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
唐仲容
(颂文断句不一致)
前 言
唯识一名,含有三义:一、《解深密经》佛告慈氏:“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根据此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所缘的境都是能缘的识自己变现,是识的相分,能缘境识是识的见分,见相二分,合为一体,才叫做“识”。因此,唯识之义,只有内识,无有识外之境,唯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外境指我法二种执着,无外境是破我法二种执着义。但是这里所说的外境也包含执实有内识的执着,所以唯识无境是双破对境和对识的执着,以故《辨中边论》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二、一切诸法,皆不离识,故名唯识。《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分,分位差别,及以无为;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因此,唯识一名含有唯识相的一切有为法和唯识性的一切无为法,有为无为都是识的性相两分而已。故研究唯识,必须通达唯识相和唯识性。三、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为转移,故名唯识。认识正确,知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现,无有实体,不可分别言说,既是般若,而为出世。故《维摩诘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若有情不懂得一切诸法都是识所变现,便执有实我实法,而成颠倒梦想,也就是无明,由此形成六道轮回的世间,故《华严经》云:“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
总之,唯识三十颂的核心是,阐明教理行果诸方面非有非空的中道。在理论上主张以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的中道。在行持上要求学人必须在依他幻想、圆成真理中远离增益、损减两边的遍计所执,时时掌握不增不减,不取不舍的修行方法。不增不取,与性空真理相契合,也就是远离常边;不减不舍,与缘起依他相符合,也就是远离断边。远离断常二边,即行契中道,也就是入不二法门。在果位上以大涅槃、大菩提为最终归宿。大涅槃是清净无为功德之所圆满,大菩提是无漏有为功德之所圆满。以故真正的佛法是修行证果上非有非空中道的至极圆满。
叙 言
唯识学产生弘传的背景
唯识学之教
《三十颂》由来
《三十颂》内容简介
唯识学之理
唯识学的优异特点
唯识学产生弘传的背景
中国佛教一直存在着两大思想洪流,从玄奘大师取经回来,就形成了。玄奘大师未译《瑜伽师地论》、唯识学尚未形成之前,中国流行般若经(学),因为鸠摩罗什大师是学般若学的,他的思想很正确。但当时的般若学受“三玄”的影响,(三玄指《老子》、《庄子》和《周易》,都是讲本体,本体论就是玄学。即是说此现象界之外,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是生起一切万法的根本,而这本体本身不从别的东西生,本来就有,天然而有。)当时讲般若的人,为了弘扬佛法,就与玄学混同起来,讲“无为缘起”(即“真如缘起”)。玄奘法师感觉当时中国的佛法违背了佛的真实义,又听说印度有弥勒菩萨所造五论:《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分别瑜伽论》、《现观庄严论》、《金刚般若经论》,都是依据《解深密经》而说的中道了义教。于是他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去到印度,取回唯识经论,并译成中文。唯识学讲“有为缘起”,现象界生现象界,阿赖耶识生一切法,而阿赖耶识本身也是因缘所生,阿赖耶识与现象界种现熏生。在“有为缘起”的基础上,建立了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但由于玄学的势力大,唯识学派四传之后就消失了,传到了日本。以后中国就一直是讲“真如缘起”的天下。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南京有位大居士杨仁山先生(他是清朝出使英国的大臣,戊戌六君子的老师),道德很高,学问广博。杨仁山居士当时把家产舍了,建了金陵刻经处。这个刻经处保存很好,在文革中由于周恩来总理的保护未遭破坏,直到现在都很完整。同时,杨仁山居士有位高材生弟子欧阳竟无先生,在南京开办了一所“支那内学院”,专门从事唯识学讲习。当时学生很多,著名僧人太虚大师也曾受到欧阳先生唯识思想的影响,居士中卓有建树的有四川南充的王恩洋先生,江苏丹阳吕澄先生,他们对唯识学闻思修的功底很厚,著作颇多。唯识主张“有为缘起”,也叫“阿赖耶识缘起”,与“无为缘起”针锋相对。一个讲本体,一个讲现象界;一个讲玄学,一个讲科学。所以,真正学习佛学,需要懂得佛教内部的两大洪流。
唯识学之教
唯识学的教,依六经十一论立宗,而实际上贯穿了如来一代圣教。
