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P5

  ..续本文上一页伴永远。

   “复摄为三,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这六种苦又可分为三类,第一,有情在流转轮回中的身份和境遇都充满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于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第二,有情由欲望而产生的追求是没有边际的,不是说享受一下就能满足。事实上,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新的欲望很快会接踵而来,永无止境。

   “从无始而住也。”第三,欲望是没有边际的,同样,生死也没有边际。

   “初中有四。”其中第一类“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又分四种:

   1.身份不定:“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舍身也。”我们得到的色身是没有保障的,无法永远拥有。它就像我们暂时居住的房屋一样,使用期一到就必须舍弃。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流过的鲜血比四大海水更多,留下的骨头比须弥山更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谁也无法算清自己曾经舍身的次数。

   2.关系不定:“于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轮回中的众生,彼此关系变化不定。在一次次舍身、受生中,父亲可能会转为儿子,母亲可能会转为妻子,亲人可能会转为怨家,人身可能会转为动物。若能看清轮回真相,再反观这个世间,实在是太可怜了。

   3.所得不定:“于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我们在世间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今天儿孙满堂、富甲天下,又有哪一样可以永远保有?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一切变故都可能发生。如果我们能透视这一切,即使发生再大的变故,也能从容应对。

   4、轮回伙伴不定:“于共处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暂时的轮回小团体。但亲人们并不能永远在一起,即使没有任何意外的家庭变故,死亡也会使现有家庭成员发生变化。而在死亡路上,谁也不能替代,不能相伴。来生再见,已成陌路。人其实都有致命的孤独感,因为我们注定要独自往来于生死路上。

   “从无始而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所谓无始而住,是说轮回没有开始,如果不修行的话,也不会终结。因为惑业会不断制造轮回,所谓“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旧的业力刚刚结束,新的业力已然成熟,如此周而复始——业力无尽,生死无穷。所以,对于轮回的六种总苦,要反复思惟,认识其痛苦本质。

   “复次,于贪增长,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快乐,就是欲望暂时得到满足而带来的乐受。确切地说,是因为对痛苦的抑制和缓解而带来的乐受。贪著某个境界,想要得到它,并因得到而产生快乐。比如很想吃饭时吃到一顿美餐,很想洗澡时来到一个温泉,这些都是快乐的享受,因为想吃饭和想洗澡的痛苦得到了缓解。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在不想吃饭时还要不停地吃,不想洗澡时还要不断地洗,不但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变成痛苦。可见,所有快乐都是由贪欲所引发,而贪欲又属于有漏的烦恼,其本质是痛苦的。

   “盖于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所以,除了缓解痛苦之外,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快乐。就像我们走得非常累了,坐下休息会觉得快乐。这种快乐是因为之前因行走产生的疲劳得到缓解才逐渐生起,但这种快乐并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快乐。如果坐得时间太长,也会像走累了一样感到痛苦。

   “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于行住卧及饮食、日阴等所生之乐,亦须在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如果觉得有什么是自性的快乐,那它是否会像痛苦那样,只要不加缓解就不断增长?事实上,因为行住坐卧及饮食、阴晴等产生的快乐,只能在一定时期才能产生一定的快乐,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导致痛苦。这是《入胎经》和《四百论本释》所说的。比如因为走累了感到痛苦,继续走下去,将越来越痛苦,决不会转变为快乐。而快乐却不是这样,当我们走累了,坐下来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如果坐久了,快乐很快会转变成为痛苦。可见,快乐不是本质的,只是相对的假象。

  三、思惟轮回别苦

   别苦,是相对于总苦而言,指六道各自不同的痛苦。

  1.三恶趣之苦

   思三恶趣苦,已如前说。

  首先是三恶道的痛苦,这部分内容在本论下士道部分已经讲过,此处不再重复。下士道所说的苦,是侧重从恶道苦的角度来谈,让我们对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生起恐惧之心,从而精进修行,得生人天善趣。但中士道的修行目的是出离轮回,不仅要看到恶道之苦,更要看到人天之乐也是假象,是不究竟的。所以,还要进一步思惟善道所隐藏的痛苦本质,从而对轮回生起厌离之心。这也是中士道修行的重点所在。

   如果认识不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就无法生起真切的出离心,而这种心行正是中士道和上士道修行的根本。中士道固然是依出离心而建立,上士道同样离不开出离心的基础。事实上,菩提心正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是将自己所成就的解脱经验延伸到一切众生身上。

  2.人道之苦

   思惟人之苦者,谓饥渴、寒热、不悦意之触,追求与疲劳之苦。复有如前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

