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三十颂》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行的位次。五位指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资粮位所摄为种性住,加行位所摄为解行住,见道位所摄为净心住,修道位中七地以前所摄为行道迹住,八地以上至成佛以前所摄为决定住,证得究竟佛果是究竟住。

   唯识学之理

   弥勒佛讲说《瑜伽师地论》主要依据于《解深密经》,因为释迦佛在《解深密经》中,亲自把唯识学传授给弥勒佛。唯识学是三时中道了义教,是以《方广经》所讲的“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经》所讲的“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而成的中道思想体系的有为缘起说。《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间是有情的心所造,出世间还是由心所造。但是这个“心造”,不是随心所欲妄想制造,而是随因缘势力在造。为什么呢?阿赖耶识为所熏,前七转识为能熏。所熏、能熏相结合,就有熏习的习气,即种子。这个种子就是生起一切法的亲因。前六识造的业,熏习成种,叫业习气,是生起一切法的助缘。比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前七识,哪一个识熏的种子就是生起哪一个识的亲因。眼识熏的种子生眼识,乃至末那识熏的种子生末那识,但还需要有业习气为助缘。例如,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皆以物质性的习气为亲因,即地、水、火、风四大种。这四大种是一种潜能,地以坚为性,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动为性。内变根身,以内四大种为因,外变器界以外四大种为因。但是根身究竟是什么样的根身,器界是什么样的器界,就取决于业力,所以业力是增上缘,心色法的自种为亲因缘。所以唯识讲“一切唯心造”,是“识内因缘生一切法”,与其它学派的“唯心造”不同。“真如缘起”讲“本体”在造一切法;龙树中观虽主张“因缘生一切法”,然而由于没有建立末那识和阿赖耶识,没有建立受熏义,故学人如果没有善巧通达龙树中观的密意,很容易曲解而无形中落入“外因缘生一切法”的邪见。所以中观的弊病,从理论上看,它不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不讲“人定胜天”,主观决定客观,人生支配宇宙的佛法正理,所以在成佛上就没有把握,这就是唯识从理论上讲,高于中观的所以然。而唯识主张“内因缘生法”,我们成佛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因缘。如何创造呢?发起四无量心,修“四摄”、“六度”的正行,具备成佛的正因,这样我们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保障和把握。

   唯识所讲的“唯心造”,实质上就是识内因缘生一切法的“识变义”,识变是随因缘势力变,不是随心所欲变。《成唯识论》说:“然诸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变;二、随分别势力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识变就是缘生,缘生就是识变。

   但是识有广义的识和狭义的识两义。有为法是唯识相,无为法是唯识性。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离性无相,离相无性。修观者,参有为法本性空,就是证无为法,也就是不离法相而证法性。所以《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真正懂得这些道理,就是真正的学佛者,也就是不离世间而得出世了。

   唯识学的优异特点

   总之,唯识有四大优异特点:(教、理、行、果)

   一、唯识教是三时中道了义教,它不但把“方广”所讲“一切唯心造”与“般若”所讲“缘起性空”两大原则,从其间的内在联系作天衣无缝的融合,而显示出不偏不倚的中道教法。更显著的是它的主干思想,讲遍计、依它、圆成三自性。三自性中以识从内因缘变生诸法的依他起性为主干,依于迷依它,执实我实法而有遍计所执性;依于依它缘生诸法的本性空寂,远离我法计执的空性空理而有圆成实性。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体相俱无,名“相无性”,是空非有。依他起性无自然而生的实体,有从缘而生的事相,如梦如幻,名“生无性”;圆成实性如净虚空,清净无相,是诸法真性,名“胜义无性”。依圆二性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与计执之是空非有两相结合,自然形成非有非空的中道。为显此中道了义的唯识教,弥勒特在《辨中边论》作如是说:“虚妄分别有”(从缘所生的识即依他起,其相是有),“于此二都无”(在缘生的依它识相上执实我实法的计执是无),“此中唯有空”(依它的识相上但有我法二空的圆成实),“于彼亦有此”(圆成实上亦有此依他起性),“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圆非空,计执非有),“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依他起性有,遍计所执无,以及依它中有圆成,圆成中有依它,这就恰恰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

