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是執持義,阿賴耶識執持種子和根身,所以又名“阿陀那識”。又叫“根本識”,在八識中來說,阿賴耶識是生起前七轉識的根本,故叫“根本識”。又名“心”,具集積、集起二義故名。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因阿賴耶識而有,所以它又名“所知依”,故《大乘阿毗達磨經》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第八識“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這是說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是遍行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五種心所。心所法,是心王所有之法,亦名心相應行法。心王爲主,此心所爲臣,心王緣境取總相,心所緣境取別相。常相配合,不相舍離,故名心相應行法。
“唯舍受”,指相應的受爲舍受,不苦不樂。
“是無覆無記”,指阿賴耶識的性是無記性。因爲它本身不造善惡業,所以就不通善惡性,只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性。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性”,第八識是“無覆無記性”,因爲第八識沒有執著,不得掩蔽真實相,所以叫“無覆”。而第七識,它執第八識見分爲我,覆蔽了真實相,所以叫“有覆”。
“觸等亦如是”,指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觸等五遍行心所也是“無覆無記性”。
“恒轉如暴流”,說明阿賴耶識的形相。“恒”表非斷,“轉”表非常,“恒轉”表非斷非常。爲何說非斷呢?因爲因與果的關系,因滅果生,是同時的,猶如秤的兩頭,低昂時等。生滅同時就顯示了無常。《成唯識論》說:“因滅故非常,果生故非斷”,這就說明阿賴耶識是相似相續,常時不斷滅,但也不恒常,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時時都是新新而非故故。
這一點非常重要。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有些執著世界是大自在天變現的;有些執著是梵天變現的;有些認爲有個“神我”,就像中國“真如緣起說”的“真如”一樣;有些主張是一種物質。但都是不落常見,就落斷見。佛法之所以異于外道,其特點在于既不落常見,也不落斷見,本身是一個相似相續的形象。衆生執常,外道執斷,佛法主張非斷非常。《成唯識論》雲:“非斷非常,是爲大乘緣起正理。”
這種“非斷非常”是個什麼樣子呢?生動的譬喻就是“如暴流”,大水在流。“如暴流”有兩重意義:一是阿賴耶識本身如暴流,前後相似相續;二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如暴流,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時時刻刻沒有停止。
“阿羅漢位舍”。“舍”有兩個意思:一、舍去執著義,第七識不執第八識爲我,叫舍。就小乘而言,小乘修行證第四果阿羅漢時,徹底舍去了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見分爲我的執著,有漏煩惱不複存在,分別、俱生現行、潛能的人我執著亦徹底斷盡,這時,便徹底出離世間,證得常樂我淨的寂滅涅槃,是爲“阿羅漢位舍”的意義。但是,若對未入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舍小轉大而言,這時只相當于修道位中七地後八地前的菩薩,也就是說修道位中的菩薩,在七地後八地前時,人我執著(第七識執阿賴耶識見分爲我)才能徹底斷盡,他與證得小乘無學果位的阿羅漢斷除人我執著的程度相等,所以在菩薩修道位中也有舍去末那執阿賴耶識見分爲我的意義。二、轉舍義。對大乘來說,成佛證金剛喻定時,徹底轉舍有漏染汙的阿賴耶識,轉得清淨無漏的無垢識和大圓鏡智,故名舍。
總結阿賴耶識有四大特點:
一、阿賴耶識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而其實質是“緣起性空”。
阿賴耶識是人生宇宙的根本,表現在它內變根身,外變器界。變根身就是人生的根本;變器界就是宇宙的根本。它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而它本身的實質是“緣起性空”。阿賴耶識本身是因緣生法,雖能變根身,而其變根身的因是“內四大種”,變根身的緣是“業力”;雖能變器界,而其變器界的因是“外四大種”,變器界的緣也是“業力”。所以它是隨因緣而變,不是隨心所欲變。因緣是由熏習而有,不是自帶而有。阿賴耶識的自種爲因,業力爲緣,就有阿賴耶識的不斷;而它既屬緣生之法,本性就空,因爲不住、無常,找不到一個定法,找不到一個實體,就有阿賴耶識的非常。所以佛法講宇宙人生的根本,就是“平等因”。一切現象的法都是因緣生,能夠生一切法的阿賴耶識本身,也是因緣生,因緣也是因緣生,沒有一個超現實的,絕對不變的東西。
二、阿賴耶識是生死輪回的主體,而其實質是“業果相續”。
