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嗔心。如果我們能夠自主,那麼,無論什麼情緒皆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常常聽人們說:我也不想發怒,就是做不到。那個讓我們不得自在的幕後主使,正是不覺。
嗔心如此,貪心同樣如此。那些貪吃的人,也知道多吃無益,仍被欲望推動著吞食美味;那些抽煙的人,也知道損害健康,仍被煙瘾折磨著繼續抽煙;那些當官的人,也知道受賄犯法,仍被貪婪左右著貪贓枉法。其實他們也很可憐,因爲把貪欲養得太大,最後只能受其驅使,有些是心甘情願,有些是茫然無知,有些是無力自拔。不僅內心無法自主,身體也不能自主。這樣的人生,何其不幸!
煩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其根源就在我們的心。心態不正的話,即使閉門不出,也會想出無量煩惱。現代流行心理治療,但這種治療只能對患者進行疏導,使問題得以緩解。若觀念未能改變,複發是遲早的事。在究竟解脫之前,我們都是不自由的。社會所能提供的外在自由非常有限。即使在最民主的社會,若不曾解脫煩惱束縛,生命根本談不上自由。
無始劫來,我們被不覺和由此造作的業力推動著,過去無力自主,現在仍無力自主,只能茫然地繼續輪回。這一生命現狀的根源,就是不覺,就是無明。所以,十二因緣的第一支就是無明,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生命不息,煩惱不止。
4、法的作用
但我們要知道,即使在如此顛倒狂亂的表相下,心仍具足明空不二的層面。只是被無明遮蔽,以我法二執的畸形方式呈現出來,形成現有的凡夫心。修行所做的,就是解除生命的扭曲現狀,恢複本然、覺悟的狀態。
佛法,正是這項生命改造工程的最佳指南。我們首先要依法樹立正知見,以此瓦解我執,破迷開悟。當然,見有深淺不同,包括聞思正見和心行正見。對于多數初學者來說,應從聞思正見入手,以佛法觀點重新審視世界,逐步扭轉原有觀念。但是,僅僅明白道理還不夠,更應將之落實于心行。否則的話,雖然懂得一切皆無自性,懂得我執爲衰損之門。一旦進入生活,仍會被習慣左右,不由自主地無明起來,覺得那個椅子實實在在,且永遠歸我所有。因爲執著有著多生累劫積聚的巨大力量,只是泛泛懂得一些道理,未有修行體證,仍會在原有慣性中迷失方向。
所以,見還要與行相結合。以見指導行,又以行鞏固見。佛陀爲我們指出的八正道中,除正見外,更輔以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以此逐步調整身心,對現有的混亂情緒進行規範、清理、控製、化解,恢複生命本具的如來德相,清淨品質。
5、教下的漸修之路
衆生宿世因緣不同,今生根基有別,故佛陀應機設教,善巧接引。其後,祖師大德又依不同側重的典籍建構修學體系,僅漢傳佛教即有八大宗派。其中,又可概括爲教下、宗下兩大支,分別代表漸進和頓悟的修行方式。
教下的修行,是從不覺的妄心入手,依戒、定、慧叁無漏學逐漸解除妄流,引發覺性,契入空性。
戒,是佛弟子的行爲標准,包括五戒、八戒、沙彌戒、具足戒等,以此防非止惡,收攝身心。如果說法律是依靠執政機關來行使職責的話,那麼,戒又是依靠什麼産生作用呢?一是靠發心持戒的意願力,一是靠由佛陀及曆代祖師代代傳承的戒體力量。
佛陀製戒,目的是幫助弟子止息不良行爲。所以,每條戒都是針對凡夫的不善行而製定。就基本的居士五戒而言,雖然只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條,卻基本涵蓋了一切犯罪行爲。從古至今,人類所有罪惡都不出殺、盜、淫、妄範疇。止息這些惡行,正是止息貪、嗔、癡叁毒的相續。溯源而上,又可歸于無明。由一念不覺,而有無量煩惱,而有種種惡行。經論中,常將生命比作相似相續的無盡瀑流。凡夫的生命,便是不良心態的相續,從而呈現出扭曲的生命狀態。
我們不僅要止息生命內在的不善相續,還要使之進入善的、健康的相續。就象久病的患者,治療同時,應輔以強身健體的調整,唯有增強自身免疫力,才能抵禦疾病的再次襲擊。在菩薩戒中,除攝律儀戒外,更包括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在止惡的前提下,進一步修習善行、利益大衆,啓動生命的正面力量,爲得定、發慧營造如法的心靈環境。
定,即止心一處,安住于善所緣。我們的心,由無數混亂情緒和錯誤想法構成,漂浮不定,隨境而轉。看到悅意的,就起貪心;看到討厭的,則起嗔心。這些貪嗔之心,就象神出鬼沒的敵人,常在尚未發覺時,就將我們捕獲。無力反擊者,只有供其驅使。
