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叁十頌》講記
唐仲容
(頌文斷句不一致)
前 言
唯識一名,含有叁義:一、《解深密經》佛告慈氏:“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根據此說,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所緣的境都是能緣的識自己變現,是識的相分,能緣境識是識的見分,見相二分,合爲一體,才叫做“識”。因此,唯識之義,只有內識,無有識外之境,唯有內識,無諸外境,故名唯識。外境指我法二種執著,無外境是破我法二種執著義。但是這裏所說的外境也包含執實有內識的執著,所以唯識無境是雙破對境和對識的執著,以故《辨中邊論》頌雲:“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二、一切諸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成唯識論》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分,分位差別,及以無爲;識自性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叁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因此,唯識一名含有唯識相的一切有爲法和唯識性的一切無爲法,有爲無爲都是識的性相兩分而已。故研究唯識,必須通達唯識相和唯識性。叁、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皆無定性,但隨有情認識正確與否爲轉移,故名唯識。認識正確,知一切法都是識所變現,無有實體,不可分別言說,既是般若,而爲出世。故《維摩诘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若有情不懂得一切諸法都是識所變現,便執有實我實法,而成顛倒夢想,也就是無明,由此形成六道輪回的世間,故《華嚴經》雲:“叁界心心所,皆虛妄分別。”
總之,唯識叁十頌的核心是,闡明教理行果諸方面非有非空的中道。在理論上主張以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的中道。在行持上要求學人必須在依他幻想、圓成真理中遠離增益、損減兩邊的遍計所執,時時掌握不增不減,不取不舍的修行方法。不增不取,與性空真理相契合,也就是遠離常邊;不減不舍,與緣起依他相符合,也就是遠離斷邊。遠離斷常二邊,即行契中道,也就是入不二法門。在果位上以大涅槃、大菩提爲最終歸宿。大涅槃是清淨無爲功德之所圓滿,大菩提是無漏有爲功德之所圓滿。以故真正的佛法是修行證果上非有非空中道的至極圓滿。
敘 言
唯識學産生弘傳的背景
唯識學之教
《叁十頌》由來
《叁十頌》內容簡介
唯識學之理
唯識學的優異特點
唯識學産生弘傳的背景
中國佛教一直存在著兩大思想洪流,從玄奘大師取經回來,就形成了。玄奘大師未譯《瑜伽師地論》、唯識學尚未形成之前,中國流行般若經(學),因爲鸠摩羅什大師是學般若學的,他的思想很正確。但當時的般若學受“叁玄”的影響,(叁玄指《老子》、《莊子》和《周易》,都是講本體,本體論就是玄學。即是說此現象界之外,有一個實在的東西,是生起一切萬法的根本,而這本體本身不從別的東西生,本來就有,天然而有。)當時講般若的人,爲了弘揚佛法,就與玄學混同起來,講“無爲緣起”(即“真如緣起”)。玄奘法師感覺當時中國的佛法違背了佛的真實義,又聽說印度有彌勒菩薩所造五論:《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分別瑜伽論》、《現觀莊嚴論》、《金剛般若經論》,都是依據《解深密經》而說的中道了義教。于是他曆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去到印度,取回唯識經論,並譯成中文。唯識學講“有爲緣起”,現象界生現象界,阿賴耶識生一切法,而阿賴耶識本身也是因緣所生,阿賴耶識與現象界種現熏生。在“有爲緣起”的基礎上,建立了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但由于玄學的勢力大,唯識學派四傳之後就消失了,傳到了日本。以後中國就一直是講“真如緣起”的天下。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南京有位大居士楊仁山先生(他是清朝出使英國的大臣,戊戌六君子的老師),道德很高,學問廣博。楊仁山居士當時把家産舍了,建了金陵刻經處。這個刻經處保存很好,在文革中由于周恩來總理的保護未遭破壞,直到現在都很完整。同時,楊仁山居士有位高材生弟子歐陽竟無先生,在南京開辦了一所“支那內學院”,專門從事唯識學講習。當時學生很多,著名僧人太虛大師也曾受到歐陽先生唯識思想的影響,居士中卓有建樹的有四川南充的王恩洋先生,江蘇丹陽呂澄先生,他們對唯識學聞思修的功底很厚,著作頗多。唯識主張“有爲緣起”,也叫“阿賴耶識緣起”,與“無爲緣起”針鋒相對。一個講本體,一個講現象界;一個講玄學,一個講科學。所以,真正學習佛學,需要懂得佛教內部的兩大洪流。
唯識學之教
唯識學的教,依六經十一論立宗,而實際上貫穿了如來一代聖教。
