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修學地圖▪P3

  ..續本文上一頁止惡行善。

   佛法非常重視正見。所謂見,就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什麼是生命延續的規律?什麼是世界形成的規律?世界和我們又是什麼關系?對于這些問題,佛法的解釋就是緣起、因果。說到因果,很多人往往關注外在因果,比如做了什麼事,感得什麼結果。事實上,因果同樣離不開我們的心。

   生命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其中的精神系統,是由觀念和心態組成。而這些觀念、心態又和自身認識有關,和日常積累有關。我們做每一件事,在客觀上雖然會過去,但由此形成的種子卻會儲藏在我們內心,繼續産生作用。當某個種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衆多種子中成爲主導,時時搶占心靈頻道。其結果,又會使這一種子繼續膨脹,繼續壯大。若是任其發展,貪婪者會越來越貪婪,暴躁者會越來越暴躁。若想改變這種發展勢頭,使生命沿著既定軌道前行,必須從觀念進行扭轉。

   從佛教來看,生命是無我的,哪種情緒或觀念都不能代表我。我們現在的很多能力、習慣,都是兒時沒有的,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但這些習慣並非固定不變,我們昨天感興趣的東西,今天未必還有興趣。今天不感興趣的,未來又可能産生興趣。爲什麼會有這些變化?也和我們的心態有關,和生命內在的需求有關。

   我們有什麼需求,就會追求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種種就是以需求爲因,由此産生的追求結果。但這些因也是自己培養起來的。我們今天的很多需求,古人並沒有,一樣可以過日子。我們今天之所以産生那麼多需求,和環境有關,更和自己有關。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就會在外界誘惑下不斷産生需求。而當這種需求被滿足之後,又會在內心産生一種依賴,形成一種力量。一旦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失落難過。事實上,當我們沒有産生相應需求前,有沒有這些都不會對我們産生影響。

   另一重因果,則是以身口意叁業爲因,由此形成善、惡、無記的不同業力。這些業力不僅會給我們自身帶來快樂或痛苦的結果,表現出來,也會使別人感到快樂或痛苦。此外,善的力量會將我們導向善道,惡的力量會將我們導向惡道。所以輪回也是內心製造出來的,是內心的延續和呈現。比如餓鬼,代表永無滿足的極度渴求,這種心態被強化後,生命就會呈現餓鬼的狀態。阿修羅是代表嗔恨和鬥爭,當這種心態走到極端,生命就進入阿修羅的狀態。畜生則代表愚癡,除飲食男女外沒有更高追求,如果人也只是爲了生存而生存,沒有任何精神追求,那和動物是沒有本質區別的。可見,每種生命狀態都是內心的顯現。

   我們有什麼心念,就會産生什麼力量,最終造就與之相關的性格乃至人格,並影響生命未來的發展。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是由過去的所作所爲決定。而現在的積累,又會形成未來的結果。所以,佛教特別重視生命的當下,也就是把握現在。唯識宗認爲,叁世中只有當下是實有的,過去和未來都是假有。因爲過去已然過去,未來尚未到來。但我們怎麼知道有過去?正是從現有經驗中認識。我們爲什麼知道有未來?也是從現有經驗去推斷。我們現在做了什麼,積累什麼生命經驗,就會導向什麼樣的未來。我們有能力把握現在,也就有能力把握未來,決定未來走向。

   《道次第》中,將業的特點歸納爲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增長廣大叁點。也就是說,不曾造作的業無法感果,已經造作的業不會失去,不僅如此,業力還會繼續發展。我們懂得業果之理後,就要積極止惡行善。因爲惡行會招感苦果,而善行會招感樂果。即使從自私的、自我保護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只有止惡行善,生命才能進入良性循環,才能有光明前景。否則,我們自己就會成爲最大的受害者,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叁、中士道

   中士道的修行目標是解脫,這就需要知道:究竟要解脫什麼?又靠什麼去解脫?因爲修行也像打仗一樣,需要知道敵人是誰,又以什麼戰略擊敗對方,才能有的放矢,有效進行對治。

  1.輪回是苦

   輪回之根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內心的惑和業。惑,是無明我執;業,是煩惱和由此造成的業力。所以,真正要解脫的不是某個環境,也不是某些外在現象,而是産生現象的根源。否則,我們會有永遠對治不完的問題。

   然後,我們還要意識到輪回的過患,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這是修習解脫的前提。如果我們覺得外邊的世界很精彩,覺得無盡的輪回很有趣,怎麼會舍得離開,又怎麼會發起出離心呢?包括很多佛弟子都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順利,再學點佛,心態也不錯,保持這種狀態就好,何必修什麼解脫?這就是因爲我們對輪回之苦缺乏認識,所以把虛假當做真實,把短暫當做永恒。當我們身處順境時,想不到這一切都是幻滅的,是不可長久的。惟有透徹輪回本質,我們才能居安思危,充分利用現有生命,爲未來做好准備。

