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有殺害事業,如鬼等憶力,令他失念等。
由行殺者意識起行殺的種種造作轉變,謂:先起殺念,接著起行殺的審慮和決定二思(意業),次起搖唇鼓舌,呼喚同伴協作的發語思(語業),再次起動手持刀向被殺者身軀或砍或刺的動身思(身業),而被殺者因此喪命。其間被殺者由其先世惡業爲因,自識內變受殺亡身的苦境爲自親緣;同時爲行殺者完成殺業的增上緣。行殺者由自識變現種種造殺業的意、語、身叁業的活動爲其親緣;同時爲被殺者的增上緣。此中殺者與被殺者都是自識變境,相互增上,而成殺害,實無外境可得。亦如鬼魅、妖精害人作祟,不用有形的身手工具,而只用無形的意念力,便能使他人精神失常,昏迷不語,或狂亂如瘋,其間與用有形之物損人一樣。汝若不信,且舉衆所周知的兩事作證。頌曰:
彈宅迦等空,雲何由仙忿,意罰爲大罪,此複雲何成?
本來境由識變,業由自識成,其中無實外境,已如前說,汝等小乘仍執疑不信,試問彈宅迦(王名)林、摩登伽(仙名)林、羯陵伽(仙名)林,這些地方爲什麼都由仙人無形的意忿,能使之由前繁榮國邑,變爲今之荒涼山林呢?又爲什麼尼犍子徒長熱、烏波離與佛陀辯論身口意叁業誰輕誰重時,而佛陀廣引事例,力主意罪百倍重于身口業罪,使尼犍子徒大爲折服呢?由此可見在身口意造業的事實上全由自識變境,造作成業,不假外境,故汝所難,毫無損于唯識無境之說。
小乘複以他心智爲難,論主于下頌解答,令所難不成。頌曰:
他心智雲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按唯識無境之說,凡聖所有他心智通,知他心事,亦應無實外境可知,而只是自識似他心現,不如實知,小乘于此遂生疑問:爲什麼他心智通知境也不如實呢?(頌上二句義)論主答言:如知自心智,同樣是不如實知。所以然者,除佛以外,無論凡聖皆有無明覆蔽,所有智通皆不如實知他心事,不能如諸佛破除我法二執,斷盡無明,能親證離言境事。(頌下二句義)王恩洋先生《唯識二十論疏》釋此頌後,有一段精辟的闡發,茲錄于下,以供學人參考:
“諸他心智,非其能取他心,以但假于他識諸相,自識展轉變相知故。此如《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修他心差別智通意雲:“諸得定者欲知他心差別,應依于定,常加觀察,彼彼有情于喜樂時作何相貌,于悲戚時作何相貌,于有貪時作何相貌,于有嗔時作何相貌,乃至一切數數觀察常加審決,視其容色音聲差別行止動作種種不同,由是久已,便能于他容色言音行止動作種種異相,了知彼彼有情自內情識,或喜或憂,或貪或嗔,或智或愚,或複賢善,或有信根,或有勝解,或有定慧,或複證果,或是大乘,或聲聞乘,如是種種,皆能了知。”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瞍哉?人焉瞍哉?”故知他心非神奇事。察言觀色常人亦能,特在賢聖,依止靜定,心靜而明,則其所知,深切著明,雖在魍魉,不隱其形,故特說彼,知他心也。如是知他心者,端在諸識互變相分,展轉增上,而見其意。譬如他有情喜,由心喜故,彼之根身,便現笑相。以此爲緣,馀之有情,于彼依處,阿賴耶識,所變身形,亦現笑相。五識及五俱意識,以此爲疏所緣緣,複起相分,爲親所緣緣,現笑亦爾。次有意識,于此計度,作是意言,諸馀有情現此相時,由于心喜。今此有情現此相故,其心定喜。由是說知,了他心喜。如是見他張目發指,知他心嗔。見他低首甘言,知他心貪。不善問答,知他愚癡。舉止磊落,氣度軒昂,知爲豪傑。言辨迅捷,識見過人,知爲智者。溫良恭儉,霭然可親,知爲仁人。仗他變相,自變相分,展轉而知,其理亦爾。諸大菩薩,諸佛如來,禅定寂靜,朗日當空,雖無色界,衆生無色相現,然彼意識自有意相。則雖不假形色,自可以意知意。以他意相,爲疏所緣。自意識上,親相分現。由此亦得,知他心相。如此名爲他心智也。故知他心非取外境故成唯識論,作如是言:“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甯非自所緣
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故契經言,無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識生時似彼相現,名取彼物。如緣他心,色等亦爾。”基師記雲:“即自心等,以他實心爲增上緣,所取本質。自心別變作相分心,似他本物,說此見分爲了他心。名他心智”。”
以上二十唯識頌正文講義終。
總結
唯識是叁時中道了義教,至極博大精深,正確圓滿,無上無容。其思想體系是方廣一切唯心造與般若緣起性空兩大原則的有機結合,依轉識與本識的種現熏生,自識造有漏業,感有漏果,修無漏道,感無漏果,建立“內因緣”生有漏無漏染淨諸法。由斯一切心色等法無不隨內因緣力而生滅,故唯識是緣生的唯識,而緣生是唯識的緣生,一切法如幻,一有而一切有,一空而一切空,立即是破,破即是立,非有非空,性相一如。從自識依聞思修,悲智等運,廣造無邊無漏福智因緣,積集無邊淨法種子,經無量劫獲得轉依來說,即是最殊勝的漸教。從識及識所變境皆從內因緣生來說,即能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而通于見性成佛的頓教。唯識教義貫通于人天、聲聞、獨覺、如來諸乘的全體教法,特別是表現在大乘佛教境行果諸方面最爲殊勝。唯識無境與萬法唯識之理,叁自性、叁無性之義,是以唯識爲內容的大乘境。叁學、六度、五位、六住、十地等,是以唯識爲內容的大乘行。不住無爲,不住有爲的無住大涅槃,轉八識成就叁身四智的大菩提,是以唯識爲內容的大乘果。唯識教義有如是深廣微妙,故論主特于論末別附一頌以贊之。頌曰:
我已隨自力,略成唯識義,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此頌前二句論主自謙才力微薄,僅從唯識無境之說以破邪,成義簡略。下二句贊唯識教義廣博精微,在整個佛教境行果諸方面的一切義理,難言難思是諸佛如來所行境界。總之,此頌大意有兩暗示:(一)希望後學讀此論後,還須對其它經論博學深究,殷勤受持,以臻至廣大而盡精微之境;(二)隱隱約約自顯後當作叁十唯識頌,廣成唯識以顯正。世親自謙折慢而破我,大悲施法以利群,菩薩願行殊勝如斯,此其所爲唯識大師欤!
《唯識二十論講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