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P6

  ..續本文上一頁諸支節斷截、身體破裂及殺害之苦。若斷頭者,則便殒沒。若傷身節余處,續還如故。

   擯逐苦者,強力天子才一發忿,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在中士道的觀苦部分,是以觀天道苦爲重點。因爲世人或其他宗教往往以上生天道爲究竟歸宿,但佛法告訴我們,天堂並非我們所以爲的那麼圓滿,一旦天福享盡,也是會墮落受難的。關于天道苦,本論主要從欲天之苦和上二界天兩部分進行說明。首先,是從死墮苦、淩蔑苦、割截苦叁方面來說明欲天之苦。

   “諸天若于死時,見五死相,從彼所生之苦,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樂尤爲重大。”天人將要臨命終時,有五衰相出現。從這種五衰相所生起的痛苦,比起他們原來所享受的欲樂更爲強烈。因爲這種苦樂産生了強烈反差,正是這種巨大的落差,使痛苦顯得尤爲劇烈。

   “五死相者。”那麼,五衰相是什麼呢?

   1.“身色不可愛樂。”身體産生變化,不再莊嚴美妙,令人愛慕。比如天人的身體本來有光,臨終之前,這種光芒就黯淡下來;天人洗澡時水不會沾到身上,臨終之前,水就會沾到身上;天人的身體本會散發微妙香氣,臨終之前,則會散發臭味。

   2.“不樂本座。”天人都有高大莊嚴的寶座,坐在上面威風凜凜,非常舒服。但在將臨終時,再上座時就會如坐針氈,惶恐不安。

   3.“花鬘萎悴。”天人所戴天冠上的鮮花,平時始終嬌豔欲滴,但在將臨終時,這些花朵就會枯萎憔悴,日漸凋零。

   4.“衣著垢染。”天人所穿的衣服是由如意寶樹的樹葉綴成,不時有微風吹過,可使天衣保持光鮮。但在將臨終時,天衣就會出現汙垢,即使有風吹過無法使其潔淨如初。

   5.“身出昔時所無之汗也。”天人的每個毛孔都會散發香氣,所以,即使出汗也是馥郁芬芳的。但將臨終時,身上就會散發汗臭。

   “《親友書》雲:若從天處墮,衆善盡無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隨一居。”泥犁,即地獄。《親友書》說:天人將要墮落時,如果他往昔的善緣已經享盡,就很可能墮落于畜生、餓鬼或是地獄中的任何一道。

   天人出現五衰相後,並非立即壽終,到真正投胎還要經過七個晝夜。雖然只是七晝夜,但四天王天的一天就等于人間五百年,在以上的天界,時間就更是漫長了。更何況,處于痛苦中的時候,時間顯得格外難捱。所以,天人出現五衰相後的七天是極其痛苦的。此時,他的神通尚未失去,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的去處,乃至到某地當豬做狗,那種反差帶來的痛苦尤爲劇烈。因爲有情對痛苦的承受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反差太大,承受系統就會崩潰。

   “悚懼苦者,于具有廣大福聚諸天,及有最極勝妙欲樂生時,諸薄福天子見之便生惶怖,由是而受廣大憂苦。”其次,天人也會遭受驚恐的痛苦。因爲天道也有勢力大小的不同,面對那些有著廣大福德的諸天及最爲殊勝美妙的欲樂時,那些福德不夠的天子見了,會情不自禁地緊張惶恐,並因爲這種對比使內心感到壓抑,從而導致憂愁和痛苦。就像來自窮鄉僻壤、從未見過世面的人,見到地位顯貴的高官或進入富麗堂皇的場所,總覺得十分拘謹,惟恐自己應對不得體或出了什麼差錯,天人也同樣會有這種心理反應。

   “砍截等苦者,諸天與修羅戰時,受諸支節斷截、身體破裂及殺害之苦。若斷頭者,則便殒沒。若傷身節余處,續還如故。擯逐苦者,強力天子才一發忿,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天人還要遭受被割截的痛苦。天人經常和阿修羅發生沖突乃至戰鬥,在相互爭鬥中,天人的肢體會被打殘乃至割截,身體也會出現傷口,甚至會面臨被殺害的痛苦。如果頭被砍斷,天人立刻就會死去。如果僅僅肢體受傷,到天池中洗一下,還會複原如初。此外,天人還有被驅逐的痛苦。只要那些勢力強大的天子發怒,福薄力小的天子就會被驅逐出宮。

   以上,是欲界天人所要遭受的痛苦,主要有臨終五衰相現所帶來的痛苦,及身份低賤所遭受的淩蔑苦,與修羅爭鬥所産生的割截苦。

  ② 上界天之苦

   上界天之苦者。上界二天雖無苦苦,然具惑與障,于死及住不得自在,以其粗重即彼苦也。

   複次,《集法句》雲:“有色無色界,超越于苦苦,具有定樂性,經劫住不動。然彼非解脫,爾後仍複墮。從惡趣苦灘,暫似爲出越。雖勤無久居,猶如鳥飛空。如童力射箭,終有下墜時。似燈久燃燒,刹那刹那壞,爲行及變壞,諸苦所損害。”

  上界天,指欲界之上的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上界天之苦者。上界二天雖無苦苦,然具惑與障,于死及住不得自在,以其粗重即彼苦也。”苦苦,從饑餓、疾病、風雨、寒熱、鞭打、勞役等苦緣而産生的痛苦。粗重,即煩惱種子。在色界、無色界二天,雖然沒有欲界天那樣的苦苦,但還有惑業和行苦,而且對生死無法自主。另外,他們的定力雖能使煩惱不起現行,但煩惱種子仍在。也就是說,生命中製造痛苦的力量仍然潛伏著,不能真正自在。

   “複次,《集法句》雲:有色無色界,超越于苦苦,具有定樂性,經劫住不動。然彼非解脫,爾後仍複墮。”定樂,即禅定的快樂。《集法句》說:色界和無色界雖然沒有苦苦,而且能長時間安住于定樂中,使粗重的煩惱種子長期不起現行。但得定只是代表生命的某種狀態,並不意味著解脫。一旦天福享盡,仍是會墮落的。

   “從惡趣苦灘,暫似爲出越。雖勤無久居,猶如鳥飛空。如童力射箭,終有下墜時。似燈久燃燒,刹那刹那壞。爲行及變壞,諸苦所損害。”這一段仍是《集法句》的偈頌。投生于上界天,無非是從惡趣的苦海中暫時解脫出來,暫時休息一下。但我們要知道,上界天也非久居之地。就像鳥兒飛翔在天空,終歸是要停下的,不可能永遠留在空中。也像孩子向天上射箭,雖然射出去了,終歸也是要落下來的,不可能一直向前射去。又像油燈在那裏燃燒,雖然眼下還在亮著,其實燈油正在逐漸枯竭,終歸是會油枯燈盡的。即使貴爲諸天,也要面對無常的損耗和痛苦。因爲他們的快樂仍是建立于有漏五蘊之上,仍是有行苦的。

   可見,天道也不是究竟的安身立命之處,因爲他們仍未解決惑業。建立在惑業基礎上的生命體,不論以什麼形態出現,其本質都是痛苦的,都無法獲得永久的安樂。唯有生起出離心,才是解決生命問題的唯一出路。否則,所有努力都會成爲凡夫心的增上緣。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