《八識規矩頌》中有“去後來先作主公”一頌。阿賴耶識爲什麼能作主體呢?因爲它本身是一種功能,超時空的東西,它是因緣生法,只要有那個因和緣,它就存在,並不是依物質而存在。阿賴耶識以自種爲因,業力爲緣,這一生完結了,阿賴耶識就離開身體。(執持根身只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作用,並不是整個阿賴耶識都依住在身體上。)它離開身體以後,就隨著業力而“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前面的異熟果盡了,隨著新生的業力而現起中有身,作爲投胎的引力。所以阿賴耶識是生死輪回的主體,而它的實質是“業果相續”,前業感的果剛盡,新業感的果就接著生起來。前生造了業而感今生果,今生又在受果中造業,又感來生的果,始終都在作作受受,受受作作,這就是業果相續而形成的生死輪回,並不是阿賴耶識本身可以形成生死輪回,它只是隨著業力而轉。
叁、阿賴耶識是根身的執持者,而其實質是“無我無作”。
我們的根身,要阿賴耶識執持。什麼道理呢?因爲阿賴耶識有地水火風四大種,四大種有堅、濕、暖、動四種功能。功能與現象相依共存,沒有功能就沒有現象。阿賴耶識執持根身,阿賴耶識中的地水火風的功能,就與根身上現象的地水火風四大物質相互融合,相互滋長。所以阿賴耶識未離身的時候,人就是個活人,細胞就有體只有物質的現象,而沒有物質的功能去滋養它,它們兩者分離以後,這新陳代謝。阿賴耶識離開身體後,這個身個物質身體就要毀滅。所以活的根身就靠阿賴耶識在執受,沒有阿賴耶識,我們的身體就沒有新陳代謝的能力,因而我們的意識活動就沒有根所依。但阿賴耶識卻是“無我無作”,它雖然執持根身,只是隨業力在執持根身,受業力支配,它本身不能自己主動來執持根身。既然它受業力支配,就是因緣決定,沒有一個實在的主宰者,所以“無我無作”,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沒有一個實在的造作者,所以是“我空”。所以雖然阿賴耶識執持根身,但其本身無我、無實體,它所執持的根身也無我、無實體,都是因緣生法。
四、阿賴耶識是記憶的保存者,而其實質是“刹那生滅”。
記憶靠阿賴耶識來保存。沒有它持種,記憶根本無法保存。所以,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科學家、文學家、宗教家,全靠它受熏持種,才有知識的積累。而且有情的個性,也是由于阿賴耶識的關系,前世的習氣,成爲今生的基礎,今生個性的好壞,以前世個性的好壞爲基礎。所以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有壞德性,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很純善;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有聖人的資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愚笨。所以阿賴耶識的持種功能很重要,沒有它,要想成佛,根本不可能,沒有種無漏的因,怎能覺行圓滿呢?一定要不斷熏習,不斷執持無漏種子,才能覺行圓滿。所以記憶的保存,經驗的積累,知識的長進,都得依靠于阿賴耶識種現熏生的關系。但保存在裏面的,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阿賴耶識本身是運動變化的,它受熏所持的種子,也是運動變化的,也是相似相續的保存,是“刹那生滅”的。
阿賴耶識的作用很大,是人生宇宙的根本,但又要了知,它是緣起性空的,如幻非真。所以唯識學是:立中有破,立即是破,一方面立,一方面破。因爲它立的東西,都是幻相,是緣生法。所以在修持上,見相就見性,相就是性,因爲相是幻相,幻相就是空,就在相上見性,性相如如,當體即空,當體就得解脫,當體就是無住涅槃。故六祖說:“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通達無取舍,就“蕩蕩心無著”,就是涅槃相,不是靜中靜,而是在生活中的動中靜。
頌雲: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思量爲性相,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
“此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第二能變識即第七末那識。末那,梵語,中文意爲“思量”。爲什麼叫“思量”呢?就是心裏想,想第八識是我。思量名“意”。第六識是以第七識“意”爲根生起的,叫“意識”。所以“意”和“意識”不同。
“依彼轉緣彼”,彼指阿賴耶識,末那識依阿賴耶識生起,反過來又來緣阿賴耶識,即以阿賴耶識爲境。阿賴耶識是第七識生起的根,又是第七識的根本依。第七識生起須有五緣:自種爲因緣;前念開導後念爲等無間緣;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是其所緣緣;以第八識爲生起的根,以第八識爲根本依,是其增上緣。故稱“依彼轉緣彼”。“依彼”,即依阿賴耶識爲根而生,依阿賴耶識爲根本依而生。“轉緣彼”,轉過來緣阿賴耶識的見分執爲自我。
“思量爲性相”,它的性質、相狀是恒審思量:恒常很細微的思量第八識見分是我。
“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四煩惱”,指四種根本煩惱。“俱”,同時。四種根本煩惱,常時與第七識同時生起。四種根本煩惱:1、我癡,即第七識的“恒行不共無明”。它常時獨自生起,像貪嗔等煩惱生起,它要起,而這些煩惱不起,它也要起,並不是一定要這些煩惱起了它才起。與貪等煩惱同時生起,叫“相應無明”。七識的“恒行不共無明”,不與六識的貪等煩惱相應,恒常都要生起。(第六意識也有…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