定的修行,是幫助我們將心止于善的所緣境。其中,包括有所止和無所止。有所止,是在修定過程中將心安住于某個對象。雖然任何對象都可使心安住,但在佛法修行中,修定爲發慧前導,故應選擇相應的善所緣境,既不會引發負面情緒,又有助智慧開啓。如念佛,佛號就是對象;數息觀,呼吸就是對象。當這種正面力量逐漸壯大之後,心會長時間安住在佛號或呼吸上。相應的,其它情緒所構成的幹擾將越來越小。就象同樣力量的一拳,落在嬰兒身上足以致命,落在巨人身上卻輕如鴻毛。所以說,定能使我們的內心堅如磐石,不被外境所轉。
無所止,即沒有止的對象,直接安住于心的本質。更准確地說,是心無所住。禅宗、大圓滿的修行,都采用此法。詳細內容,將在“《壇經》的頓修之路”中繼續介紹。或許有人會說,既有如此直截了當的妙法,何苦舍近求遠,曆經叁大阿僧祗劫地漸次修行?須知,對一般人而言,無所止的修行,好比蚊子叮鐵牛,了無下嘴處。若無明眼師長指點迷津,蹉跎時光還算幸運,只怕墮于狂禅乃至著魔,後果不堪設想。莫如老老實實、穩紮穩打地前進,是謂“慢慢修來快快到,低處修來高處到”。
不論有所止還是無所止,都是爲了幫助我們從生命的迷亂相續中超脫出來。通過訓練,使內心初步獲得穩定,轉變以往隨波逐流、向煩惱妥協的被動狀態。此爲開啓覺性的必要前提。
修定的意義,是引發般若智慧。那麼,定能否直接産生智慧呢?答案是否定的。修習四禅八定的外道甚多,卻鮮有成就無漏智慧者。可見,由定發慧並非自然過渡。尤其是有所止的定,若始終安住于有所緣的狀態,是無法契入空性,通達真理的。必須從能執所執中走出,待迥脫根塵,能所雙亡時,般若智慧才會朗然顯現。定的作用,是幫助我們將混亂的相續平息下來,就象波瀾不起的靜止水面,才能明晰地照見萬物。所以,定是發慧的基本條件,慧卻不是修定的必然結果。
此外,還須具備兩個前提。其一,由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佛教中,關于正見的理論極爲豐富,尤其是漢傳佛教,唯識、中觀、天臺、華嚴各宗,皆有深邃的理論體系,皓首窮經,亦難盡知。但我們無須産生畏難情緒,事實上,對修行來說,掌握一種相應的正見便足矣。或依無常見,或依無我見,或依唯識的中道見,或依中觀的空性見,都能幫助我們解除二執,契入空性。這部分內容,正是佛法不共世間外道的所在。
其二,有善知識指導,引領我們契入心的本質。心靈世界異常複雜,好比厚達千萬頁的書,而我們所尋找的只是其中一頁。學習經教,是幫助我們了解這一頁的內容、特征,了解尋找方法。若不具備相關知識,即使每天翻個不停,即使僥幸翻到所需之處,又如何辨別確認?這就需要善知識印證。最重要的是,依止善知識能幫助我們調整尋找方向,有效避免各種歧途。心靈世界非常奇妙,常常是,你想象空性是什麼,它就會變現相應的境界來誘惑你,試圖把你抓住。面對修行途中變幻莫測的風雲,善知識就如識途老馬,能將我們帶上正確路線。
6、《壇經》的頓修之路
與教下的漸次修行不同,禅宗立足于覺性建立種種法門,幫助學人直接契入空性,是謂頓修、頓悟之道。在此,依《壇經》對禅宗的用心方法作簡要介紹。
學佛首先要皈依。《壇經》的皈依,直接從自性叁寶入手,以佛爲覺義、法爲正義、僧爲淨義。關于自性叁寶的修習與成就,六祖告誡弟子:“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衆中尊。”依覺性建立自性叁寶,並安住于此,時時保持不迷、不邪、不染的禅修,則能成就自性叁寶。
關于戒定慧的修習,《壇經》亦與教下不同。在六祖開示中,定慧並無分別:“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依覺性不同功用安立定慧,定慧自然是不二的。倘能安住于覺性,則如如不動,不受外境幹擾,所謂以定爲慧體。聲聞乘所修的定,對環境要求較高;而禅宗所修的定,于行住坐臥中念念不離覺性,無論座上座下,皆能知分別而又不隨外境左右。
覺性本是不動、不亂的,卻非木石般一無所知。相反,覺性具有遍知作用。所以,諸佛菩薩不必起心動念即知法界一切,因爲他們的心與萬物同在且安住不動,故能朗照一切,更無遺余。而凡夫心處于染汙意識狀態中,有對象、有局限,執著某一特定環境時,就一葉蔽目,不知其余了。
此外,《壇經》還以無相、無念、無住爲叁大用心要領:“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爲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
無相爲體,六祖的開示是:“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即法體…
《從住持叁寶到自性叁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