六 经:《解深密经》、《华严经》、《密严经》、《庄严经》、《楞伽经》、《阿毗达磨大乘经》。
十一论:弥勒菩萨造:《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 《分别瑜伽论》、《庄严经论》;
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
世亲菩萨造:《五蕴论》、《唯识二十论》、《百法明门论》;
玄奘大师译纂:《成唯识论》。
六经中《庄严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未译来中土;十一论中《分别瑜伽论》未译来中土;《庄严经论》由现代法尊法师译自藏文大藏经。
唯识学属中道了义,是佛依显了义说的,属实教。实教是佛对大菩萨说的《方广经》,不是对小乘转大乘,更不是对小乘人说的。唯识学是实教,实教中还是通一部分权教。什么是权教呢?就是佛根据实教的道理,提一部分出来方便接引中下根人。然权以实为本,实以权为用,两教相依,不可分割。故初时权教《阿含经》讲我空法有,权且对声闻乘人说,它依了一部分中道了义教的道理,属于了义教的一部分。二时权教是谈般若,是佛依中道了义教中“遍计所执我法二空”的道理说的,也属实教中的一部分。同时,唯识法相不但讲境,亦讲行果,由是则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华》,讲佛果的《涅槃》诸经,亦为中道了义之所贯通。所以我们研究唯识,就不能局限于六经十一论,《阿含经》也应本着中道了义的观点去通达,《般若经》也应本着中道了义的观点去通达,故唯识贯通如来一代圣教,研究唯识亦需博学详究。
《三十颂》由来
世亲菩萨作《唯识三十颂》,还没有加以解释成论,就先到极乐世界去了。后来印度十大论师竞相研究《三十颂》,以后中土玄奘法师在印度依戒贤(护法的徒弟)学习唯识,并取回十大论师的著作,命其弟子窥基糅集十大论师之说,以解释《唯识三十颂》,而写成了《成唯识论》。这部颂中,每四句为一颂,共有三十个颂,以显扬唯识正理,故名《唯识三十颂》。
《三十颂》内容简介
学唯识者欲穷究唯识之妙理,则莫若精研《成唯识论》,而欲精研《成唯识论》,则必须在其前精究《三十颂》以提纲,在其后又必须细读《三十颂》,以反约。
《唯识三十颂》说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破我法二执,成立唯识。有为法是唯识相,只有幻相,没有实体。无为法是唯实性,只有空相,没有实体。是故亲辩菩萨的《掌珍论》说:“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花。”《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无为法是空相,故我们心里就没有执着了。真空过后,就有妙有,所以要破执着,才能解脱。故成立唯识,就是成立唯识相、唯识性。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有相无体,学人通达这个道理,就会远离一切分别执着,而具佛知见。
二、还须成立两种缘起,即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合起来叫有为缘起。阿赖耶识中,有诸法熏成的自种,自种生成现行,现行熏成自种,这叫自性缘起。一切法各有各的自种,因果不乱。造了业跑不掉。造了善业,熏成善种,一定要得善报;造了恶业,熏习成恶种,必定要得恶报。因为我们身上有个阿赖耶识,熏习成的种子储存在里面,业种在阿赖耶识中酝酿成熟,就要变果。阿赖耶识有内外地、水、火、风四大为因,有引业种子为缘,就变现内(根)身外器(界)的异熟果,由此形成自性缘起和业感缘起,两相配合,而成为有为缘起说。有情具染因缘生染法,圣者具净因缘就生净法。般若就是净因,造的无漏善业就是净缘,所以出世无漏法还属因缘生法。
三、唯识相,讲三自性。其中依他起性,无论染净,均属缘生法。圆成实性虽不是缘生法,却是缘生法显现的空性,是清净相。遍计所执自性是虚妄相。
四、唯识性,讲三无性。遍计所执叫“相无性”。什么叫相无性?不但没有体,连相也没有,如龟毛兔角,就是周遍计度遍于一切法上分别执着,执着有种种我、种种法。所执的我,所执的法,都是颠倒梦想,实在没有,所以就叫相无性。依他起性叫“生无性”,指从因缘生,不能从自然而生,随因缘变异,随因缘生灭,自无实体。故“生无性”指没有自然而生之性,只有随因缘而生之性。“生无性”有相无体,如泉水中的月亮,“依他起性”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有体无。圆成实性是一种清净相,依他起而从因缘生的法,本来无体,不是什么,无法用语言文字诠表,求我相不可得,求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清净无相之相是“圆成实性”,如太虚空,清净无相。陆游有一首诗:“不浮微云指太清,浩然风露于三更。开帘一寄平生快,万取空江住月明。”陆游是一个懂禅的人,禅境就是“内不见我,外不见法”,清净得很,然而又了了分明,当言则言,言得如理,言了便了;当行而行,行得如律,行了便了,了了无所不了。所以圆成实性是“胜义无性”,胜义谛一法不立。《般若经》中,有人问文殊师利:“慧眼何见?”文殊师利答:“慧眼无见”。
五、唯识位。五位六住,是修…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