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展的,而佛法理論就是建立在動的觀點上的,既然是動,就必然有由量變到質變,由質變到量變,量變屬漸,質變屬頓。這也就是說,質量互變,就是頓漸往返結合的運動過程,是法如此,大乘修行,何獨不然?故佛陀在《大阿彌陀經》中著重地說:“先達諸法性,夢幻本來空(頓悟自覺),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漸修覺他),如是寶刹者,有何不可成(頓悟漸修長期結合,乃成佛果)?”奉勸今之聞法者一定要在行持上,既重視頓悟,而又不廢漸修,始終堅持頓悟漸修相結合的中道才正確。
(2)不取不舍真俗圓融的成佛道:《壇經》六祖對志道問涅槃義,答頌中雲:“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並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即是重視世俗谛,而行道者不舍世俗一般生活工作以及人倫日用之事,也就是說不舍饒益有情的現實生活以積福。“不離世間覺”,即重視勝義谛,而常于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觀空遣相,遠離分別執著的不取以積慧。六祖法門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念者,于念而離念;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這就是六祖在自修教人上特重真谛的不取。但是真谛與俗谛相待而有,離俗谛則無真谛可言,故六祖常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忍則尊卑和睦,讓則衆惡無喧,……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這些就是六祖在自修教人方面,特重俗谛的不舍。六祖在《壇經》中曾雲:“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又雲:“凡聖情亡,性相如如。”這些都是說,大乘人在修行過程中必須遠離衆生的執有,以順真谛;遠離二乘的執空,以順俗谛;狠抓法相以不舍,狠抓真谛以不取。如是真俗圓融,取舍同時,乃能廣集福慧,而成大覺,故《壇經》雲:“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不取不舍,真俗圓融,是大乘佛法非有非空的中道了義。《解深密經》佛對慈氏菩薩說總空性相雲:“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遍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瑜伽師地論》彌勒即依《解深密經》所說總空性相,認爲依他,圓成是有非空,于依他圓成上執實我實法的遍計執是空非有,而說不增不減、不取不舍的善取空,故《瑜伽真實義品》雲:“不于實無起增益執,不于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爲善取空者。”據此中所引經論來看,可見真俗圓融、不取不舍是叁世諸佛成佛的中心關鍵,六祖能掌握這一成佛的中心關鍵,實是抓住了成佛的心要,了義聖教的核心,真可謂是一位了不起的偉大祖師!學習《壇經》者應于此道拳拳服膺,而終身力行。
(3)相待相因,不落兩邊的中道觀:《緣起經》雲:“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因緣生法的基本規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按此基本規則形成,全是相對,相因相入,離此一面則無彼一面,離彼一面亦無此一面,故二者相因,展轉相入,而絕對獨立的法了不可得,也就是法無定法。既無定法,則離分別;分別是二,離分別則爲不二,入不二法,則不落二邊,而入中道。《六祖壇經》即依此對待諸法,相因相入,不落二邊,而顯中道。《壇經》依此說叁十六對,以爲六祖頓悟見性的理論根據。叁十六對者,《壇經》雲:
“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
六祖雲:“此叁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通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又誡門人雲:“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設有人問:何名爲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根據這裏所引六祖語言,可見《六祖壇經》的理論根據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有爲緣起論,從此論點出發,自會認爲宇宙萬有都是相待相因,離彼無此,離此無彼的緣起性空說。此說是六百卷般若經的核心,六祖從這種觀點出發,自然會認爲法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相對的東西正面與反面相依共存,無有定法可得。如以外境無情中的天地一對來說,離天無地,地是天反射的影像;反過來,離地無天,天是地反射的影像。由是天定非天,而天不可得;地定非地,而地不可得,從而遠離兩邊,自然入于非有非空的中道。天地一對如是,其余叁十五對,對對皆可作如是分析,而形成不落兩邊的中道觀,把這種中道觀,運用到生活工作中去,自然會知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無有實體可得,定法可見,而入于離言絕慮的不二法門。入了不二法門,則自然會運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亡,性相如如,而得“實相般若”與“方便般若”,得了實相般若,就自然會如《淨名經》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得了方便般若,則自然會如《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前者是“照而常寂”,即六祖所說的“一相叁昧”;後者是“寂而常照”,即六祖所說的“一行叁昧”。由“一相叁昧”,心常如如不動,即是大定;由“一行叁昧”,常行一直心,語即隨答,用即隨行,妙用無邊,而成爲大慧。如是定慧等持,即是六祖所說能赅括一相、一行二叁昧的“般若叁昧”。
以上所述,可見《六祖壇經》的理論根據全是有爲緣起論,而後來許多《壇經》注家常執爲六祖所講的禅是無爲緣起,他所講的“自性”或“本心”都是指常住不變的本覺真心,這樣張冠李戴,非常乖謬,覆蔽了《壇經》的精神實質,阻礙了《壇經》的健康流傳,使頓悟見性之法暗而不彰,扼殺了許多具有大乘根性人的慧命。每念及此,不禁概然!
