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行圓滿、精進、通達教理、通達真實、說法善巧、具足悲憫、斷除疲厭。但很多時候,我們未必能遇到具足所有條件的善知識,那又該怎麼辦呢?是不是永遠尋找下去,等待下去呢?如果那樣,可能一生都沒機會開始修學。所以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若找不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識,可退而求其次,具備五個條件即可。但從目前現狀來看,恐怕具備五德的師長都不易遇到,不妨再把條件放低一點。但不能無限製地放寬,有叁點是必須的:一是具備正見,二是戒行過關,叁是具有悲心。其中尤以第一條最爲重要,否則的話,不僅沒有收獲,還會形成邪知邪見,斷送法身慧命。
在學修過程中,善知識的作用就像向導。如果我們前往一個從未涉足的危險區域,途中布滿荊棘、虎狼出沒,僅靠個人感覺判斷,靠自己想當然地摸索,迷路或發生意外都是必然的。最保險的方式,是認准一個熟悉地形的向導,無條件地服從並跟隨。若對向導將信將疑,就很難隨其走完全程。基于此,《道次第》特別強調依止法的修習,要求學人“視師如佛”,“觀德莫觀失”,不斷培養並守護對師長的信心,由此生起無條件的信仰。當然,依止前必須按以上所說的條件認真觀察。否則就會像跟錯向導那樣,最終迷失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善知識遠比選擇職業、婚姻更爲重要,因爲這是關系到生命走向的根本大事。
4.暇滿、義大、難得
思惟暇滿、義大、難得,是對我們現有的身份進行評估。
所謂暇滿,即前面所說的離八無暇、具十圓滿。這一人身究竟蘊含多少價值?一般人只是以此謀生,以此享樂,甚至成爲這個身心的奴隸,一輩子都在爲它的衣食忙碌,活著是爲了生存,生存是爲了活著。再或者,也不過是用來積聚財富,博得功名,但這些也是不長久的。一旦死亡到來,任何名利都無法帶走,無法用來和死神交換條件。
從佛法來看,這個身份卻是巨大的寶藏。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和佛菩薩相同的生命層面,只是這種潛在品質尚未産生作用而已。正如《涅槃經》所說:“一切衆生所有佛性,爲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我們懷有寶藏而不自知,反而四處乞討,流轉六道。怎樣才能開發這些潛在品質並最終成佛?基本的前提,就是具備人身,而且是有暇圓滿的人身。從這個角度來說,成佛的價值有多大,人身的價值就有多大。
這個身份不僅價值巨大,而且難得易失。或許人們對人身易失還多少有些感覺,因爲現實中確有太多致命的意外,太多飛來的橫禍。但對人身難得卻未必認同,現在世界有這麼多人口,生個孩子也很容易,這一身份似乎並不難得,不值得視同拱璧。但從宏觀來看,相對于無量無邊的六道衆生,生而爲人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的。我們有幸感得人身,惟有珍惜它,善用它,才不辜負此生。
5.道前基礎的作用
學習《道次第》,不是掌握一些知識或名相就可以,還要將其中的每個認識落實于心行。論中,是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來完成這種轉變。比如修習暇滿,需要不斷思考現有身份的價值,思考它的難得易失,直到這些思維轉化爲自身觀念,關于暇滿的修行才算入門。但這種認識未必是穩定的,一段時間後又會模糊,這就需要重新修習,不斷鞏固。《道次第》所說的每一個觀念,都要通過反複修習來落實。從而使正念逐步發展,逐步替換原有串習。因爲我們內心就是一個善惡交鋒的戰場,如果不能使正念成爲主導,那麼左右局面的,自然會是貪嗔癡,是固有串習。
佛法是心地法門,一切修行最終要落實到內心,這就需要營造適合善法生長的土壤。有了這個前提,才能依次進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道前基礎的作用,正是爲修行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就像播種前必須清理田地那樣。我們的內心,因長期疏于管理而雜草叢生,亂石嶙峋,如果不加修整就直接播種,即使日後護理得再精心,也不可能有多少收獲。因爲生長空間已被雜草和亂石占據,在將這些垃圾清空之前,種子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叁、下士道
在叁士道修行中,宗大師將前兩種命名爲“共下士道”、“共中士道”。所謂共,是說中士道爲上士道的基礎,而下士道爲中士道、上士道的共同基礎。就像叁層樓房的第一層,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也與其上兩層所共。缺乏這個基礎,“更上一層樓”就是無法實現的空話。
從整個佛法修行來看,下士道所著重的人天善法並非終極目標,而是爲解脫和成佛服務的,因爲那才是佛法的不共之處。我們還要看到,即使佛教所說的人天乘,也有別于世間善法,有別于其他宗教。換言之,這是佛教特有的人天善法。現在不少人將人天乘和世間善法混爲一談,不分彼此。甚至不少教內人士也熱衷此道,這是有嚴重弊端的。從長遠來看,可以說是對佛法建立基礎的摧毀。因爲佛教的人天乘是建立在緣起因果的正見之上,而這種見地爲其他宗教或世間善法所無。如果混淆兩者區別,就是對緣起因果的否定。此外,兩者遵循的德行也不一樣,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在下士道的修行中,主要包含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四項內容。
