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是执持义,阿赖耶识执持种子和根身,所以又名“阿陀那识”。又叫“根本识”,在八识中来说,阿赖耶识是生起前七转识的根本,故叫“根本识”。又名“心”,具集积、集起二义故名。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因阿赖耶识而有,所以它又名“所知依”,故《大乘阿毗达磨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第八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这是说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是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五种心所。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亦名心相应行法。心王为主,此心所为臣,心王缘境取总相,心所缘境取别相。常相配合,不相舍离,故名心相应行法。
“唯舍受”,指相应的受为舍受,不苦不乐。
“是无覆无记”,指阿赖耶识的性是无记性。因为它本身不造善恶业,所以就不通善恶性,只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性。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因为第八识没有执着,不得掩蔽真实相,所以叫“无覆”。而第七识,它执第八识见分为我,覆蔽了真实相,所以叫“有覆”。
“触等亦如是”,指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性,触等五遍行心所也是“无覆无记性”。
“恒转如暴流”,说明阿赖耶识的形相。“恒”表非断,“转”表非常,“恒转”表非断非常。为何说非断呢?因为因与果的关系,因灭果生,是同时的,犹如秤的两头,低昂时等。生灭同时就显示了无常。《成唯识论》说:“因灭故非常,果生故非断”,这就说明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常时不断灭,但也不恒常,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时时都是新新而非故故。
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有些执着世界是大自在天变现的;有些执着是梵天变现的;有些认为有个“神我”,就像中国“真如缘起说”的“真如”一样;有些主张是一种物质。但都是不落常见,就落断见。佛法之所以异于外道,其特点在于既不落常见,也不落断见,本身是一个相似相续的形象。众生执常,外道执断,佛法主张非断非常。《成唯识论》云:“非断非常,是为大乘缘起正理。”
这种“非断非常”是个什么样子呢?生动的譬喻就是“如暴流”,大水在流。“如暴流”有两重意义:一是阿赖耶识本身如暴流,前后相似相续;二是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如暴流,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时时刻刻没有停止。
“阿罗汉位舍”。“舍”有两个意思:一、舍去执着义,第七识不执第八识为我,叫舍。就小乘而言,小乘修行证第四果阿罗汉时,彻底舍去了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的执着,有漏烦恼不复存在,分别、俱生现行、潜能的人我执着亦彻底断尽,这时,便彻底出离世间,证得常乐我净的寂灭涅槃,是为“阿罗汉位舍”的意义。但是,若对未入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舍小转大而言,这时只相当于修道位中七地后八地前的菩萨,也就是说修道位中的菩萨,在七地后八地前时,人我执着(第七识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才能彻底断尽,他与证得小乘无学果位的阿罗汉断除人我执着的程度相等,所以在菩萨修道位中也有舍去末那执阿赖耶识见分为我的意义。二、转舍义。对大乘来说,成佛证金刚喻定时,彻底转舍有漏染污的阿赖耶识,转得清净无漏的无垢识和大圆镜智,故名舍。
总结阿赖耶识有四大特点:
一、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而其实质是“缘起性空”。
阿赖耶识是人生宇宙的根本,表现在它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变根身就是人生的根本;变器界就是宇宙的根本。它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而它本身的实质是“缘起性空”。阿赖耶识本身是因缘生法,虽能变根身,而其变根身的因是“内四大种”,变根身的缘是“业力”;虽能变器界,而其变器界的因是“外四大种”,变器界的缘也是“业力”。所以它是随因缘而变,不是随心所欲变。因缘是由熏习而有,不是自带而有。阿赖耶识的自种为因,业力为缘,就有阿赖耶识的不断;而它既属缘生之法,本性就空,因为不住、无常,找不到一个定法,找不到一个实体,就有阿赖耶识的非常。所以佛法讲宇宙人生的根本,就是“平等因”。一切现象的法都是因缘生,能够生一切法的阿赖耶识本身,也是因缘生,因缘也是因缘生,没有一个超现实的,绝对不变的东西。
二、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而其实质是“业果相续”。