六祖不但堅持有爲緣起,而且也大力反對無爲緣起主張常住不變、妙明本覺的真心。在他最初的得法偈裏說“本來無一物”便是向真心開火的第一炮。因爲他若認爲有一常住不變的真心,就必然認定本來有一實物,而不敢說“本來無一物”;既說“本來無一物”,就說明了他是對真心持否定態度的。在〈咐囑品〉裏更說:“一切無有真,無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這更鮮明地否認了真心的存在。在〈定慧品〉裏,更直接地說:“若即說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無著也。”這話的意思是說,人們知道我們的本心是有爲法,如幻非真,以不可言說的清淨相爲其本來面目,才能心無挂礙,遠離執著。如果有一常住不變的真心,那心裏便有挂礙,成了我法執著,而不會解脫。這就暗中顯示了執有真心便是觀空見性成就佛果的大障礙,所以絕不能執有真心,而且也實無真心可著。
在這裏附帶講一問題,因爲六祖在《壇經》裏常說:“我所說法,不離自性。”特別是在聞五祖爲他誦《金剛經》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開悟時,曾大大驚歎地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著重語,便使後人生起迷惑,認爲自性一定是指常住真心,真心才能本自清淨,乃至具有能生萬法的玄妙相用。殊不知道全是誤解。因爲這裏的自性即是唯識所講的諸法的實相,諸法實相有而非真,本自如幻,沒法言說、分別執著,自性空寂,唯識稱之爲“自性涅槃”。所以《壇經》所說的自性主要是指諸法的真空本性,也就是有爲法所顯我法二空的真如。真如是一切有爲法無有定性可得的真理,迷此真理則爲無明,引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染汙業,感六道輪回,而爲世間;若悟此真理則爲般若,頓見一切清淨,而爲出世間,唯識稱之爲“迷悟依”。故真空本性可以說本自清淨,本無生滅,乃至能生萬法。可是它之能生萬法不是它爲有爲法生起的親因,只是作有爲法生起的一分助緣,而且它本身無爲無作,不是主動地能助生萬法,而是它自性清淨,無爲無作,無障礙諸法的生住異滅所作的助緣。同時生起無明成爲世間,主要是有情迷它,而不是它主動地迷有情;生起般若成就出世,也主要是具有菩提種性的人悟它,而它不是主動地能使有菩提種性者對它起悟。因之,六祖所講的自性,絕不能當做無爲緣起所講的真心能生無明,無明熏真如,則爲世間,真如熏無明,歸了本,則爲出世間的那種真心的真如來看待。
唯識講自性,除開作諸法本性來看外,還有時把自性當作是一件事物的稱呼來看。如言遍計、依他、圓成叁自性的“自性”和阿賴耶識自性緣起的“自性”,阿賴耶識中所講的自性緣起主要是指一切的種現熏生,各自成流,雖時時質量交變,而常在一定範圍內運動,是相似相續的,前後始終在不失自性範圍內運動。眼識自種能生眼識,眼識複熏成眼識自種,始終是眼識的種現熏生;耳識的種遇緣生起耳識,耳識複熏成耳識自種,雖時時新新而非故故,但始終是屬于耳識的種現熏生。其它諸識及一切色法的種現轉化,始終各自都是在自身的範圍內轉化,相似相續,永不越出其自性的範圍。種子六義雲“引自果”就是這個意思。《壇經》中說阿賴耶識中“自性若正,生十八正”而爲出世清淨法;“自性若邪,生十八邪”的世間染法的那種自性,實在就是指阿賴耶識自性緣起的“自性”來說。因爲人們若有我法執熏成的二取習氣在賴耶識中,便使阿賴耶識中眼等六根、色等六塵及眼識、耳識等六識的十八界自種,受其影響而爲能生十八界染法的世間;若修行破我法執,斷除二取習氣,則第八識中十八界法的種子自性清淨,即能生起清淨的十八界法,而爲出世。這裏不能把自性當作本性解,更不能把它當作真心解,因爲本性或真心都是始終含清淨義,怎能說自性有邪與正的差異呢?《壇經》中所講的自性依如上所說兩點,靈活理解,方契六祖本懷,學人慎之!
