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修到这一地,他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大解脱,大现观。十地到成佛,只差一点点,已是等觉菩萨,所以一切业:神通的业,说法业,普现一切身相的业,都得自在。

   到此,已把修道位的四个十讲完了。

   现在开始讲究竟位。

   颂云∶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无漏界:大乘指成佛才是究竟位无漏界,小乘指证了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才是无漏界。所以无漏界通大小乘。无漏界是对有漏界而言的。有漏界,即六道轮回,三善道:人、天、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饿鬼、旁生。色界天、无色界天,是修定业感的果;人、天(指六欲天)是十善业感的果,而不是修定业感的果;三恶道是十恶业感的果。以上都属有漏界。漏,指烦恼。“此即无漏界”,即这就是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无漏界有四个特点,四个殊胜微妙相:①不思议。凡夫的境界局限性大,无漏界则断了烦恼所知二障,得大自在,大解脱。这种不思议,就像《维摩诘经》所说“芥子纳须弥,毛孔容大海。”他可以伸出手掌把不动世界拿到娑婆世界来放下,娑婆世界不增大,不动世界不减小。这并不是神话。如果把这当神话看,那些人就不懂佛法,因为他局限在眼前的境界。正如蚂蚁不会相信人能乘飞船上月球,佛的境界对人来讲,也同样不可思议。不能说我们不能思议就没有。懂得唯识,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一切境界皆是识所变现,境无实体,你怎么理解,它就怎么现。比如,我理解我把脚一放,这教室的地是金银琉璃,它就会变成金银琉璃。这如何能做到呢

  真正破了我法二执,我们心的能量就加大了,就不是我们现在的境界,世界就不同了。比如去北京,步行起码要走两个月,乘飞机只需两个钟头,因为境界不同了。②善,至善。如极乐国土“尚不闻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其境界与我们这个世界,迥然不同,若用这个世界的眼光去衡量无漏界,就错了。正如蚂蚁用它的眼光来衡量人。③真常,真常有两方面:从无为功德来看,它是法性,无为法,本身就无漏,因此无生住异灭,故《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么,佛还有没有有为法呢