   關于輪回之苦的思維,《道次第》主要從總苦和別苦兩方面做了介紹。

   其中,總苦又分八苦和六苦兩項。前者爲我們熟悉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八苦,不再一一展開解釋。後者爲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舍身、數數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六點。一是無有決定,我們在輪回中不斷轉換身份,和衆生的關系也不斷改變,時而結爲親朋,時而反目成仇,不可貪愛。二是不知滿足,我們對欲望的追求永遠不知滿足,並由此帶來無盡煩惱。叁和四是數數舍身、數數受身,我們不斷經曆生離死別的痛苦,看到別人死亡時固然難過,自己要離開世界時,更是萬般不舍,痛苦難當。五是數數高下,我們的世間地位時高時低,時而貴爲國王,時而淪爲乞丐,時而萬衆景仰,時而遭人唾棄,就像遊戲一般,無須留戀。六是無伴之過,當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沒有任何人可以攜手同行,即使同時遭遇死亡,也會隨業風各自飄蕩。

   別苦則對輪回中的不同處境作了剖析。六道中,不僅叁惡道充滿痛苦,即使在人、天、阿修羅這些善道中,同樣充滿種種不能自主的痛苦。因爲輪回的本質就是惑和業,就是一臺不斷製造痛苦的永動機。人類的所有努力,包括五千年文明,無非是爲了緩解由此而來的痛苦。我們不斷賺錢、不斷改善環境,歸根到底,是爲了緩解內心的某種饑渴,某種燥動。但緩解只是暫時的,痛苦卻從未停息。不吃飯就會挨餓,天冷了就會受凍,不睡覺就會疲勞,只要不去緩解,這些痛苦時刻都會發生。而所謂的快樂,只是痛苦出現時使之得到暫時緩解。我們用吃飯來緩解饑餓造成的痛苦,並由此獲得暫時的快樂,但這種快樂是有限的,如果吃飽後不及時停止,快樂立刻會轉爲痛苦。可見,這種快樂並非本質的。

   那麼,有沒有本質上的快樂?無論何時享受、無論享受多久都快樂的事?有人說:生起善念就能帶來本質的快樂。這個答案似乎有理,但我們要看到,在凡夫的境界中,即使心生善念,也可能因行善被誤解或沒有回應而痛苦失落。因爲這種善念不是純粹的,還夾雜著其他各種心理,是有限而有漏的善。惟有無限、無漏的善,超越輪回的善,才能帶來絕對的快樂。而我們現有的凡夫品質,則決定了這種長久的、無法根治的痛苦。

  2.發出離心

   當我們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認識到現有生命品質的過患,就不會對輪回中的盛事抱有任何期待,從而希求解脫,這就是出離心。出離心有程度和純度的不同,惟有透徹輪回之苦,出離心才能發得真切。否則的話,那種出離心是有水分的。就像很多鬧著離婚的夫妻,總在吵也總沒離。原因就在于,其中還有愛恨交織,或有種種責任牽挂,所以念頭始終搖擺不定,無法決斷。若無絲毫感情和責任的羁絆,就會對婚姻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分手也就勢在必行了。其實,“我要出離輪回”的願望,和“我要離婚”的用心狀態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所緣。一是要出離輪回,一是要離開家庭。雖然對象不同,但願望的性質相同。所以說,能否出離的關鍵,就在于我們對輪回還有沒有眷戀,還有沒有不舍。如果沒有這一切,當下就是解脫的。問題在于,我們雖然有了出離的願望,但這一願望並未純粹到沒有任何雜質,或是強烈到沒有任何幹擾。所以,還要配合相應的手段,使出離心得以壯大。

   中士道的修行,是通過發起出離心而達成解脫。通常,只是把出離心作爲願望來說明,但我認爲,也可把它理解爲一種出離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空性見。從這個角度來說,出離心也可以分爲兩類,一是世俗的出離心,一是勝義的出離心。當然,這部分可以歸到空性見再講。

  3.解脫的方法

   解脫的方法,就是戒、定、慧叁無漏學。

   戒,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和解脫相應的生活方式。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是和輪回相應,和煩惱相應的,這就決定我們要流轉生死。我們想要從中出離,必須從生活方式開始改變。所以,佛陀不僅爲出家行者製定了沙彌戒、比丘戒,還爲在家居士製定了五戒、八戒。不少人把戒律看做束縛,甚至看做對人性的禁锢。事實上,佛陀製戒的真正目的絕非束縛,而是幫助我們建立和解脫相應的生活規範,幫助我們究竟獲得自在。如果說是禁锢,那麼,它只是對凡夫串習的禁锢。就像爲維護社會安定需要將罪犯收監改造一樣,爲了獲得內在安甯,也需要將某些製造混亂的串習禁锢起來,有針對性地加以轉化。如果任由罪犯作惡,整個社會將一片混亂;如果任由串習活動,整個身心將躁動不安。所以,佛陀特別製定了種種戒律,通過對生活方式的規範來安頓身心,重建秩序。

   然後是定,雖然持戒可以使生活變得簡單,把內心趨于清淨。但這不等于沒有妄想,所以還要進一步修定,將心安住在正念上。否則,第六意識會不斷展開活動,不斷翻出念頭。就像一潭布滿淤泥的水,稍稍一點波瀾,就會攪起大片雜質,使心進入混沌狀態。所以需要通過修定將所有念…

《《道次第》修學地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