无微细相的差别,故名断细相现行障。七地比六地显然更高一层。
八地断于无相中作加行障。七地是在无相中还有加行,还有一点方便智慧,虽少用功力,但仍还在用。到八地,无相观已百分之百成熟,修无相观已是任运而修,无功用行,不需要用力,因此就把修无相观用力修这个障断了。
九地断于利他中不欲行障。有些人得了法,但又不想去度众生,这是一障。九地就把这一障断了。现在有些人虽发心要度众生,但有点病或自感老了不能动了,于是就不想去度众生了,这种想法就是障。九地菩萨得了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智慧广大,极乐于度众生,心里已没有不想度众生的念头了,那个障去除了。如维摩诘居士(他本已成佛,号金粟如来,维摩诘是他的化身),哪里都愿去。舍利弗宴坐林中,他要去启发、开示他;释迦佛病了,阿难为佛化牛奶,维摩诘也要去教化阿难。有人说为何释迦已成佛,还生病喝牛奶呢?因为这是佛的化身,不是真身。化身与众生一样,还是要示现苦和集,还是有苦,还是要生病吃药,喝牛奶。真身佛就没有病。比如月亮,天上的真月亮,拿棍子捅就捅不动,而映现水中的月亮,用棍子一搅就碎了。九地断于利他中不欲行障。
十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于诸法中得自在”真如。十地菩萨到此已断了在诸法中不自在的障碍,有了大自在。
下面接着讲十真如。首先必须明白,并非有十个真如。真如本来只是一法。一切法皆从缘生,体性皆空,真如只是诸法空性,只是一,并无多。因为众生通达真如的智慧,有深浅、有大小,有局部和整体的差别。随着修行程度和智慧开发的大小深浅,所证到的真如也就有了十种区别。
初地证遍行真如。这与小乘不同,小乘只证我空真如,不证法空真如。初地菩萨破了我法二执,证得我法二空所显真如,故名遍行真如。
二地证最胜真如。真如是一,无所谓最胜与不胜。这是因为初地菩萨虽有妙观察智(即证真如的智慧),但不是恒常现行;而俱生烦恼犹自缠绵,恒常生起。因此要除去恒常生起之俱生烦恼,必须用点劲,随时提醒默念:“真如是最胜境界”,才能唤醒所证之妙观察智现行,来证真如,故名最胜真如。
三地证胜流真如。这时所修的定有集福、贤首、健行、大乘光明等无漏大乘定是佛所证所说的殊胜境界平等流出所说的法的定。此是无分别智实证真如而后用语言文字平等流出的,故名胜流真如。
四地证无摄受真如。这是一种大自在,不为我执所摄受,有大自在之相,因为四地智慧猛烈,微细烦恼断尽,已无我执,故不为我执所左右,故名。
五地证类无别真如。此地菩萨修苦、集、灭、道四谛,证世出世间二类的平等真如,不同于声闻有世出世间的分别执着。故此地所证为类无别真如。
六地证无染净真如。六地菩萨顺观十二缘起,知道世间法空,这就无染;逆观十二缘起,知道出世间法也空,这就无净。他用无相观作如此顺逆二观,消除了染净法的差别,二法就平等了,故名无染净真如。
七地证法无别真如。修无相观,到最纯熟阶段,连微细法的微细分别都没有了,故名法无别真如。无相观是缘平等真如生起,一切法都平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染净平等,世出世间平等,人我平等,故名法无别。为什么说一切法都平等?缘起性空就证明诸法平等。佛与众生是否平等?都是因缘所生法,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只看到佛与众生无差别,就不全对,偏而不中。所以既要看到法性上的平等,又要看到法相上的差别。佛是清净相,众生是染污相,佛的身体没有生老病死,佛的世界没有成住坏空;众生身体则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必须相也观性也观,两面齐观,才能恰合诸法,这就是达摩所说的“称法行”,只看一面要不得。
八地证无增减真如。此地菩萨无功用行,常时如此。因为八地中,“无功用行我恒摧”,断俱生我执,必要用无功用行之法,才能凑效。八地修无功用行来破与生俱来的俱生我执,必要用无功用行才能凑效。八地修无功用行来破与生俱来的俱生我执,必得慢慢磨、细细剔、缓缓刮,成了习惯。这无功用行是没有了“我法二执”的修行,成了习惯了,就把有我法二执的习惯断了,故说:“无功用行我恒摧”。
九地证智自在所依真如。主要依它能证的是四无碍解智慧,因此叫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证业自在所依真如。菩萨…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