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的位次。五位指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資糧位所攝爲種性住,加行位所攝爲解行住,見道位所攝爲淨心住,修道位中七地以前所攝爲行道迹住,八地以上至成佛以前所攝爲決定住,證得究竟佛果是究竟住。
唯識學之理
彌勒佛講說《瑜伽師地論》主要依據于《解深密經》,因爲釋迦佛在《解深密經》中,親自把唯識學傳授給彌勒佛。唯識學是叁時中道了義教,是以《方廣經》所講的“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經》所講的“緣起性空”兩大原則,有機結合而成的中道思想體系的有爲緣起說。《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間是有情的心所造,出世間還是由心所造。但是這個“心造”,不是隨心所欲妄想製造,而是隨因緣勢力在造。爲什麼呢?阿賴耶識爲所熏,前七轉識爲能熏。所熏、能熏相結合,就有熏習的習氣,即種子。這個種子就是生起一切法的親因。前六識造的業,熏習成種,叫業習氣,是生起一切法的助緣。比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前七識,哪一個識熏的種子就是生起哪一個識的親因。眼識熏的種子生眼識,乃至末那識熏的種子生末那識,但還需要有業習氣爲助緣。例如,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皆以物質性的習氣爲親因,即地、水、火、風四大種。這四大種是一種潛能,地以堅爲性,水以濕爲性,火以暖爲性,風以動爲性。內變根身,以內四大種爲因,外變器界以外四大種爲因。但是根身究竟是什麼樣的根身,器界是什麼樣的器界,就取決于業力,所以業力是增上緣,心色法的自種爲親因緣。所以唯識講“一切唯心造”,是“識內因緣生一切法”,與其它學派的“唯心造”不同。“真如緣起”講“本體”在造一切法;龍樹中觀雖主張“因緣生一切法”,然而由于沒有建立末那識和阿賴耶識,沒有建立受熏義,故學人如果沒有善巧通達龍樹中觀的密意,很容易曲解而無形中落入“外因緣生一切法”的邪見。所以中觀的弊病,從理論上看,它不講“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不講“人定勝天”,主觀決定客觀,人生支配宇宙的佛法正理,所以在成佛上就沒有把握,這就是唯識從理論上講,高于中觀的所以然。而唯識主張“內因緣生法”,我們成佛就是我們自己創造因緣。如何創造呢?發起四無量心,修“四攝”、“六度”的正行,具備成佛的正因,這樣我們成佛才有百分之百的保障和把握。
唯識所講的“唯心造”,實質上就是識內因緣生一切法的“識變義”,識變是隨因緣勢力變,不是隨心所欲變。《成唯識論》說:“然諸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變;二、隨分別勢力變,初必有用,後但爲境。”識變就是緣生,緣生就是識變。
但是識有廣義的識和狹義的識兩義。有爲法是唯識相,無爲法是唯識性。理由事顯,事攬理成,離性無相,離相無性。修觀者,參有爲法本性空,就是證無爲法,也就是不離法相而證法性。所以《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正懂得這些道理,就是真正的學佛者,也就是不離世間而得出世了。
唯識學的優異特點
總之,唯識有四大優異特點:(教、理、行、果)
一、唯識教是叁時中道了義教,它不但把“方廣”所講“一切唯心造”與“般若”所講“緣起性空”兩大原則,從其間的內在聯系作天衣無縫的融合,而顯示出不偏不倚的中道教法。更顯著的是它的主幹思想,講遍計、依它、圓成叁自性。叁自性中以識從內因緣變生諸法的依他起性爲主幹,依于迷依它,執實我實法而有遍計所執性;依于依它緣生諸法的本性空寂,遠離我法計執的空性空理而有圓成實性。遍計所執如龜毛兔角,體相俱無,名“相無性”,是空非有。依他起性無自然而生的實體,有從緣而生的事相,如夢如幻,名“生無性”;圓成實性如淨虛空,清淨無相,是諸法真性,名“勝義無性”。依圓二性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與計執之是空非有兩相結合,自然形成非有非空的中道。爲顯此中道了義的唯識教,彌勒特在《辨中邊論》作如是說:“虛妄分別有”(從緣所生的識即依他起,其相是有),“于此二都無”(在緣生的依它識相上執實我實法的計執是無),“此中唯有空”(依它的識相上但有我法二空的圓成實),“于彼亦有此”(圓成實上亦有此依他起性),“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圓非空,計執非有),“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依他起性有,遍計所執無,以及依它中有圓成,圓成中有依它,這就恰恰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
