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忆力,令他失念等。
由行杀者意识起行杀的种种造作转变,谓:先起杀念,接着起行杀的审虑和决定二思(意业),次起摇唇鼓舌,呼唤同伴协作的发语思(语业),再次起动手持刀向被杀者身躯或砍或刺的动身思(身业),而被杀者因此丧命。其间被杀者由其先世恶业为因,自识内变受杀亡身的苦境为自亲缘;同时为行杀者完成杀业的增上缘。行杀者由自识变现种种造杀业的意、语、身三业的活动为其亲缘;同时为被杀者的增上缘。此中杀者与被杀者都是自识变境,相互增上,而成杀害,实无外境可得。亦如鬼魅、妖精害人作祟,不用有形的身手工具,而只用无形的意念力,便能使他人精神失常,昏迷不语,或狂乱如疯,其间与用有形之物损人一样。汝若不信,且举众所周知的两事作证。颂曰:
弹宅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本来境由识变,业由自识成,其中无实外境,已如前说,汝等小乘仍执疑不信,试问弹宅迦(王名)林、摩登伽(仙名)林、羯陵伽(仙名)林,这些地方为什么都由仙人无形的意忿,能使之由前繁荣国邑,变为今之荒凉山林呢?又为什么尼犍子徒长热、乌波离与佛陀辩论身口意三业谁轻谁重时,而佛陀广引事例,力主意罪百倍重于身口业罪,使尼犍子徒大为折服呢?由此可见在身口意造业的事实上全由自识变境,造作成业,不假外境,故汝所难,毫无损于唯识无境之说。
小乘复以他心智为难,论主于下颂解答,令所难不成。颂曰: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按唯识无境之说,凡圣所有他心智通,知他心事,亦应无实外境可知,而只是自识似他心现,不如实知,小乘于此遂生疑问:为什么他心智通知境也不如实呢?(颂上二句义)论主答言:如知自心智,同样是不如实知。所以然者,除佛以外,无论凡圣皆有无明覆蔽,所有智通皆不如实知他心事,不能如诸佛破除我法二执,断尽无明,能亲证离言境事。(颂下二句义)王恩洋先生《唯识二十论疏》释此颂后,有一段精辟的阐发,兹录于下,以供学人参考:
“诸他心智,非其能取他心,以但假于他识诸相,自识展转变相知故。此如《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说修他心差别智通意云:“诸得定者欲知他心差别,应依于定,常加观察,彼彼有情于喜乐时作何相貌,于悲戚时作何相貌,于有贪时作何相貌,于有嗔时作何相貌,乃至一切数数观察常加审决,视其容色音声差别行止动作种种不同,由是久已,便能于他容色言音行止动作种种异相,了知彼彼有情自内情识,或喜或忧,或贪或嗔,或智或愚,或复贤善,或有信根,或有胜解,或有定慧,或复证果,或是大乘,或声闻乘,如是种种,皆能了知。”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瞍哉?人焉瞍哉?”故知他心非神奇事。察言观色常人亦能,特在贤圣,依止静定,心静而明,则其所知,深切著明,虽在魍魉,不隐其形,故特说彼,知他心也。如是知他心者,端在诸识互变相分,展转增上,而见其意。譬如他有情喜,由心喜故,彼之根身,便现笑相。以此为缘,馀之有情,于彼依处,阿赖耶识,所变身形,亦现笑相。五识及五俱意识,以此为疏所缘缘,复起相分,为亲所缘缘,现笑亦尔。次有意识,于此计度,作是意言,诸馀有情现此相时,由于心喜。今此有情现此相故,其心定喜。由是说知,了他心喜。如是见他张目发指,知他心嗔。见他低首甘言,知他心贪。不善问答,知他愚痴。举止磊落,气度轩昂,知为豪杰。言辨迅捷,识见过人,知为智者。温良恭俭,霭然可亲,知为仁人。仗他变相,自变相分,展转而知,其理亦尔。诸大菩萨,诸佛如来,禅定寂静,朗日当空,虽无色界,众生无色相现,然彼意识自有意相。则虽不假形色,自可以意知意。以他意相,为疏所缘。自意识上,亲相分现。由此亦得,知他心相。如此名为他心智也。故知他心非取外境故成唯识论,作如是言:“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但不说彼是亲所缘。谓识生时,无实作用,非如手等亲执外物,日等舒光亲照外境。但如镜等,似外境现。名了他心,非亲能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故契经言,无有少法能取少法。但识生时似彼相现,名取彼物。如缘他心,色等亦尔。”基师记云:“即自心等,以他实心为增上缘,所取本质。自心别变作相分心,似他本物,说此见分为了他心。名他心智”。”
以上二十唯识颂正文讲义终。
总结
唯识是三时中道了义教,至极博大精深,正确圆满,无上无容。其思想体系是方广一切唯心造与般若缘起性空两大原则的有机结合,依转识与本识的种现熏生,自识造有漏业,感有漏果,修无漏道,感无漏果,建立“内因缘”生有漏无漏染净诸法。由斯一切心色等法无不随内因缘力而生灭,故唯识是缘生的唯识,而缘生是唯识的缘生,一切法如幻,一有而一切有,一空而一切空,立即是破,破即是立,非有非空,性相一如。从自识依闻思修,悲智等运,广造无边无漏福智因缘,积集无边净法种子,经无量劫获得转依来说,即是最殊胜的渐教。从识及识所变境皆从内因缘生来说,即能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而通于见性成佛的顿教。唯识教义贯通于人天、声闻、独觉、如来诸乘的全体教法,特别是表现在大乘佛教境行果诸方面最为殊胜。唯识无境与万法唯识之理,三自性、三无性之义,是以唯识为内容的大乘境。三学、六度、五位、六住、十地等,是以唯识为内容的大乘行。不住无为,不住有为的无住大涅槃,转八识成就三身四智的大菩提,是以唯识为内容的大乘果。唯识教义有如是深广微妙,故论主特于论末别附一颂以赞之。颂曰:
我已随自力,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此颂前二句论主自谦才力微薄,仅从唯识无境之说以破邪,成义简略。下二句赞唯识教义广博精微,在整个佛教境行果诸方面的一切义理,难言难思是诸佛如来所行境界。总之,此颂大意有两暗示:(一)希望后学读此论后,还须对其它经论博学深究,殷勤受持,以臻至广大而尽精微之境;(二)隐隐约约自显后当作三十唯识颂,广成唯识以显正。世亲自谦折慢而破我,大悲施法以利群,菩萨愿行殊胜如斯,此其所为唯识大师欤!
《唯识二十论讲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