叁、修學要點
從以上所舉《壇經》內容上叁大優越特點來看:其一,頓悟見性法,是“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殊勝方便,學人依而行之,速得解脫,于現生中即見法身,證得涅槃,可作導師,廣度衆生,在無窮的未來,必得轉依,成就無上佛果。其二,不取不舍的成佛妙道,學人遵而行之,即是悲智等運、福慧雙修的大士行,功德巍巍,不可思議。其叁,彼此對待,展轉相因,不落兩邊,速入不二法門的中道,學人遵而行之,即能宗說兼通,法心二印交相輝映,威德無邊,至真至善,微妙難言。《六祖壇經》有如是叁點難可思議的優越性,當今來世弘法者,應當努力弘宣,以光法門,而廣度迷情;有志于學佛的人,更宜夙夜匪懈,精勤修學,以求自在解脫。
怎樣按《壇經》修學呢?其要點有叁:
1、《華嚴經》雲:“初發菩提心,即成無上覺。”《解深密經》佛告彌勒修習止觀,必須以菩提大願爲依爲住。故學佛必須先發大願,努力追求,才能有大勇氣,直往無前地精勤修學,特別是學六祖頓悟禅,除發大菩提心外,還要立下誓願,速求開悟見性。
2、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大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唯能入。”《金剛經》也一再指出對《金剛經》言說能深生信心,當下開悟生般若慧。故學人首須對《壇經》所說的頓悟見性堅決忍可,信心清淨。
3、《定慧品》言:“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般若品》又言:“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知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其它地方也反複說無念即是“般若叁昧”。爲什麼在頓悟見性方面,無念的功夫有如此重要呢?因爲這裏的無念不是說百物不思,一念不起,而是說要在念真如本性的正念上離一切虛妄分別的雜念。故六祖說:“言無念者,于念而離念。”又說:“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因爲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無一不是“此有故彼有”、求其定性了不可得,既無定性,則一切如幻,沒有絲毫的實物可以言說分別,通達這一點,就是般若正見;把這一般若正見堅持不移,明記不忘,即是般若正念,也就是“念真如本性”之“念”。心中默默守此正念,經常堅持,自能于度衆生的現實生活中,無論對衣食住行,視聽言動諸境不起執著,即時外不著境,內不著心,亦不著空,而心無所住,當下即得于法不迷,而自在解脫。故六祖雲:“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著境生滅起,如水起波浪,是名爲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是名爲彼岸。”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能夠堅持緣起性空的觀點,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會于境當體即空,而即時解脫。此中所說見性方法最重要的叁點,務希學人深入領會,堅持心行,在現生和長遠的未來成就是不可思議的!
其次,凡學佛習禅者,均應朝著“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宏偉目標邁進,對于經論教典廣泛探究,深入參學,才能于學佛大有成就。一般學佛如是,依《六祖壇經》修學者何獨不然?以故學六祖頓悟禅者,除嚴格遵守前面叁要點外,還應對中道了義之唯識和觀空遣相之般若經論,反複研究,真參實悟,從學修一體化的角度出發,認真做到法心二印,交相輝映,操縱自如,才能真正達到如六祖在《壇經》中所說:“心通及說通,如日處虛空”的殊勝境界。請學六祖禅者認真注意及此,以操超凡入聖、成佛作祖的左卷!
《試論《壇經》的偉大優點與學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