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精要前言▪P6

  ..續本文上一頁破二著」。在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六度齊修,是學佛成佛的關鍵,至極重要。《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中無四相即是修禅定、般若二度,觀空遣相、破我法執以不取。同時就在不取的現實生活上認真修一切善法,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安忍、精進諸度以不舍,如是不取不舍,故能在現實生活中成佛作聖,而稱之爲「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經》亦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的一切法上,一方面遠離分別言說,觀照諸法實性以不取;同時必須在五蘊的一切現實生活上,善巧分別,現見一切法相,成就大悲,廣積福德以不舍。如是不取不舍,以破除實我實法的執著,故能當下證得菩提涅槃而度一切苦厄。《瑜伽師地論》亦雲:「不于實無起增益執,不于實有起損減執,不增不減、不取不舍,如實了知如實真如離言自性,如是名爲善取空者」。此中所引種種聖言,都是說明學佛必須在現實生活中不取不舍,破增減二執,除斷常二見,乃能如六祖所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4.自覺覺他,頓漸結合。

  般若諸經主要言理所當然之行,故常講頓學。《金剛經》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華嚴經·梵行品》雲:「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唯識諸論常講如夢如幻所以然之理,故多講叁大阿僧祗劫成佛而主漸修。人們學佛時必須在理論上把唯識與般若結合,在行持上必須頓悟與漸修相結合,然後是佛法之全體大用,不偏不倚,契會中道。因爲在學佛、成佛過程中,主要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得成佛。在自覺時必須重頓悟。有了現觀實證才能善達法義、能爲宣說以度他。在覺他過程中不是只度少數人而必須廣度一切衆生,故重漸修。自覺重頓悟,覺他重漸修這是自然之理,先後次第,法爾如是。故佛亦有此主張,而在《大阿彌陀經》雲:「先達諸法性,夢幻本來空,(頓悟)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漸修),如是寶剎者,有何不可成(成佛具足淨土)」。

  5.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使娑婆世界變爲極樂國土。一乘法的唯識既是人定勝天的特殊科學,故凡學佛者必須爭先恐後地進行認真研究弘宣,使之發揚光大,具排山倒海之勢,火燎風馳之力,迅速傳遍海內外,使在國內成太平盛世。同時還須使之對全世界「紅日照破千重暗,甘露遍灑五洲國」,而使萬民歡呼,五洲同慶,娑婆世界變爲極樂國土,五濁惡世成爲莊嚴佛國。太虛法師倡導人間佛教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樣一來,世界人民不但成爲英雄豪傑之大丈夫,而且也可轉爲大悲大智之覺雄。《大般涅槃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如此聖言之實現,豈非大快特快之幸事哉。

  6. 追求真理、掌握真理,以求覺爲主,證得大菩提、大涅槃。

  佛法是重真理的科學。故《維摩诘經》佛告彌勒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法謂人生宇宙客觀絕對真理,及與之相應的教法。依義不依語。無論何人的言語必須以理衡量,若與理符,取而用之,否則棄而舍之。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經講總持法門,屬實教;不了義經講方便法門,屬權教。依智不依識。知識有邪正之分,智慧唯正無邪,故此四依四不依是選擇真理、追求真理的最高准則。此四依四不依是以求真理爲主。既得真理,當終生堅持,而爲日常生活的指導。這裏所謂的真理,主要是指人生宇宙唯一無二的絕對真理,即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如夢如幻,如影如響。道由心悟,故學佛以求覺爲主。佛陀所親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漢譯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即是有此無上正等正覺之大雄。故成佛之關鍵重在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以求覺爲主,而常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來大徹大悟。在這種絕對真理指導過程中的現實生活,當下即有叁種偉大的成就:(1)人之所以有我法二執,煩惱所知二障,主要是不明真理的無明作崇。既明真理,則無明不除而自除;(2)既明真理,則有正知正見,而實相般若、方便般若由此成就。(3)既成就般若,則其生活自然大自在、大解脫,無時無處不安樂,而涅槃自在其中。故佛常在大乘經典中雲「言善通利,義善尋思,見善通達」。以求覺悟真理。若覺悟真理,則自然大菩提與大涅槃皆得成就。若不以求覺爲主,舍道由心悟之外,而別求修法,則必至顛倒錯誤,墮入外道或似教中。所謂跪倒、禮拜,求上帝安排升天,或講閻王掌握生死大權,禮拜恭敬,求其護佑,而皆成爲頑鈍無知的愚夫愚婦。至于似教不知成佛作聖即在掌握真理、實踐真理的現實生活中,而別求修法,無形中墮入只重他力,不重自力,成爲低級庸俗。或以咒語作爲常用的口頭訣,而墮入封建迷信。又如不知以求覺爲主,脫離真理,另找修法,由此成爲主張前念已滅,後念未生,緊守中間空隙,便是修心,墮入玄虛空洞。如果重視真理,常常在視聽言動的活動中,衣食住行的生活中,六度齊修的行持中,時時掌握真理,觀一切都是心識所現的影像,而遠離分別言說以證勝義谛。或善用分別言說,無執無著,以照了世俗谛,當下就會轉識成智而證菩提。在此過程中,「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在修道位轉六識爲妙觀察智,七識爲平等性智,在成佛果位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既轉四智,則以智爲主,而同時煩惱障、所知障的煩惱粗重皆得除遣,而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的心所皆得清淨。再加上各個八識的自心亦得清淨,共成二十二法以爲四智的各各相應心品,主輔結合,廣度無邊衆生,即成無上大菩提。既成菩提,則其生活境界自然現法樂住,得大解脫,而有無住大涅槃。既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當然就成就了所知障盡智所行真實。實證法空真如,獲得徹底轉依,而成爲覺雄如來。

