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次第》修学地图▪P2

  ..续本文上一页、德行圆满、精进、通达教理、通达真实、说法善巧、具足悲悯、断除疲厌。但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遇到具足所有条件的善知识,那又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永远寻找下去,等待下去呢?如果那样,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开始修学。所以宗大师接着告诉我们,若找不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识,可退而求其次,具备五个条件即可。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恐怕具备五德的师长都不易遇到,不妨再把条件放低一点。但不能无限制地放宽,有三点是必须的:一是具备正见,二是戒行过关,三是具有悲心。其中尤以第一条最为重要,否则的话,不仅没有收获,还会形成邪知邪见,断送法身慧命。

   在学修过程中,善知识的作用就像向导。如果我们前往一个从未涉足的危险区域,途中布满荆棘、虎狼出没,仅靠个人感觉判断,靠自己想当然地摸索,迷路或发生意外都是必然的。最保险的方式,是认准一个熟悉地形的向导,无条件地服从并跟随。若对向导将信将疑,就很难随其走完全程。基于此,《道次第》特别强调依止法的修习,要求学人“视师如佛”,“观德莫观失”,不断培养并守护对师长的信心,由此生起无条件的信仰。当然,依止前必须按以上所说的条件认真观察。否则就会像跟错向导那样,最终迷失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善知识远比选择职业、婚姻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生命走向的根本大事。

  4.暇满、义大、难得

   思惟暇满、义大、难得,是对我们现有的身份进行评估。

   所谓暇满,即前面所说的离八无暇、具十圆满。这一人身究竟蕴含多少价值?一般人只是以此谋生,以此享乐,甚至成为这个身心的奴隶,一辈子都在为它的衣食忙碌,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再或者,也不过是用来积聚财富,博得功名,但这些也是不长久的。一旦死亡到来,任何名利都无法带走,无法用来和死神交换条件。

   从佛法来看,这个身份却是巨大的宝藏。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和佛菩萨相同的生命层面,只是这种潜在品质尚未产生作用而已。正如《涅槃经》所说:“一切众生所有佛性,为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见。”我们怀有宝藏而不自知,反而四处乞讨,流转六道。怎样才能开发这些潜在品质并最终成佛?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备人身,而且是有暇圆满的人身。从这个角度来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人身的价值就有多大。

   这个身份不仅价值巨大,而且难得易失。或许人们对人身易失还多少有些感觉,因为现实中确有太多致命的意外,太多飞来的横祸。但对人身难得却未必认同,现在世界有这么多人口,生个孩子也很容易,这一身份似乎并不难得,不值得视同拱璧。但从宏观来看,相对于无量无边的六道众生,生而为人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我们有幸感得人身,惟有珍惜它,善用它,才不辜负此生。

  5.道前基础的作用

   学习《道次第》,不是掌握一些知识或名相就可以,还要将其中的每个认识落实于心行。论中,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来完成这种转变。比如修习暇满,需要不断思考现有身份的价值,思考它的难得易失,直到这些思维转化为自身观念,关于暇满的修行才算入门。但这种认识未必是稳定的,一段时间后又会模糊,这就需要重新修习,不断巩固。《道次第》所说的每一个观念,都要通过反复修习来落实。从而使正念逐步发展,逐步替换原有串习。因为我们内心就是一个善恶交锋的战场,如果不能使正念成为主导,那么左右局面的,自然会是贪嗔痴,是固有串习。

   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修行最终要落实到内心,这就需要营造适合善法生长的土壤。有了这个前提,才能依次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道前基础的作用,正是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那样。我们的内心,因长期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乱石嶙峋,如果不加修整就直接播种,即使日后护理得再精心,也不可能有多少收获。因为生长空间已被杂草和乱石占据,在将这些垃圾清空之前,种子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三、下士道

   在三士道修行中,宗大师将前两种命名为“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谓共,是说中士道为上士道的基础,而下士道为中士道、上士道的共同基础。就像三层楼房的第一层,既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也与其上两层所共。缺乏这个基础,“更上一层楼”就是无法实现的空话。

   从整个佛法修行来看,下士道所着重的人天善法并非终极目标,而是为解脱和成佛服务的,因为那才是佛法的不共之处。我们还要看到,即使佛教所说的人天乘,也有别于世间善法,有别于其他宗教。换言之,这是佛教特有的人天善法。现在不少人将人天乘和世间善法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甚至不少教内人士也热衷此道,这是有严重弊端的。从长远来看,可以说是对佛法建立基础的摧毁。因为佛教的人天乘是建立在缘起因果的正见之上,而这种见地为其他宗教或世间善法所无。如果混淆两者区别,就是对缘起因果的否定。此外,两者遵循的德行也不一样,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主要包含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四项内容。

