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行,所以根本不能主宰。有这个因缘,就要生这个法,所以就“无我”。 什么叫“法”?法谓“轨持”。 “轨”,轨则,就如车子在路上行驶,必然要顺着路走。“持”,守持,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具备了一定的特点,叫“任持自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一切事物所各各独具的特点,以便于引起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法”含有一个实有的意思,它自己具备了一个特点,作为我们认识它的标准。凡夫则认为这些事物是真实的、不虚的,但佛法就不承认有一个实在的法。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生,都是我们内心从因缘势力之所变现,没有实体,所以就没有实法。那么,知道了一切法没有实体,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当下就解脱。凡夫执有,患得患失;圣者达非有非空的中道,故不断妄想不求真。

   “由假说我法”:此一句是唯识三十颂的总纲核心,也是整个唯识学的总纲核心。《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此段精辟的论述,皆是依于本颂 “由假说我法”一句演变而来。因为唯识学主要是阐明人生宇宙的唯一绝对真理和世出世间的染净因果规律,从染净因果规律看,无一法不是缘生,无一法不是空者,由此凡夫所执着的实我和实法,绝对无有,了不可得。唯识学正是围绕这一我法二空的真理,广为弘宣,其目的是让一切迷而不觉有实我实法执着的凡夫破除我法二执,证得我法二空,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最终证得彼果断的大涅槃和彼果智的大菩提。当然《唯识三十颂》亦不例外,也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我法二空)和最终目的(大菩提、大涅槃),而广为众生弘宣。以故《金刚经》云:“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以《三十颂》卷首第一句即道出了实我实法了不可得,而圣者所说的我法皆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依语言文字假施设的,因为一切法是缘起性空、如梦如幻,则不能用语言文字说它是个什么或不是个什么,但是一切众生迷而不觉,不达此理,常堕轮回,不得解脱,佛陀悲悯此故,不得已而假借语言文字,随顺世俗谛,而说有我有法,其目的是显示无我无法的道理,所以圣者所说的我法,皆是假说,不同于凡夫有分别执着而说。这就是“由假说我法”的所以然。《成唯识论》对此一句有准确无误的解释,如云,世间所说的“我”是指有情、命者等,所说的“法”是实德业等,圣者所说的“我”是预流、一来等,所说的“法”是蕴处界等。不管世出世间,凡说有我,皆是依语言文字假施设,于我空法空的道理是完全相反的。不过世间所说的我法,无著菩萨名之为“无体施设假”;圣者所说的我法,无著菩萨名之曰“有体施设假”。什么叫“无体施设假”?无有其事,但依语言文字妄执而有,名与事两不相干。什么是“有体施设假”呢?圣者根据人生宇宙的事理,然后方便假借语言文字来加以诠表认识,有其事,才必用其名,有其名则必有其事,名事相符,实事求是,与外道无体妄执的我法,完全相反,故名“有体施设假”。总之,不管是外道所说的我法,还是圣者所说的我法,一是体相俱无,一是有相无体,皆不能用语言文字加以显示,只不过圣者为了使众生明白真胜义谛一法不立的道理,彻底通达实我实法了不可得,故特假说有我有法。学人于此当慎思之。

   “有种种相转”:指我种种相和法种种相皆有很多。皆如上述。

   既然我法是空,而凡夫圣教假立种种我法,依何而假立的呢?此种种我法相,皆依识所变现的见相二分,似我似法而假施设。

   “彼依识所变”:是依三类八识所现的境界来假立的,因为识生起,就要起用,它就要现“相分”为境,现“见分”认识相分,要起见、相二分之用。世人不了见分和相分是心所起的一个幻相,就把见分认为实在是能缘体,就叫能取执;把相分认为实在是所缘的境,就叫所取执。总的来说,能取所取都是众生的愚迷,不达识所变的相是幻相,不是真正的见、相二分,只是“似能缘相”、“似所缘相”。众生把“似相”执为真相,幻相执为实相,所以就起我种种相、法种种相的执着。凡夫不达见相二分皆是识变之理,故把见分执为能取,是谓我执;把相分执为所取,是谓法执。有我法执着熏习成种,由此又有似我似法相显现。凡夫复执似我似法为实我实法,由此辗转执着,辗转熏习,便会形成牢不可破的有漏世间,这就是始终有我种种相、法种种相的所以然。《楞伽经》云:“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故一切唯识。”由此说明实在的我种种相和法种种相是了不可得的,它只不过是识的见相二分而已。“识”也就包括“心所”在内,因为识不孤起,它一生起,就必然有相应的“心所”与之同时生起。《成唯识论》说:“此中识者,亦摄心所”。因为心王缘境的总相,也就是变境的总相;心所缘境的差别相,也就是变境的差别相。

   那么,能变的识有哪几种呢?