《八识规矩颂》中有“去后来先作主公”一颂。阿赖耶识为什么能作主体呢?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功能,超时空的东西,它是因缘生法,只要有那个因和缘,它就存在,并不是依物质而存在。阿赖耶识以自种为因,业力为缘,这一生完结了,阿赖耶识就离开身体。(执持根身只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作用,并不是整个阿赖耶识都依住在身体上。)它离开身体以后,就随着业力而“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前面的异熟果尽了,随着新生的业力而现起中有身,作为投胎的引力。所以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而它的实质是“业果相续”,前业感的果刚尽,新业感的果就接着生起来。前生造了业而感今生果,今生又在受果中造业,又感来生的果,始终都在作作受受,受受作作,这就是业果相续而形成的生死轮回,并不是阿赖耶识本身可以形成生死轮回,它只是随着业力而转。
三、阿赖耶识是根身的执持者,而其实质是“无我无作”。
我们的根身,要阿赖耶识执持。什么道理呢?因为阿赖耶识有地水火风四大种,四大种有坚、湿、暖、动四种功能。功能与现象相依共存,没有功能就没有现象。阿赖耶识执持根身,阿赖耶识中的地水火风的功能,就与根身上现象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相互融合,相互滋长。所以阿赖耶识未离身的时候,人就是个活人,细胞就有体只有物质的现象,而没有物质的功能去滋养它,它们两者分离以后,这新陈代谢。阿赖耶识离开身体后,这个身个物质身体就要毁灭。所以活的根身就靠阿赖耶识在执受,没有阿赖耶识,我们的身体就没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因而我们的意识活动就没有根所依。但阿赖耶识却是“无我无作”,它虽然执持根身,只是随业力在执持根身,受业力支配,它本身不能自己主动来执持根身。既然它受业力支配,就是因缘决定,没有一个实在的主宰者,所以“无我无作”,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没有一个实在的造作者,所以是“我空”。所以虽然阿赖耶识执持根身,但其本身无我、无实体,它所执持的根身也无我、无实体,都是因缘生法。
四、阿赖耶识是记忆的保存者,而其实质是“刹那生灭”。
记忆靠阿赖耶识来保存。没有它持种,记忆根本无法保存。所以,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科学家、文学家、宗教家,全靠它受熏持种,才有知识的积累。而且有情的个性,也是由于阿赖耶识的关系,前世的习气,成为今生的基础,今生个性的好坏,以前世个性的好坏为基础。所以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有坏德性,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很纯善;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有圣人的资质,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愚笨。所以阿赖耶识的持种功能很重要,没有它,要想成佛,根本不可能,没有种无漏的因,怎能觉行圆满呢?一定要不断熏习,不断执持无漏种子,才能觉行圆满。所以记忆的保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长进,都得依靠于阿赖耶识种现熏生的关系。但保存在里面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阿赖耶识本身是运动变化的,它受熏所持的种子,也是运动变化的,也是相似相续的保存,是“刹那生灭”的。
阿赖耶识的作用很大,是人生宇宙的根本,但又要了知,它是缘起性空的,如幻非真。所以唯识学是:立中有破,立即是破,一方面立,一方面破。因为它立的东西,都是幻相,是缘生法。所以在修持上,见相就见性,相就是性,因为相是幻相,幻相就是空,就在相上见性,性相如如,当体即空,当体就得解脱,当体就是无住涅槃。故六祖说:“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通达无取舍,就“荡荡心无著”,就是涅槃相,不是静中静,而是在生活中的动中静。
颂云: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此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第二能变识即第七末那识。末那,梵语,中文意为“思量”。为什么叫“思量”呢?就是心里想,想第八识是我。思量名“意”。第六识是以第七识“意”为根生起的,叫“意识”。所以“意”和“意识”不同。
“依彼转缘彼”,彼指阿赖耶识,末那识依阿赖耶识生起,反过来又来缘阿赖耶识,即以阿赖耶识为境。阿赖耶识是第七识生起的根,又是第七识的根本依。第七识生起须有五缘:自种为因缘;前念开导后念为等无间缘;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是其所缘缘;以第八识为生起的根,以第八识为根本依,是其增上缘。故称“依彼转缘彼”。“依彼”,即依阿赖耶识为根而生,依阿赖耶识为根本依而生。“转缘彼”,转过来缘阿赖耶识的见分执为自我。
“思量为性相”,它的性质、相状是恒审思量:恒常很细微的思量第八识见分是我。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四烦恼”,指四种根本烦恼。“俱”,同时。四种根本烦恼,常时与第七识同时生起。四种根本烦恼:1、我痴,即第七识的“恒行不共无明”。它常时独自生起,像贪嗔等烦恼生起,它要起,而这些烦恼不起,它也要起,并不是一定要这些烦恼起了它才起。与贪等烦恼同时生起,叫“相应无明”。七识的“恒行不共无明”,不与六识的贪等烦恼相应,恒常都要生起。(第六意识也有…
《《唯识三十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