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学地图
——2007年秋讲于厦门南普陀“青年佛学进修班”
济 群
近年来,《道次第》在汉传佛教地区日渐盛行,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众在修学上的实际需要。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资讯空前发达。对学佛者来说,不必出门就可接触汉传各宗乃至三大语系的相关典籍和开示,这种便利是过去无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方面。这些资讯固然使学人眼界大开,见识增广,但同时也给修学带来新的困扰。如果没有能力对众多学说进行处理,这种便利往往会令学人莫衷一是,造成思想理路的混乱。仅汉传佛教已是博大精深,再加南传、藏传,没有超凡的学习能力,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或是茫茫然不知从何处入门,或是偏执一端,片面抓住一点而视为佛法全部。
是以,不少学佛者都希望将佛教众多经典浓缩一册,就像基督教以一部《圣经》概括全部教义那样。有鉴于此,古今大德都编写了关于佛法修学的概论。在众多概论中,《道次第》以其完整而清晰的修学套路备受瞩目。民国年间由大勇法师译出《菩提道次第略论》后,太虚大师就亲自作序推荐。其后,法尊法师又在汉藏教理院以随讲随译的方式译出《菩提道次第广论》,将本论完整介绍给汉地学人。近十多年来,汉藏两地法师纷纷讲解或注释本论,各地《道次第》学习小组也蔚然成风。对有心学修的佛子来说,本论不仅能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佛法纲要,更有详细的修学指导,尤其在基础部分,是修习任何一个法门必须具备的前行。
《道次第》的修学理路,从道前基础开始,经下士道、中士道而至上士道,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内容极其丰富。不必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仅薄薄一册《略论》,也是文约义丰,内涵深厚。若无有效的学习方法,依然会不得要领。那么,我们学习《道次第》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是抓住两点——首先是目标清晰,其次是方法正确。
一、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他们也有目标,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是来增加一些佛学知识吗?是来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吗?还是来学习改善人生的方法?如果对目标模糊不清,我们就不知会走向何方,也不知最终会收获什么。
那么,学佛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根据《道次第》的思路,可分为初、中、高三级目标。
所谓初级目标,就是继续保有人的身份,且是离八无暇(非三恶道、非盲聋喑哑、非世智邪辩、非佛前佛后、非北俱卢洲、非无想天等)、具十圆满(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正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流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粮圆满)的人身,因为这一身份才能用于修学。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人天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下士道的内容。
所谓中级目标,就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解脱轮回,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佛陀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众生提供了解脱的方法。如果不想解脱,学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说,还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关于解脱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属于声闻、缘觉二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中士道的内容。
所谓高级目标,就是令生命达到究竟的圆满,并帮助众生达成这一目标。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得到一种职称或地位,而是成就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这在五乘教法中属于菩萨乘,在《道次第》中属于上士道的内容。
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究竟想到达到什么目标?或者说,现有目标是否与此相应?如果我们学佛的目标不是以上任何一项,显然是错误的定位,需要加以调整。
2.方法
明确目标之后,还要寻找抵达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佛教中称之为“乘”。所谓乘,就是帮助我们抵达彼岸的一种途径,也是将我们从因地驶向果地的运载工具,通常有三乘、五乘之说。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五乘,则在之前增加人、天二乘。在五乘教法中,人天乘为得生人天之法,声闻、缘觉二乘为解脱之道,菩萨乘为成佛之道。
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确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所以首先需要对方法进行选择。世间很多宗教哲学同样是以解决生命问题为目标,但因方法有误,其结果或是颠倒,或是不尽圆满,终非究竟皈依。信仰是人生最为重大的选择,我们选择佛教为皈依,就必须知道佛教好在哪里。很多人声称信佛,却不知佛教特质,不知佛法殊胜所在,只是为了祈求保佑、寻找慰藉而已。这种所谓的信,是无法帮助我们真正导向真理、导向解脱的。
择定方法之后,还要对此生起信心,这样,我们才会积极运用方法来改造人生。信心有多深,对人生的改变就有多少。就像是治病,若对医生和治疗方案充满信任,自然会严格遵照医嘱,努力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疗效。反之,若对此缺乏信心,疗病时就会三心二意,或根据个人好恶选择性地接受治疗,或在治疗同时擅自增加偏方,不按疗程进行。事实上,这正是目前很多人的修学现状,试了很多方法,却不够完整;修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次第;走了很多弯路,却不曾总结原因。最后甚至对佛法产生怀疑,事实上,问题的症结正是在于自身而非其他。
3.道次第的框架
《道次第》为我们提供的,是修学的常规套路,其框架由道前基础和修学次第两部分组成。
在道前基础部分,主要讲述闻法态度、依止法、暇满、义大难得等内容。在修道次第部分,主要介绍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习内容,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初、中、高三级目标。如果把修道看做盖楼的话,道前基础就是最初的地基部分。惟有打好地基,房子才能拔地而起,层层递进。在这个次第上,是不可能取巧或省略的。不少学佛者但求速成,对基础不以为然,短时间看似乎进展较快,但发展下去,或是停步不前,或是走偏出错,或是因为某些挫折对信仰产生怀疑。就像房子,如果不打地基,即使盖起来也是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倒塌。
二、道前基础
1.正视生命缺陷
佛法的根本作用,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品质。所以,前提是认识到这一系统存在的问题,否则是不可能认真学佛的。就像一个病人,在不知病情前怎么会采取治疗措施?怎么会积极配合治疗?