   二、唯识理是放之万法而皆准,诸佛立教所共遵的绝对真理。《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未曾有一法,而不是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由此大大显示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唯识把这种缘生道理加以吸收,再根据契经所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的圣言,而依于阿赖耶识与一切法种现熏生的事理,主张由内因缘生一切法,能缘所缘皆由识变的唯识。法从缘生,其性本空,由诸识变则如梦如幻。《解深密经》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即是此义。这样一来不仅把缘起性空的道理升华到最极正确圆满的地步,而且这个识随因缘势力变一切法,能缘所缘均如梦幻的道理,能以一赅万,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而无处不通,无时不贯,是具有最普遍性的绝对真理。同时根据内因缘生法的道理,人们可以主观地创造因缘条件,执有实我实法造善恶业,是生起有漏诸趣的因缘,若离我法执自觉觉他修一切善法,即创造出感三身四智,成大菩提、证大涅槃的佛果因缘。由此便为彻底改造无常苦空的低级人生宇宙,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高级人生宇宙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大大地鼓舞了人们向最高理想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三、唯识行是最伟大、最中正,自觉觉他的大士行,根据唯识道理,认为学佛始终必须在心念上起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在摄受众生方面,必须力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在行持方面必须长时不懈地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的六波罗蜜。这样才会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最殊胜的大士行。同时根据识随内因缘变现诸法的规律,始终是沿着波浪式的向前发展,因之,在学佛的过程中自然会有许多的过程位次,这就形成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的五位;而在时间上自然须经三大阿僧祗劫乃能圆成佛道。其间从发心至见道为第一大阿僧祗劫;从修道中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大阿僧祗劫;由七地直至成佛,为第三大阿僧祗劫。因为唯识是最伟大的思想理论,在行持上自会有相应的远大规模,比如人间将从事最巨丽的建设,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相当长的时间它才能达到目的一样。

   四、唯识果详细推微略有三点殊胜显示:1、唯识讲转依,要彻底转变杂染性的唯识为清净性的唯智,也就是要反对归本,而教人不断地创新,这就激发人常须有大雄无畏的勇气,积极有为的精神,不断奋斗、不断前进,自始至终都保持着生机蓬蓬、英气勃勃,毫无消极颓废的气息。2、 唯识始终坚持内因缘生一切法的缘起性空法则。在有漏位主张识有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识为心王,心所为臣,常常相资相助,共缘共作,显示出有漏世间有活泼泼的缘生气象。在无漏位眼等八识转为大圆镜、平等性、妙观察、成所作四智,四智各有清净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及各净识,共二十二法,为其相应心品。心品与智常常相资相待,共同协作,起诸妙用,而便成了佛的生活生命,既常乐而又生动,既清净而又活泼,既庄严而又美妙,其身与土常常都呈现着自在光明,微妙难思的气象,从而远离空虚、玄寂、呆板、死滞的气机。3、唯识始终坚持“此有故彼有”的缘生基本法则。在无漏佛果位上始终坚持法是一乘,而能通达受持的根性却有种种差别,因而有如来、声闻、独觉、人天、不定五种性的主张,这就把成佛的理论与事实,具体与抽象两方面结合,而极平易近人、全面契理,从而显示出无漏界种种果相无穷无尽,学佛成佛的净进化发展无穷无尽,有漏世间亦始终无穷无尽,这就显示出整个法界殊姿异态,品类万千,相资相助,而圆融无尽,毫无萧条寂寞的气象。据此三则,可见唯识教理所讲修行证果方面的理论是何等殊胜啊!

   据上所述,可见唯识无论在教理行果各个方面,都极正确圆满,无比殊胜,学人当深究而力行之。

  本 颂 解 释

  一、破我法执,成立唯识义

   二、自性缘起与业感缘起

   三、唯识相——三自性

   四、唯识性——三无性

   五、唯识位

  一、 破我法执,成立唯识义

  破我法执,成立唯识,指我法二执空,只有唯识。我法空,是指能取所取空,也就是外境空。唯识有,指有唯识相、唯识性,即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有。“二取空”指“能所二取的遍计执着”是空。所以“真空”,主要是“空”我们“主观”上的执着,“客观”东西还是有的。“依他起性”有相,“圆成实性”有理,这样就入了“非空非有”的中道。去掉了主观上的执着,唯识相、唯识性自然就显示出来了。“唯识性”是根本无分别

  智所证的境界。“唯识相”是后得无分别智所证的境界。

   颂云: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什么叫“我”?佛家定义为“我谓主宰”。我们凡夫认为有个我在感受,有个我在造作。感受、造作,我能主宰,所以叫“我”。但是佛法说没有主宰者,所以叫“无我”。为什么不能主宰呢?比如我肚子饿,我主宰它不吃,就不行;吃了以后,我主宰它不排泄,…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