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突破凡聖關▪P2

  ..續本文上一頁性空寂,而以無相爲相。這種無相之相,一切諸法平等如是,無二無別,所以名爲一相。《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唯是假名,亦即中道義。又雲:“未曾有一法而不從緣生,亦無有一法而不是空者”。這更指出了一切諸法皆同一無相之所由。正因爲緣生諸法沒有實體和定相,即無自性可得,所以就不能用固定的名言去诠表它,分別它,而遠離名想言說,恰正是諸法之本性。以故《轉有經》雲;“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起信論》亦雲:“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語言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這種離名絕相之空相是無相義。此無相之相是諸法本有的實體,也是諸法的真面目,又稱之爲真勝義谛,只能內證,不可言思,故名實相。

  實相是真如的別名。《唯識叁十頌》雲;“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識實性。”識性即識之體性,識的實體,既是真如,當然真如就是“真心”。《起信論》更立“心真如”一名,意顯真如以心爲體。所以該論又雲:“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心究竟是什麼?切實指出,即“實相般若”。古德雲:“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相即是真空,無不相即是妙有,但願空不空,故真空即妙有;妙有非有,則妙有即是真空。因此,實相是真空,又是般若,而體現爲妙用無邊的真如心;真如妙心當屬妙有,而又爲真空實相的實質。依實相觀心者必須從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意義上來悟解實相與般若、實相般若與真如、真心體一而名異之故,才算深入悟解實相的實質。

  實相般若真如本心,慧能六祖統稱之爲“自性”。自性者本來自有,體性真實,能生一切,而爲一切之本體。具此義者,在六祖看來,只有菩提之智與真如,所以他說:“菩提本自性”,又說:“真如自性是真佛”。六祖在五祖忍大師傳法頌《金剛經》時,豁然大悟,頓識本心,知已洞達真源,而用驚歎的口吻全面地道出了真如自性的殊勝相。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是數語,把真如本心的體、相、用各方面顯示無佘,所以爲五祖所嘉許,而以實相觀心者,應如是觀。

  真如自性平等一味,遠離分別,如太虛空,不染一塵,故其相清淨,其體空寂。真如心無始本有,本自不生,故無有滅,所以《大般若經》雲:“諸法雖生,而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真如又名“如來藏”,具足無邊功德,遠離生死的涅槃,無上正覺的菩提,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殊勝佛法,無不具足。故《菩薩等藏經》雲:“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德相具足,如我無異。”《大般若經》亦雲:“真如流趨世間,一切善法之所依止。”真如超時空、離對待,體相湛寂,雖爲一切法之所依,而彼無所依,如太虛空爲衆色所依,因其本身無形無相,故至極堅牢,猶如金剛,不可破壞。同時真如至圓至大,能含萬法,能生萬法,是一切法所依之本。總之,真如無相,即以無相爲其相,無相之相即是實相;真如無體,即以無體爲其體,無體之體即是實體;真如無用,即以無用爲其用,無用之用即是妙用。是法虛而盈,空而靈,至寂至惺,至冥至明,無物不無,無物不有。以實相觀心,能隨順六祖所贊說真如的殊勝相來觀,就是對真如本心進行了全面的參悟,也算是對實相有了全面的悟解。

  其次,實相觀心有二大法,均爲入道要門,必須著重指出:佛在靈山會上傳付迦葉心法所說的“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禅宗主明心見性、立佛心宗的依據。此中“實相無相”系指本性;“涅槃妙心”系指本心。心性不二,但亦有別,性多就理與體言,心多就事與用言,性乃心之體,心乃性之用,總是一心而有體用差別,據心之體性以觀心,是由理入道,重在知;就心之德相妙用以觀心,是由行入道,重在行。但知道真切處,自有妙行,行道自當處,自有真知,故知可以統行,行亦可以統知,二者殊途而同歸。但是由理入者,重在依靜觀心,參悟真空無相之理。由行入者,重在生活活動中,靈知直行,于境無滯。理行二入,先聖早已提出,但傳統習慣自西域佛門諸祖乃至慧能大師以前的禅德,都偏重理入靜修,而講坐禅。所以東土初祖九年面壁,二、叁、四祖長夜觀心,脅不著席,至于六祖慧能既重視由心之體性靜觀,更重視識取心之德相妙用,而無住生心,于動中求不動,禅宗以後現曹洞尚靜觀、主“默照”,臨濟貴通流,主“無心,隨外解脫”,實屬淵源有自,決非偶然。