1.念死無常、念惡道苦
念死和念惡道苦雖是下士道的修行內容,但對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也很重要。以此作爲基礎,才能進一步發起出離心,發起菩提心。
念死無常,是認識到這一身份的脆弱性。關于念死的修行,必須具備叁點認識:一、死亡是必定的;二、死期是不定的;叁、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念叁惡道苦,則是使我們對此産生恐懼。基于這種恐懼,就不敢造作墮落之業,就會主動尋找擺脫惡道的方法。否則,必如“無知者無畏”那樣,因無知而毫無顧忌地造業。其實,這種無畏並不是真的對惡道之苦無所畏懼,而是根本沒想到這一點,或根本不相信這一點。那樣的話,墮落也就在所難免。如果不能保有人身,未來就不能修行,解脫自然也就無望了。
所以,念死和念輪回苦的真正目的,是爲了提醒我們減少貪著,更不要爲此造業。與此同時,還要尋找人生的真正歸宿,尋找究竟出離惡道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皈依,也是下士道的修學重點。無論念死無常還是念惡道苦,本身都不是爲了增加我們的恐懼,而是以此引導我們生起皈依之心。在無邊輪回中,我們稍有不慎就會墮落。即使現在暫時保有人身,也是極其脆弱的,隨時都會失去。所以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看清自己在輪回中的危險處境。惟有保持這種清醒,才不至被眼前名利所迷惑,被眼前安樂所陶醉。
2.皈依
誰能指引我們出離惡道?惟有佛法僧叁寶,這也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
皈依的重點有二,一是認識叁寶功德,二是強化叁寶在內心的分量。在座的多數都已皈依,但我們有沒有認識到叁寶功德?進一步,叁寶在我們內心究竟占有多大分量?如果沒有分量,佛法就不可能對人生産生影響。凡是我們覺得不重要的人,即使天天見面,也會視若無睹;凡是我們覺得不重要的事,即使天天在做,也不過是一種機械運動。這樣的人和事,對我們不過是些雖有若無的影像而已。反之,我們覺得重要的人和事,才會牢牢占據整個身心,使我們的一切都圍繞這個重點進行,就像人們對摯愛的事業,就像母親對心愛的獨子。當這種愛在內心有著壓倒一切的分量時,整個人生都會投入這種愛,哪怕爲此舍棄一切,哪怕爲此付出全部。那麼,叁寶在我們心中的分量能否與之相比呢?
皈依,不僅是走入佛門的儀式,而是一直可以修到成佛的法門。皈依的最終目的,是成就我們的自性叁寶。所以,從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都沒有離開叁寶,都是不斷念佛、念法、念僧的過程,否則就會偏離正道。從目前現狀來看,皈依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人雖然皈依了,但對叁寶並沒有多少認識,佛法對人生也沒有多大影響,整個生命還是以自我爲中心。近年來,我一直在各地提倡“皈依共修”,並撰寫《皈依修學手冊》,目的就是在幫助大家深化對叁寶的認識,強化叁寶在內心的分量。真正的皈依,是要從自我中心的慣性中走出,開始以佛法爲中心的人生。只有這樣,才算正式走上學佛之路。否則,不管讀了多少經典,修了多少供養,仍是凡夫心的延續,仍和修行了無幹系,最多不過是培了一些福報。
我曾將佛法要領總結爲五大要素,其中就以皈依爲首。在皈依對象中,佛是代表學習榜樣和成就目標,法是成就解脫的方法,僧是指導我們使用方法的老師。當然,不是所有出家人都能擔當這一職責,還需要選擇善知識。所以,皈依的本身就包含著修行,也就是明確目標、掌握方法、依止師長。在這一修行過程中,我們還要時時憶念叁寶功德。惟有對叁寶深具信心,稱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時才會相應,才會具有力量。如果念的時候沒有投入心力,只是有口無心地念一念,是不可能産生多少作用的。
就像拿著一根雞毛往桌上扔,桌面是不會留下痕迹的。但要掄起一塊巨石頭往下砸,桌子就會砸出一個窟窿,甚至完全垮塌。爲什麼?因爲石頭很重,很有分量。其實心念也是一樣,凡是我們關注的,投入很多心靈能量的,就會像那塊沈重的石頭一樣,砸到哪裏,哪裏就發生改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平日很在意的人或事,不必刻意去想,也會不斷在內心浮現並對我們産生影響。我們念叁皈也好,念佛號也好,能否念得相應,關鍵在于認識它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在內心引起重視,沒有認識到念誦的意義,即使覺得應該去做,也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修皈依時必須用心,而不僅僅是追求數量,不僅僅是想著今天要完成這些任務。修行是一種正確的重複,惟有質量加上數量,才能在重複中鞏固正念,加強正念。
3.深信業果
深信業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內容,其中包括見和行兩方面。見就是緣起因果,行就是…
《《道次第》修學地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