   又《集法句》(即《资粮论》)云:“无余恶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狱,穷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强凌弱,压迫而损害,是如水瀑流。”

   《四百颂》亦云:“优秀劳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坏。”

  这一段,是思惟生而为人的痛苦。

   “思惟人之苦者,谓饥渴、寒热、不悦意之触,追求与疲劳之苦。”人道的痛苦有哪些呢?有饥渴的痛苦,有炎热或寒冷的痛苦,有不喜欢接触六尘境界带来的痛苦,还有因为不断追求而带来的身心疲劳。尤其是今天的人,对物欲的追求根本不知节制,甚至在条件尚未具足前就提前消费,搞什么按揭买房,然后再以数十年时间还债,把暇满人身用来换取这么一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水泥空间,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复有如前所说之生老病死等七者应知。”对于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等七种痛苦,也应该有充分认识,因为这些都是人生常规的痛苦。

   “又《集法句》云:无余恶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狱,穷似鬼王界。”无余恶趣苦,在邢肃芝的译本中翻为“所有恶趣苦”。《集法句》说:恶趣的所有痛苦,在人道中也是存在的。有些人的身心被痛苦逼迫,如身处地狱,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还有一些人极为贫穷,如同饿鬼一般,这不仅指物质穷困,也包括心灵贫乏。世间很多人对物质的贪求永无满足之时,不论拥有多少,永远处于饥渴状态,这就是典型的饿鬼心态。我觉得,贫穷和富有是不能以物质衡量的,关键是看你的需求。一个人即使一无所有,只要自己不觉得缺少什么,当下就是富有的。反之,即使拥有再多,只要自己还不满足,还觉得缺少很多,其实还是贫穷的。以这个标准衡量,具有饿鬼心态者可谓比比皆是。

   “此中畜生苦,以力强凌弱,压迫而损害,是如水瀑流。”这还是《集法句》的偈颂。也有很多人过得像畜生一般痛苦,就像牛羊那样被其他有大势力者欺凌奴役。他们所遭受的压迫和损害,就像流水般绵延不尽,时刻不曾停息,真是苦不堪言。

   “《四百颂》亦云:优秀劳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坏。”《四百颂》总结说:世间那些所谓的优秀者依靠脑力劳动生存,容易产生心灵的痛苦;而那些平庸者则依靠体力劳动生存,容易造成身体的痛苦。这两种痛苦,令我们的身心日复一日地受到损害。因为身和心是相互的,色身之苦会影响心灵安宁,内心痛苦也会引发身体疾病。

   可见,人道也有种种痛苦。虽然佛陀时时赞叹暇满人身的义大、难得,但只是说明这个身份所能带来的修行机会,并不是说生而为人就是一切圆满了。

  3.阿修罗之苦

   思阿修罗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饶之嫉妒,热恼其心。依此为缘,与天战斗,领受多种截身、破裂等苦,彼等虽具智慧,以异熟障故,说彼身不能见谛也。

  阿修罗,即非天,有天人的福报而无天人的德行。

   “思阿修罗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饶之嫉妒,热恼其心。依此为缘,与天战斗,领受多种截身、破裂等苦。”阿修罗的痛苦,主要在于嗔心较强。他们非常嫉妒天人的富贵和享乐,内心被烦恼所控制,常因妒火攻心而与天人战斗,却实力不够,经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乃至四肢断裂,身体破损。

   “彼等虽具智慧,以异熟障故,说彼身不能见谛也。”阿修罗本来也是具有智慧的,能够进行理性思惟,却因为果报身障碍修行。所以,佛陀说此道众生不能见到空性。

   《法苑珠林》讲到,阿修罗是因为嗔心、我慢和怀疑,才影响对佛法的信受。我发现,世间很多不能接受佛法的人,往往也具备这三种心态——嗔心极重、慢心极重、疑心极重,只相信自己的所知所见,却名之为客观,名之为理性。但若缺乏正见,又哪来健康的理性?因此,凡夫的客观其实是充满主观的,因为这种认识都是经过凡夫心的改造,经过凡夫心的处理。除非具有如实智,否则就谈不上客观。

  4.天道之苦

   ① 欲天之苦

   诸天若于死时,见五死相,从彼所生之苦,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乐尤为重大。五死相者,身色不可爱乐,不乐本座,花鬘萎悴,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时所无之汗也。《亲友书》云:“若从天处堕,众善尽无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随一居。”

   悚惧苦者,于具有广大福聚诸天,及有最极胜妙欲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之便生惶怖,由是而受广大忧苦。

   砍截等苦者,诸天与修罗战时,受…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