  所謂據心之體性觀心而由理入者。世人心性本淨,遠離名言分別,它既不是心,也不是非心,什麼都不是,不是也不是。其中無一物可得,無一相可取,一切無所得,無所得亦無所得。所以要識本心,就首須從它的清淨體性上參悟,依靜境觀心,悟無相理,以遣相破執,乃能實證清淨心體,這是入道必由之路。所以《般若心經》首言照見五蘊皆空,龍樹大土據《般若經》而倡緣生性空的中觀,以遣分別。《解深密經》指出修瑜伽行入見道者須觀十八空;彌勒與無著菩薩據此而主修名義自性差別是假非實的四尋思,以遣計執。《金剛經》專顯無相之實相,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語,義貫全經,總顯成佛之要在于遣相觀空,故佛有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之說。六祖宗《金剛經》,謂離一切相即佛,而倡“無相爲體”的清淨禅,亦即是無相禅。修此禅者,必須無相觀心,遠離四句,橫掃百非,絕倒想,除妄念,空空蕩蕩;默契真性。《壇經·般若品》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無青黃赤白,亦無長短上下,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這是六祖在自修上的無相觀心。他又向其弟子神會等人問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這是六祖以無相觀心,啓發學人。心之本性,是真勝義,一法不立,若落言诠,即墮世俗;以此自修,即當以遣相爲主;若在弘道上則以破邪爲先,接引學人亦只能解粘去縛,而無一法與人。六祖的得法偈,本爲應五祖測驗,呈已悟境,但他卻針對神秀上座所呈顯有所得、墮俗見的偈語而雲:“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全偈寓立于破,寓顯于遮,特別是“本來無一物”一句,即淋漓盡致地顯示了佛性的畢竟清淨,同時也爲存有見無見的迷人,當頭一棒,獅吼一呵,而使之從酣睡中驚醒,妙!由于六祖倡導無相觀心的禅法,樹立了貴實踐、反浮華的樸質禅風,所以宗門長期以來,反對口頭禅、文字禅;甚至形成說一禅字漱口叁日,道一佛字羞容滿面,外貌上也有濃厚的超俗入真氣氛。

  這裏有一問題,六祖公開反對坐禅,修禅又忌靜縛,他在遣相觀心上是否也以定心靜境爲依呢?六祖反對坐禅,即是反對靜坐,但是他還是主張依定心靜境觀心的,所以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又說:“定慧等持,意中清淨。”即然定慧等持,當然就是依靜境觀心。不過他所謂修定,是基于定慧互根,而同時雙修,不是先修某一定爲依,而後觀心的。六祖之無相,是理入妙道,所以後世學禅者,大多拳拳服膺而弗釋。

  所謂據心之德相妙用觀心而由行入者,特指六祖所說于動中求不動及臨濟一系識取無位真人所形成的自在活潑的祖師禅。六祖一聞《金剛經》所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有著最深透的獨特妙語,深知無所住心即是人人本有的“無生無滅的自性清靜心,也就是自性般若。它是生命的源泉,人的生理活動和生活活動都是它德相妙用的體現。因此,人就是佛,佛也就是人,其間佛性平等,無二無別,只是迷悟不同。所以六祖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佛是凡夫,後念悟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既然人的體性是佛,那未,我們穿衣吃飯,走路住房,無一而非真如本性般若妙用的顯露;一切視聽言動無一而非殊勝的佛行。只要深深通達這一真相,則一切視聽言動無一而非殊勝的佛行。只要深深通達這一真相,則一切如來所有功德無不現成,不假修學,即得受用。這樣的受用不在將來,也不在另一世界,而在當前現實生活的每一視聽言動之中。六祖把這一活生生的證境,用“般若叁昧”來具體地說明。他說:“般若叁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叁昧。”這裏所說的般若叁昧,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它不用修,而只是但淨本心,便一切視聽言動自由自在,于境無滯。所以六祖針對臥輪而說的偈雲:“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此偈道出了他自修的實況,也爲學人修般若叁昧提供了活的樣板。這一禅要,懷讓禅師深得其旨,他的親炙高足馬祖就公開地說:“道不用修,但無染汙。”馬祖的法嗣黃檗希運禅師也說:“道不即見聞覺知,不離見聞覺知。”到了臨濟祖師義玄,他領取了上述這一系列的玄奧,特別把六祖所說的“般若叁昧”加以變通和升華而示衆雲:“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入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這裏所說的無位真人,就是六祖所說般若叁昧的更具體而又藝術的描繪,也是對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形象化。本心即是菩提般若之智。般若之智自性是佛。如果把這自性佛稱之爲“無位真人”叫人識取,更易爲人所接受。臨濟立此名,叫人覺察,有深意在。臨濟又雲:“五蘊身田,內有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汝等諸人何不識取?心體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你若無心,隨處解脫。”這段語錄意謂人人皆有本心,凡…

《怎樣突破凡聖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