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修學地圖
——2007年秋講于廈門南普陀“青年佛學進修班”
濟 群
近年來,《道次第》在漢傳佛教地區日漸盛行,這一現象絕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大衆在修學上的實際需要。今天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資訊空前發達。對學佛者來說,不必出門就可接觸漢傳各宗乃至叁大語系的相關典籍和開示,這種便利是過去無法想象的。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兩方面。這些資訊固然使學人眼界大開,見識增廣,但同時也給修學帶來新的困擾。如果沒有能力對衆多學說進行處理,這種便利往往會令學人莫衷一是,造成思想理路的混亂。僅漢傳佛教已是博大精深,再加南傳、藏傳,沒有超凡的學習能力,結果必然是不得要領。或是茫茫然不知從何處入門,或是偏執一端,片面抓住一點而視爲佛法全部。
是以,不少學佛者都希望將佛教衆多經典濃縮一冊,就像基督教以一部《聖經》概括全部教義那樣。有鑒于此,古今大德都編寫了關于佛法修學的概論。在衆多概論中,《道次第》以其完整而清晰的修學套路備受矚目。民國年間由大勇法師譯出《菩提道次第略論》後,太虛大師就親自作序推薦。其後,法尊法師又在漢藏教理院以隨講隨譯的方式譯出《菩提道次第廣論》,將本論完整介紹給漢地學人。近十多年來,漢藏兩地法師紛紛講解或注釋本論,各地《道次第》學習小組也蔚然成風。對有心學修的佛子來說,本論不僅能使我們在短時間內把握佛法綱要,更有詳細的修學指導,尤其在基礎部分,是修習任何一個法門必須具備的前行。
《道次第》的修學理路,從道前基礎開始,經下士道、中士道而至上士道,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個過程,內容極其豐富。不必說《菩提道次第廣論》,僅薄薄一冊《略論》,也是文約義豐,內涵深厚。若無有效的學習方法,依然會不得要領。那麼,我們學習《道次第》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我覺得,主要是抓住兩點——首先是目標清晰,其次是方法正確。
一、從目標與方法說起
1.目標
對學佛者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目標?現在到寺院燒香禮佛的人很多,他們也有目標,但這些目標和佛法指引的目標是否一致?同學們通過一年的學習,是否明確自己究竟爲什麼要學佛?是來增加一些佛學知識嗎?是來豐富一下業余生活嗎?還是來學習改善人生的方法?如果對目標模糊不清,我們就不知會走向何方,也不知最終會收獲什麼。
那麼,學佛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根據《道次第》的思路,可分爲初、中、高叁級目標。
所謂初級目標,就是繼續保有人的身份,且是離八無暇(非叁惡道、非盲聾喑啞、非世智邪辯、非佛前佛後、非北俱盧洲、非無想天等)、具十圓滿(衆同分圓滿、處所圓滿、依正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大師圓滿、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勝義正法流轉圓滿、正行不滅圓滿、隨順資糧圓滿)的人身,因爲這一身份才能用于修學。這在五乘教法中屬于人天乘,在《道次第》中屬于下士道的內容。
所謂中級目標,就是解脫煩惱、解脫生死、解脫輪回,這是佛法的核心所在。佛陀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爲衆生提供了解脫的方法。如果不想解脫,學佛是不可能有深度的,甚至可以說,還算不上合格的佛弟子。關于解脫的修行,在五乘教法中屬于聲聞、緣覺二乘,在《道次第》中屬于中士道的內容。
所謂高級目標,就是令生命達到究竟的圓滿,並幫助衆生達成這一目標。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麼,不是得到一種職稱或地位,而是成就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成就佛菩薩那樣的生命品質。這在五乘教法中屬于菩薩乘,在《道次第》中屬于上士道的內容。
我們對照一下,自己究竟想到達到什麼目標?或者說,現有目標是否與此相應?如果我們學佛的目標不是以上任何一項,顯然是錯誤的定位,需要加以調整。
2.方法
明確目標之後,還要尋找抵達目標的方法。這種方法,佛教中稱之爲“乘”。所謂乘,就是幫助我們抵達彼岸的一種途徑,也是將我們從因地駛向果地的運載工具,通常有叁乘、五乘之說。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五乘,則在之前增加人、天二乘。在五乘教法中,人天乘爲得生人天之法,聲聞、緣覺二乘爲解脫之道,菩薩乘爲成佛之道。
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確方法,否則就會南轅北轍,事與願違,所以首先需要對方法進行選擇。世間很多宗教哲學同樣是以解決生命問題爲目標,但因方法有誤,其結果或是顛倒,或是不盡圓滿,終非究竟皈依。信仰是人生最爲重大的選擇,我們選擇佛教爲皈依,就必須知道佛教好在哪裏。很多人聲稱信佛,卻不知佛教特質,不知佛法殊勝所在,只是爲了祈求保佑、尋找慰藉而已。這種所謂的信,是無法幫助我們真正導向真理、導向解脫的。