生命由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组成,佛法称为五蕴。在此系统中,身体会制造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种种麻烦,内心则有情绪波动、欲望炽盛等种种不安定因素。人为什么要忙来忙去?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但更多时候,是为了满足欲望引发的恶性需求。在断除无明前,这些恶性需求会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使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而那些圣贤、禅者所以能随遇而安,处处自在,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是自足的,除基本温饱外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填补,来支撑。因为不需要,就不会觉得缺少什么,更不需要为此奔忙。当内心不再制造烦恼,制造需求,当下就是自足的,就能不断散发喜悦和安详。所以,我们需要从生命自身寻找问题,因为轮回、烦恼的根源就在内心,是来自生命内在而非环境。
2.端正闻法态度
怎样才能改善生命?必须依靠法。通过闻法和对法的实践,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
说到闻法,不是坐在讲堂或打开录音就可以,那只是听见说法的声音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闻法,是让法义完整无误地进入心田,这就必须端正闻法态度,远离各种过失。心是接受法义的器皿,这个器皿必须向上、洁净、完整,才能将所闻法义原原本本地纳入心田。如果器皿倒扣,哪怕听得再多,也是法不入心。如果内有污秽,所闻法义就会被我们的成见处理过,不再纯正。如果器身有漏,所闻法义就会很快流失,无法在内心储存生根。不仅学佛如此,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具备这三个条件。首先是用心听闻,其次是不带成见,第三是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正确接受所学内容。
此外,还要依六种想,这是帮助我们端正学法态度的六种观想。我们为什么要学佛?社会上有不少学者也在研究佛教,也看了很多经论,但他们只是把佛法当做研究课题,是为了写论文,为了得到学术成果。以这样的出发点研究佛学,和做世间任何学问并无差别。即使研究得再精微,也不会对人生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这种研究和做人是在两条不同轨道上进行,没有一个产生作用的交叉点。而我们学佛是为了安身立命,为了究竟解决人生问题,这就需要自己当做病者,把佛法当做药物,把善知识当做医生,把学修当做疗病,把如来当做正士,同时对正法生起久住想。这些观想直接关系到心对法的开放程度,关系到我们对法的接受程度。
3.依止法
《道次第》中,将依止法作为入道根本,是道前基础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依止,就是对善知识生起绝对的依赖。当然,前提是你所依止的确是善知识。若不加选择地随意依止,盲目生起信心,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所以佛陀在强调依止善知识的同时,也特别强调法的作用,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因为依止是为了更好地学法,而不是和善知识建立什么个人关系,所以法才是最终的检验标准。
现代教育强调独立思考,很多人会把这一习惯带入学修中,根据个人好恶对法进行选择,进行取舍。但我们要看到,这些选择和取舍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认识经验上,其基础就是无明,是不可靠的。若不放下成见,就会不断在现有思维误区中徘徊,不断地走弯路。
真正的善知识应该是和法统一的,或者说,就是法的化身。那么,怎样才是具格善知识呢?《道次第》中,宗大师提出了十个标准,分别是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
《《道次第》修学地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