  七、世出世間凡聖心智之相互作用

  1.相反相成的觀待道理,遍世出世間。

  佛陀依據觀待道理談諸法之相互關系,常指出諸法間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宇宙萬類皆是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相反相成,相待而有,這就是法爾而有的觀待道理。以內身言,有上自有下,有下自有上,無上即無下,無下即無上。有前自有後,有後自有前,無前自無後,無後自無前。從手足言,有左自有右,有右自有左,無左即無右,無右亦無左。 從外器講,自然現象中,有東則有西,有西則有東,無東則無西,無西亦無東。有南自有北,有北自有南,無南即無北,無北即無南。以精神現象言,有上智必有下愚,有下愚必有上智。若無上智必無下愚,無下愚必無上智。有賢良必有暴惡,有暴惡必有賢良。若無賢良必無暴惡,若無暴惡則賢良亦無。這個相反相成的觀待道理,自然如是。在世出世間染淨諸法,凡聖心識與智慧之關系何獨不然。

  2.佛與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是極重要的大事因緣。《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諸佛如來無量無數,如恒河沙,世間有情無量無數,如恒河沙;故諸如來常常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以度有情。而諸有情亦常常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以轉凡成聖。以上下言,前前無始,後後無終。以橫遍言,有情心識與覺聖般若之間的相互作用,亦複如是,無有邊畔。爲什麼這是大事因緣,因爲在人世間有此聖者的開、示佛之知見,與衆生的悟、入佛之知見,輾轉往覆,無窮無盡,就使整個人類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充滿著活潑生動、蓬勃發展的繁榮氣象。在宇宙間,能夠聖者與有情心智交相作用,不斷諸佛如來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輾轉往覆,無有窮極,就會使宇宙充滿著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活活潑潑、興隆旺盛、豐富多彩的繁榮氣象。所以佛陀稱之爲大事因緣。

  3.取法大聖覺雄,盡心竭力上成下化。

  《易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聖人垂教,常常本著天地之間浩然正氣之流行充塞,以教後輩。而後輩英賢亦常本「以先知覺後知,以先覺覺後覺」的大好精神,從而樹雄心、立壯志,爭取做到「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大丈夫之所爲。故人們學佛亦必須度衆生出苦海,必須與佛同樣爲架海的堅固金梁。在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轉娑婆爲極樂方面,必須與佛同樣作爲撐天的有力玉柱。在萬法齊彰、萬有鹹備的一真法界中,必須與佛同樣做到昂然不動的中心主幹。有感于此,曾題詩雲:「大悲大智大英雄,博學多能才德宏,自覺覺他醒萬衆,十方諸佛願心同。」從而在無量有情之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與大宇宙之轉染成淨,轉有漏爲無漏諸方面,發憤忘食,朝夕不懈。不求一己之安樂,爭取無量衆生鹹能離苦,願與十方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團結合作,共同努力,精進精進常精進,以期成功成功大成功。

  

《唯識精要前言》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怎樣突破凡聖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