  1.念死无常、念恶道苦

   念死和念恶道苦虽是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但对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也很重要。以此作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发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

   念死无常,是认识到这一身份的脆弱性。关于念死的修行,必须具备三点认识:一、死亡是必定的;二、死期是不定的;三、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念三恶道苦,则是使我们对此产生恐惧。基于这种恐惧,就不敢造作堕落之业,就会主动寻找摆脱恶道的方法。否则,必如“无知者无畏”那样,因无知而毫无顾忌地造业。其实,这种无畏并不是真的对恶道之苦无所畏惧,而是根本没想到这一点,或根本不相信这一点。那样的话,堕落也就在所难免。如果不能保有人身,未来就不能修行,解脱自然也就无望了。

   所以,念死和念轮回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醒我们减少贪著,更不要为此造业。与此同时,还要寻找人生的真正归宿,寻找究竟出离恶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也是下士道的修学重点。无论念死无常还是念恶道苦,本身都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恐惧,而是以此引导我们生起皈依之心。在无边轮回中,我们稍有不慎就会堕落。即使现在暂时保有人身,也是极其脆弱的,随时都会失去。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看清自己在轮回中的危险处境。惟有保持这种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名利所迷惑,被眼前安乐所陶醉。

  2.皈依

   谁能指引我们出离恶道?惟有佛法僧三宝,这也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皈依的重点有二,一是认识三宝功德,二是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在座的多数都已皈依,但我们有没有认识到三宝功德?进一步,三宝在我们内心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如果没有分量,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产生影响。凡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人,即使天天见面,也会视若无睹;凡是我们觉得不重要的事,即使天天在做,也不过是一种机械运动。这样的人和事,对我们不过是些虽有若无的影像而已。反之,我们觉得重要的人和事,才会牢牢占据整个身心,使我们的一切都围绕这个重点进行,就像人们对挚爱的事业,就像母亲对心爱的独子。当这种爱在内心有着压倒一切的分量时,整个人生都会投入这种爱,哪怕为此舍弃一切,哪怕为此付出全部。那么,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分量能否与之相比呢?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仪式,而是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法门。皈依的最终目的,是成就我们的自性三宝。所以,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过程都没有离开三宝,都是不断念佛、念法、念僧的过程,否则就会偏离正道。从目前现状来看,皈依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人虽然皈依了,但对三宝并没有多少认识,佛法对人生也没有多大影响,整个生命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近年来,我一直在各地提倡“皈依共修”,并撰写《皈依修学手册》,目的就是在帮助大家深化对三宝的认识,强化三宝在内心的分量。真正的皈依,是要从自我中心的惯性中走出,开始以佛法为中心的人生。只有这样,才算正式走上学佛之路。否则,不管读了多少经典,修了多少供养,仍是凡夫心的延续,仍和修行了无干系,最多不过是培了一些福报。

   我曾将佛法要领总结为五大要素,其中就以皈依为首。在皈依对象中,佛是代表学习榜样和成就目标,法是成就解脱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老师。当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能担当这一职责,还需要选择善知识。所以,皈依的本身就包含着修行,也就是明确目标、掌握方法、依止师长。在这一修行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忆念三宝功德。惟有对三宝深具信心,称念“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时才会相应,才会具有力量。如果念的时候没有投入心力,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是不可能产生多少作用的。

   就像拿着一根鸡毛往桌上扔,桌面是不会留下痕迹的。但要抡起一块巨石头往下砸,桌子就会砸出一个窟窿,甚至完全垮塌。为什么?因为石头很重,很有分量。其实心念也是一样,凡是我们关注的,投入很多心灵能量的,就会像那块沉重的石头一样,砸到哪里,哪里就发生改变。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平日很在意的人或事,不必刻意去想,也会不断在内心浮现并对我们产生影响。我们念三皈也好,念佛号也好,能否念得相应,关键在于认识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在内心引起重视,没有认识到念诵的意义,即使觉得应该去做,也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修皈依时必须用心,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不仅仅是想着今天要完成这些任务。修行是一种正确的重复,惟有质量加上数量,才能在重复中巩固正念,加强正念。

  3.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

《《道次第》修学地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