   “此能变唯三”,能够变境的识有三种:阿赖耶识(心)、第七末那识(意)、前六识(识)。所以《厚严经》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心、意、识这三者所缘的境界,都不能离开心意识的本身。所以我说一切法只有识,没有其余的东西。识所变的境,是识的相分,也是识;能够缘境的见分,也是识。

   颂云: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能变境的识有三种:异熟,指阿赖耶识;思量,指第七末那识;了别境识,指前六识各自能了别各自的尘境。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末那识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阿赖耶识认识种子、根身、器界。这就是八识各各认识的具体境界。所以能认识境的识,简言之是三,详细讲就是八识。

   以下此颂,分言三段:初明初能变——阿赖耶识

   颂云: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初阿赖耶识”:初,指初能变识。

   “异熟一切种”:指阿赖耶识,它有“异熟”、“一切种”的异名。《摄大乘论》上还举有:阿陀那识、根本识、所知依、心、第八识等别名。

   阿赖耶识,印度语,汉译为含藏识,有能藏、所藏和我爱执藏三藏义。为什么叫异熟识呢?是指业种由业力在阿赖耶识中变异成熟。阿赖耶识随业力变现根身(为正报),变现器界(为依报),故称“异熟果识”。它又名叫“一切种识”,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很多,有“名言习气”、“二取习气”、“业习气”。种子又叫“习气”,又叫“随眠”,又叫“功能差别”。“名言习气”中,有“表义名言”,有“显境名言”。什么叫“显境名言”呢?具体的精神和物质性的潜能皆属显境名言所摄,用语言文字诠表精神、物质性的概念,叫“表义名言”。具体说来,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种子,地水火风内外四大的潜能属于显境名言,人们用语言文字认识它是眼识乃至阿赖耶识,或是地大潜能乃至风大潜能的概念,就是表义名言。

   这里讲的阿赖耶识,与“真如缘起”讲的“真心”不同。“真如缘起”理论错误认为阿赖耶识原本只有一个“真心”,忽然念起就号为“无明”,“真心”中幻起无明,无明熏习“真心”,就产生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一部分就是真心,一部分就是无明妄心,是真妄两部分融合为一的一个整体。唯识正义讲,阿赖耶识本身藏种,种现熏生,相依共存,是“内因缘生法”,种子为因,业种为缘。有漏的阿赖耶识,以染业为缘;无垢识,以我们发心以来广度众生所造无漏善业为缘,“因”就是本来法尔而有的菩提种性。所以无垢识也是因缘生,阿赖耶识也是由因缘生。要有阿赖耶识,才有“内因缘生法”。

   “不可知执受、处、了”,阿赖耶识所执受的种子、根身都很细微,不可知,很不容易认识清楚。因为阿赖耶识是向内缘,前六识都是向外缘,阿赖耶识像树根一样,埋在地下,看不见,所以叫“根本识”。不可知执受种子、根身,只是从作用上可见,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一种能力。“处”,指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的“处”,不只是这个地球才是“处”,整个宇宙都是我们阿赖耶识变现的“处”,只要与我们业力相同,就能变现这个业力相同的“处”,所以“处”很广泛难知。“了”,了别,认识作用。阿赖耶识认识的对象,是种子、根身、器界,这些都隐微难知,佛不说,我们就不知道,故称“不可知执受、处、了”,总之说明阿赖耶识非常难知。

   再讲一讲阿赖耶识。根据其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含藏义,故名阿赖耶识。同时它又随业力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故名异熟识。因为业在过去,果在现在;业在现在,果在未来,“异时而熟”,故名“异熟”。业有善恶,果是无记,因为变根身、变器界本身来说,不带道德性和非道德性,所以是无记性,叫“异性而熟”,故名“异熟”。另外,业熏习在阿赖耶识中,并不是马上就能感果,要通过一定时间的酝酿、变异才能成熟,所以叫“变异而熟”,故名“异熟”。据此三义,名为“异熟识”。阿赖耶识随业种子的“引业力”,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名为“异熟”;其中业种子的“满业力”感前六识来享受生活,来受用这个境界,名“异熟生”。“异熟”加“异熟生”统称“异熟果”。“异熟果”主要是随业力变现的果。人造业是前六识,变现果是第八阿赖耶识,故阿赖耶识叫“异熟果识”,也通叫“一切种识”。《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