  有。《涅槃经》、《庄严经》都说,“转有漏五蕴为无漏五蕴”。还有“蕴处界亦然”,这是说佛还是有五蕴法,还是有十八界。佛与众生不同之处在于:佛是清净有为法,众生是染污的有为法。如果成佛没有有为法,我都不想成那个佛了。没有有为法,也就没有色身,没有感受,那有什么意思!所以真正的佛还是有无漏有为法:有无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金刚经》说,如来有肉眼。但凡夫的肉眼是父精母血合成的;佛的肉眼以光能为体,也还有眼皮,还有眼球,相状与我们的相同,但质不同。这里有个问题,有为法有生灭,怎会真常呢?因为佛受用无为境界,无为法把它摄持住。就佛本身来说,无为法是他所证的境界,有为法是能证的智慧。能证的智慧与所证的境界如如相应,这种有为法的百分之九十九与无为法相似,虽如此相似,但多少还有一点点生灭变化,并不是一点点生灭变化都没有。什么原因呢?有为法有新陈代谢,连些微的代谢都没有了,就不成其为有为法了,就是个死的。所以有为法是有生灭变化的,但佛所缘的境界是无分别,没有生灭变化,能缘的智与有为法如如相应,也就没有生灭变化。比如皇帝的女儿招个驸马,那驸马也就变高贵了。佛的无漏有为法(即佛的无漏智慧)所缘的境是真常(无为法),他的有为法直接缘无为法,所以这个有为法就百分之九十九与无为法相似。我们众生没有缘无为法,所以我们的有为法就没有一个真常相。有些人乱讲佛法,说佛全是无为法,没有丝毫生灭变化,这样的佛是死的。唯识讲的佛是活的:㈠佛的报身有色相,有眼睛、耳朵、鼻子等,看起来有形象,但没有质,有形无质;㈡其次,佛以光能为体,无量寿,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真常,一是无为法的真常,一是有为法的真常。有为真常所缘的识,是无为法,没有显著生灭变化。㈢安乐解脱身。阿罗汉、独觉的安乐体现在不再流转生死,解脱了;佛的快乐则体现在:一方面,佛的法身庄严清净,寂静安乐,最极清净,无丝毫生住异灭相;另一方面,佛的报身境界是四智相应心品,能缘的智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因此佛一方面感觉清净寂灭之乐,安住在真常境界中,没有众苦;另一方面,佛常时起用,神通游戏,随自心变现千丈大身为地上菩萨说法,变现丈六金身对地前菩萨、阿罗汉、独觉说法,对人天也现丈六金身,对饿鬼、地狱、旁生,随类现化身,方便善巧说法度生,这就是佛的神通游戏。另外,佛现他受用身,与诸大菩萨一起,为他们说法。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佛见其弟子神通广大,智慧无量,心中无比快乐。佛不只是安住寂灭境界的快乐,他也喜欢繁华胜妙的境界。他说法的时候,十方世界来的菩萨,南方世界、东方世界、不动世界等等纷纷前来有无量菩萨。又有金翅大鹏鸟、天龙八部等聚会一处,胜况空前。所以佛的境界,不只是清净寂灭之乐,还有繁荣昌盛之乐(在度菩萨现他受用身体现出来)。此外,佛与佛之间还要闲谈。而声闻就没有这种自在快乐。所以让我去当阿罗汉,我才不去呢,那种寂灭境界,我不习惯。④安乐,是最极安乐的境界。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解脱身是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舍去色身而仅保留了菩提种性的阿赖耶识。这时阿罗汉、独觉已没有色身,只有阿赖耶识中执持阿罗汉的那点菩提种性还存在,只是不再在有漏世间流转生死而已。《维摩诘经》里,文殊菩萨演说大乘时,那些阿罗汉大声哭泣,因为他们被斥为焦芽败种,没有大自在。所以,大家一定既要证无为法,也要得无漏有为法。大牟尼,指释迦牟尼,意为大寂静,能仁寂默。这是指他所证的境界是无为法,所以就寂灭,同时他已离了世间烦恼,生死相寂灭,苦相寂灭,烦恼相寂灭。“大牟尼名法”,就是法身。法身有二:一种法身,是指一切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涅槃解脱等,都叫法身。这种法身是一切功德法聚集之处,身义为聚集,因为一切无为法的功德,有为法的功德总起来聚集在此,故名法身,它包括转依果,菩提涅槃。另一种法身,叫自性身,与报身有差别,专门指以无漏法和无为法为体的自性身。之所以叫“身”,是因为它是变化身、受用身之所依止,即变化身和受用身都要依止清净法身。为什么要依止法身呢?因为无漏有为法要依无为法而得清净,而成为无漏,它所缘的境是无为法,故他受用身也好,变化身也好,报身也好,都要依清净无漏法,无漏无为法。所以也就是大功德法之所依止。那么,问题产生了,受用身是有为法,变化身是有为法,为何要依法身而有?受用身、变化身是有为法,有生灭变化,本身性空,空性即是二身变化的动力;没有空性,就不会有报身、化身和受用身。所以有为法依无为法而有。佛的真身,是法身和报身融合在一起的那个具体身,这个身与法身和报身无法分开,但为了解说方便,我们分开:报身是有为功德,法身是无为功德;一个是事,一个是理。理依事显,事揽理成。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辨中边论》也说,“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所以二者无法分开。我们众生也有法身,为何又无法受用呢?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不能深刻通达缘起性空。如能时刻用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观,并深刻通达此理,就找不到我,也找不到法,心中“言思道断、心行处灭”,才能见到法身。憨山大师说:“众人千圣出,我有天真佛”。天真佛就是法身。我们之所以见不到法身,是因为我们处处分别执着,把整个宇宙和我们人分而用之,瓜分得七零八碎,没有一个整体。如能观我们的身体、心和生活至“如梦幻泡影”,二执就站不住脚,我法就融合为一,这就是法身,就见性。关于真空,佛说得很明白,“道在迩”,明明是平易近人的东西,人们偏求高,偏求难,偏要说得高不可攀。《般若经》说:“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这是很容易的事。孟子说∶“道在迩,而求其远;事在易,而求其难。”

   以上讲了颂文。下面有四项,应注意:

   1、佛有十二处、十八界、五蕴。这是《涅槃经》、《庄严经》说的。佛舍掉有漏五蕴,获无漏五蕴,界处亦然。阿罗汉就没有十二处、十八界、五蕴了,他的解脱身没有色相,没有前六识。那为何又取名为“解脱身”呢?他只离开了有漏世间,并未在无漏世间修积有为法的功德,所以在无漏世间就没有他的“身”和“土”。在他未入无余依涅槃前,还可以示现神通。一但入了无余依涅槃,想示现神通都不可能,没有这种大自在。

   2、法身、涅槃也好,三身也好,是有为、无为的无量功德法,总为一聚,这就是身的意义。我们凡夫由五蕴和合总为一聚,就名有漏之身。无量功德法总为一聚,就名法身。法身就把佛的转依二果全部包括了。

   3、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智”来证,佛的报身是修了三大阿僧祗劫,集了无量福德而感招的,福报之身,不会死亡,是穷未来际的存在。佛的化身,也叫他受用身,是由佛的智力和神通所变现。佛的快乐不只是清净寂灭之乐,(它由无为功德成就)佛的有为功德也无量,所以佛还有繁荣兴旺发达之乐。所谓繁荣兴旺,就是广度众生的事业没有穷尽,伟大无比,所以真正的有为缘起讲转依,佛积极有为,越来越昌盛,无半点消极气味。以有为缘起来学佛,越学越积极,越学越大雄无畏,前途越广阔,能力也越强。消极厌世,学到后面,越来越没用,学成无用之人。星云大师说:“现在这些学佛的,讲的是大乘法,学的是小乘法,学来学去把佛法学没有了。”我们凡夫在有漏世间生住异灭,时刻变异不停,就没有个“我”;如果成佛了,清净法身和报身融合为一,就没有显著的生住异灭,寿命穷未来际,可以说是个真我——“常乐我净”,这是从世俗谛说。若从胜义谛讲,涅槃所讲的“常乐我净”仍然是清净心现的影像,还是了不可得,不可执着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不然的话,还是有法执未破。当然我们现在还是无我。

   佛现他受用身平等广度一切众生,所以佛的境界繁荣得很,也繁忙的很。但他广度众生这样忙,心里却悠闲安定,自在解脱。他度生没有厌倦,常时都是英雄,所以佛庙大殿名“大雄宝殿”。可见真正的佛法,没有丝毫消极的意思。

   4、现在讲“土”方面的情况。有身必有土,身以土为依住,否则身就无所依。法身的土与报身的土具体不可分。至于他受用身土,就有多种,就菩萨而言,从一地乃至十地,地地所现土均有不同。有人问:佛说法时,初地菩萨,二、三地乃至等觉菩萨都聚为一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处,为何土不同呢?如来的土,现的是报身土,而诸菩萨随其能观智慧力、神通力之不同,而所见有不同,所以有颂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以,佛现的他受用身土,在同一个会场中,就看哪类菩萨多,就现这类多的菩萨土,而层次更高的菩萨由于其智慧神通不同,所见的土也就不同。就像前面讲的十真如,随其能证智慧神通之不同,其所见境界也有胜劣不同,众生各证一境。在世间,化身土也有清净相,也有杂染相,要随类化身度三涂有情,只能现杂染相。如现清净相,三涂有情如何懂得如何受用呢?对地前加行位菩萨,佛现千丈大身,其土还较为清净。如现丈六金身,90%都是杂染土。为什么佛能随心所欲的变现土呢?因为土本来就是识所显的影相,并非真实不变的东西。我国春秋时期有一派学说讲“坚白石”。他说,坚白石是由它的坚硬相和白色相结合起来的,没有体。这是有道理的。法相学就说,穷一切法,只有相没有体。比如这张桌子,摸起来有硬度坚度,看起来有颜色形状,手掂一下有重量,就认为有个桌子。如果把颜色、重量、坚硬除开,就没有桌子了。所以一切法都是相的结合,并无实体。我们这个世界,讲地心有吸引力,太阳有吸引力,人在地球上站立住是因为吸引力的作用。但实际上,这种吸引力只是外表现象,真正还是要靠人的业力来执持,是人的业力引起阿赖耶识现的幻相。业力中有共业的力量和别业的力量。若业力一尽,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我们的身土是第八识染污的种子现的染污身土相,佛是无垢识清净法种子显现的清净相。佛在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时,所积的无边福德,感的果无穷无尽,成了佛之后,也常时度众生,故佛是最极清净,圆满微妙。

   (谢明琴 记)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