二、唯識理是放之萬法而皆准,諸佛立教所共遵的絕對真理。《中觀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即中道義,未曾有一法,而不是緣生,亦無有一法,而不是空者。”由此大大顯示了緣起性空的道理。唯識把這種緣生道理加以吸收,再根據契經所說:“諸法于識藏,識于法亦爾,更互爲果性,亦常爲因性”的聖言,而依于阿賴耶識與一切法種現熏生的事理,主張由內因緣生一切法,能緣所緣皆由識變的唯識。法從緣生,其性本空,由諸識變則如夢如幻。《解深密經》雲:“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都無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即是此義。這樣一來不僅把緣起性空的道理升華到最極正確圓滿的地步,而且這個識隨因緣勢力變一切法,能緣所緣均如夢幻的道理,能以一赅萬,豎窮叁際,橫遍十方,而無處不通,無時不貫,是具有最普遍性的絕對真理。同時根據內因緣生法的道理,人們可以主觀地創造因緣條件,執有實我實法造善惡業,是生起有漏諸趣的因緣,若離我法執自覺覺他修一切善法,即創造出感叁身四智,成大菩提、證大涅槃的佛果因緣。由此便爲徹底改造無常苦空的低級人生宇宙,而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高級人生宇宙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基礎,從而大大地鼓舞了人們向最高理想奮鬥的大無畏精神。
叁、唯識行是最偉大、最中正,自覺覺他的大士行,根據唯識道理,認爲學佛始終必須在心念上起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在攝受衆生方面,必須力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在行持方面必須長時不懈地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般若的六波羅蜜。這樣才會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真俗圓融最殊勝的大士行。同時根據識隨內因緣變現諸法的規律,始終是沿著波浪式的向前發展,因之,在學佛的過程中自然會有許多的過程位次,這就形成有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究竟的五位;而在時間上自然須經叁大阿僧祗劫乃能圓成佛道。其間從發心至見道爲第一大阿僧祗劫;從修道中初地至第七地,爲第二大阿僧祗劫;由七地直至成佛,爲第叁大阿僧祗劫。因爲唯識是最偉大的思想理論,在行持上自會有相應的遠大規模,比如人間將從事最巨麗的建設,就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備和相當長的時間它才能達到目的一樣。
四、唯識果詳細推微略有叁點殊勝顯示:1、唯識講轉依,要徹底轉變雜染性的唯識爲清淨性的唯智,也就是要反對歸本,而教人不斷地創新,這就激發人常須有大雄無畏的勇氣,積極有爲的精神,不斷奮鬥、不斷前進,自始至終都保持著生機蓬蓬、英氣勃勃,毫無消極頹廢的氣息。2、 唯識始終堅持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法則。在有漏位主張識有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識爲心王,心所爲臣,常常相資相助,共緣共作,顯示出有漏世間有活潑潑的緣生氣象。在無漏位眼等八識轉爲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四智,四智各有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各淨識,共二十二法,爲其相應心品。心品與智常常相資相待,共同協作,起諸妙用,而便成了佛的生活生命,既常樂而又生動,既清淨而又活潑,既莊嚴而又美妙,其身與土常常都呈現著自在光明,微妙難思的氣象,從而遠離空虛、玄寂、呆板、死滯的氣機。3、唯識始終堅持“此有故彼有”的緣生基本法則。在無漏佛果位上始終堅持法是一乘,而能通達受持的根性卻有種種差別,因而有如來、聲聞、獨覺、人天、不定五種性的主張,這就把成佛的理論與事實,具體與抽象兩方面結合,而極平易近人、全面契理,從而顯示出無漏界種種果相無窮無盡,學佛成佛的淨進化發展無窮無盡,有漏世間亦始終無窮無盡,這就顯示出整個法界殊姿異態,品類萬千,相資相助,而圓融無盡,毫無蕭條寂寞的氣象。據此叁則,可見唯識教理所講修行證果方面的理論是何等殊勝啊!
據上所述,可見唯識無論在教理行果各個方面,都極正確圓滿,無比殊勝,學人當深究而力行之。
本 頌 解 釋
一、破我法執,成立唯識義
二、自性緣起與業感緣起
叁、唯識相——叁自性
四、唯識性——叁無性
五、唯識位
一、 破我法執,成立唯識義
破我法執,成立唯識,指我法二執空,只有唯識。我法空,是指能取所取空,也就是外境空。唯識有,指有唯識相、唯識性,即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有。“二取空”指“能所二取的遍計執著”是空。所以“真空”,主要是“空”我們“主觀”上的執著,“客觀”東西還是有的。“依他起性”有相,“圓成實性”有理,這樣就入了“非空非有”的中道。去掉了主觀上的執著,唯識相、唯識性自然就顯示出來了。“唯識性”是根本無分別
智所證的境界。“唯識相”是後得無分別智所證的境界。
頌雲: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叁
什麼叫“我”?佛家定義爲“我謂主宰”。我們凡夫認爲有個我在感受,有個我在造作。感受、造作,我能主宰,所以叫“我”。但是佛法說沒有主宰者,所以叫“無我”。爲什麼不能主宰呢?比如我肚子餓,我主宰它不吃,就不行;吃了以後,我主宰它不排泄,…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