六 經:《解深密經》、《華嚴經》、《密嚴經》、《莊嚴經》、《楞伽經》、《阿毗達磨大乘經》。
十一論: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 《分別瑜伽論》、《莊嚴經論》;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集論》;
世親菩薩造:《五蘊論》、《唯識二十論》、《百法明門論》;
玄奘大師譯纂:《成唯識論》。
六經中《莊嚴經》、《阿毗達磨大乘經》未譯來中土;十一論中《分別瑜伽論》未譯來中土;《莊嚴經論》由現代法尊法師譯自藏文大藏經。
唯識學屬中道了義,是佛依顯了義說的,屬實教。實教是佛對大菩薩說的《方廣經》,不是對小乘轉大乘,更不是對小乘人說的。唯識學是實教,實教中還是通一部分權教。什麼是權教呢?就是佛根據實教的道理,提一部分出來方便接引中下根人。然權以實爲本,實以權爲用,兩教相依,不可分割。故初時權教《阿含經》講我空法有,權且對聲聞乘人說,它依了一部分中道了義教的道理,屬于了義教的一部分。二時權教是談般若,是佛依中道了義教中“遍計所執我法二空”的道理說的,也屬實教中的一部分。同時,唯識法相不但講境,亦講行果,由是則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法華》,講佛果的《涅槃》諸經,亦爲中道了義之所貫通。所以我們研究唯識,就不能局限于六經十一論,《阿含經》也應本著中道了義的觀點去通達,《般若經》也應本著中道了義的觀點去通達,故唯識貫通如來一代聖教,研究唯識亦需博學詳究。
《叁十頌》由來
世親菩薩作《唯識叁十頌》,還沒有加以解釋成論,就先到極樂世界去了。後來印度十大論師競相研究《叁十頌》,以後中土玄奘法師在印度依戒賢(護法的徒弟)學習唯識,並取回十大論師的著作,命其弟子窺基糅集十大論師之說,以解釋《唯識叁十頌》,而寫成了《成唯識論》。這部頌中,每四句爲一頌,共有叁十個頌,以顯揚唯識正理,故名《唯識叁十頌》。
《叁十頌》內容簡介
學唯識者欲窮究唯識之妙理,則莫若精研《成唯識論》,而欲精研《成唯識論》,則必須在其前精究《叁十頌》以提綱,在其後又必須細讀《叁十頌》,以反約。
《唯識叁十頌》說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破我法二執,成立唯識。有爲法是唯識相,只有幻相,沒有實體。無爲法是唯實性,只有空相,沒有實體。是故親辯菩薩的《掌珍論》說:“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無爲無有實,不起似空花。”《心經》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說無爲法是空相,故我們心裏就沒有執著了。真空過後,就有妙有,所以要破執著,才能解脫。故成立唯識,就是成立唯識相、唯識性。有爲法和無爲法都是有相無體,學人通達這個道理,就會遠離一切分別執著,而具佛知見。
二、還須成立兩種緣起,即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合起來叫有爲緣起。阿賴耶識中,有諸法熏成的自種,自種生成現行,現行熏成自種,這叫自性緣起。一切法各有各的自種,因果不亂。造了業跑不掉。造了善業,熏成善種,一定要得善報;造了惡業,熏習成惡種,必定要得惡報。因爲我們身上有個阿賴耶識,熏習成的種子儲存在裏面,業種在阿賴耶識中醞釀成熟,就要變果。阿賴耶識有內外地、水、火、風四大爲因,有引業種子爲緣,就變現內(根)身外器(界)的異熟果,由此形成自性緣起和業感緣起,兩相配合,而成爲有爲緣起說。有情具染因緣生染法,聖者具淨因緣就生淨法。般若就是淨因,造的無漏善業就是淨緣,所以出世無漏法還屬因緣生法。
叁、唯識相,講叁自性。其中依他起性,無論染淨,均屬緣生法。圓成實性雖不是緣生法,卻是緣生法顯現的空性,是清淨相。遍計所執自性是虛妄相。
四、唯識性,講叁無性。遍計所執叫“相無性”。什麼叫相無性?不但沒有體,連相也沒有,如龜毛兔角,就是周遍計度遍于一切法上分別執著,執著有種種我、種種法。所執的我,所執的法,都是顛倒夢想,實在沒有,所以就叫相無性。依他起性叫“生無性”,指從因緣生,不能從自然而生,隨因緣變異,隨因緣生滅,自無實體。故“生無性”指沒有自然而生之性,只有隨因緣而生之性。“生無性”有相無體,如泉水中的月亮,“依他起性”是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相有體無。圓成實性是一種清淨相,依他起而從因緣生的法,本來無體,不是什麼,無法用語言文字诠表,求我相不可得,求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清淨無相之相是“圓成實性”,如太虛空,清淨無相。陸遊有一首詩:“不浮微雲指太清,浩然風露于叁更。開簾一寄平生快,萬取空江住月明。”陸遊是一個懂禅的人,禅境就是“內不見我,外不見法”,清淨得很,然而又了了分明,當言則言,言得如理,言了便了;當行而行,行得如律,行了便了,了了無所不了。所以圓成實性是“勝義無性”,勝義谛一法不立。《般若經》中,有人問文殊師利:“慧眼何見?”文殊師利答:“慧眼無見”。
五、唯識位。五位六住,是修…
《《唯識叁十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