擇定方法之後,還要對此生起信心,這樣,我們才會積極運用方法來改造人生。信心有多深,對人生的改變就有多少。就像是治病,若對醫生和治療方案充滿信任,自然會嚴格遵照醫囑,努力配合治療,從而達到最佳療效。反之,若對此缺乏信心,療病時就會叁心二意,或根據個人好惡選擇性地接受治療,或在治療同時擅自增加偏方,不按療程進行。事實上,這正是目前很多人的修學現狀,試了很多方法,卻不夠完整;修了很長時間,卻沒有次第;走了很多彎路,卻不曾總結原因。最後甚至對佛法産生懷疑,事實上,問題的症結正是在于自身而非其他。
3.道次第的框架
《道次第》爲我們提供的,是修學的常規套路,其框架由道前基礎和修學次第兩部分組成。
在道前基礎部分,主要講述聞法態度、依止法、暇滿、義大難得等內容。在修道次第部分,主要介紹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習內容,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初、中、高叁級目標。如果把修道看做蓋樓的話,道前基礎就是最初的地基部分。惟有打好地基,房子才能拔地而起,層層遞進。在這個次第上,是不可能取巧或省略的。不少學佛者但求速成,對基礎不以爲然,短時間看似乎進展較快,但發展下去,或是停步不前,或是走偏出錯,或是因爲某些挫折對信仰産生懷疑。就像房子,如果不打地基,即使蓋起來也是岌岌可危,隨時可能倒塌。
二、道前基礎
1.正視生命缺陷
佛法的根本作用,是幫助我們改善生命品質。所以,前提是認識到這一系統存在的問題,否則是不可能認真學佛的。就像一個病人,在不知病情前怎麼會采取治療措施?怎麼會積極配合治療?
生命由物質的和精神兩部分組成,佛法稱爲五蘊。在此系統中,身體會製造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等種種麻煩,內心則有情緒波動、欲望熾盛等種種不安定因素。人爲什麼要忙來忙去?一方面是爲了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但更多時候,是爲了滿足欲望引發的惡性需求。在斷除無明前,這些惡性需求會源源不斷地被製造出來,使我們應接不暇,疲于奔命。
而那些聖賢、禅者所以能隨遇而安,處處自在,就是因爲他們內心是自足的,除基本溫飽外不需要任何東西來填補,來支撐。因爲不需要,就不會覺得缺少什麼,更不需要爲此奔忙。當內心不再製造煩惱,製造需求,當下就是自足的,就能不斷散發喜悅和安詳。所以,我們需要從生命自身尋找問題,因爲輪回、煩惱的根源就在內心,是來自生命內在而非環境。
2.端正聞法態度
怎樣才能改善生命?必須依靠法。通過聞法和對法的實踐,使法在生命中産生作用。
說到聞法,不是坐在講堂或打開錄音就可以,那只是聽見說法的聲音而已。真正意義上的聞法,是讓法義完整無誤地進入心田,這就必須端正聞法態度,遠離各種過失。心是接受法義的器皿,這個器皿必須向上、潔淨、完整,才能將所聞法義原原本本地納入心田。如果器皿倒扣,哪怕聽得再多,也是法不入心。如果內有汙穢,所聞法義就會被我們的成見處理過,不再純正。如果器身有漏,所聞法義就會很快流失,無法在內心儲存生根。不僅學佛如此,學習任何知識都要具備這叁個條件。首先是用心聽聞,其次是不帶成見,第叁是深入思考,這樣才能正確接受所學內容。
此外,還要依六種想,這是幫助我們端正學法態度的六種觀想。我們爲什麼要學佛?社會上有不少學者也在研究佛教,也看了很多經論,但他們只是把佛法當做研究課題,是爲了寫論文,爲了得到學術成果。以這樣的出發點研究佛學,和做世間任何學問並無差別。即使研究得再精微,也不會對人生産生什麼影響,因爲這種研究和做人是在兩條不同軌道上進行,沒有一個産生作用的交叉點。而我們學佛是爲了安身立命,爲了究竟解決人生問題,這就需要自己當做病者,把佛法當做藥物,把善知識當做醫生,把學修當做療病,把如來當做正士,同時對正法生起久住想。這些觀想直接關系到心對法的開放程度,關系到我們對法的接受程度。
3.依止法
《道次第》中,將依止法作爲入道根本,是道前基礎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依止,就是對善知識生起絕對的依賴。當然,前提是你所依止的確是善知識。若不加選擇地隨意依止,盲目生起信心,是很容易出現問題的。所以佛陀在強調依止善知識的同時,也特別強調法的作用,告訴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因爲依止是爲了更好地學法,而不是和善知識建立什麼個人關系,所以法才是最終的檢驗標准。
現代教育強調獨立思考,很多人會把這一習慣帶入學修中,根據個人好惡對法進行選擇,進行取舍。但我們要看到,這些選擇和取舍是建立在我們現有的認識經驗上,其基礎就是無明,是不可靠的。若不放下成見,就會不斷在現有思維誤區中徘徊,不斷地走彎路。
真正的善知識應該是和法統一的,或者說,就是法的化身。那麼,怎樣才是具格善知識呢?《道次第》中,宗大師提出了十個標准,分別是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
《《道次第》修學地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