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种可爱圆满之境。”其一、舍离受用,现在拥有的一切必须统统放下,无法带走其中一丝一毫。其二、舍离朋翼,现在所有的朋友和社会关系必须全部告别,没有一个人可以跟随我们。其三、舍离眷属,即使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妻儿,也没有谁能陪伴我们同赴死亡。其四、舍离自身,我们今生须臾不曾离开的色身,此时也成了带不走的躯壳,冰冷地躺在那里,不听召唤,不能动弹。这些我们自以为圆满可爱的境界,一旦死亡降临,就得通通放下,无一例外。
“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其五、临命终时,四大解体已是痛苦万状,如果再有不善念头出现,更将伴随种种恐怖境界。此外,死亡的痛苦还在于我们不知道未来去向。世人因为彼此执著,平时短暂的离别都难以忍受,何况这种人天永隔的离别?更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于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这五方面是临终将要面对的痛苦。如果对这些痛苦没有清晰认识,不曾引起内心震撼,应该反复地思惟并修习。
“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谓见与彼等相离,而生悲苦也。”前四种所以会成为痛苦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是因为死亡迫使我们和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分离,从而引发悲伤和痛苦。
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已经死过无数次。从今生来说,虽然死亡暂时还没有降临,但我们要知道,这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哪怕我们再眷恋,再不舍,也不得不一无所有地撒手归去。
⑤ 怨憎会苦
第五、怨憎会苦有五。与怨敌会即生忧苦,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以恶名而畏惧,以苦逼命终而怖之,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于彼等应思也。
“第五、怨憎会苦有五。”第五,从五方面思惟怨憎会的痛苦。
“与怨敌会即生忧苦。”其一、和冤家相会,内心现起嗔恨,从而忧愁苦恼。这个经验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历,我们看到自己的冤家仇敌,甚至仅仅想到他们,就会影响心情。
“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其二、因为和人结怨,担心对方惩罚、报复、伤害,这种恐惧也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以恶名而畏惧。”其三、因为和人结怨,担心被对方诽谤,破坏自己的名誉,从而忧心忡忡。
“以苦逼命终而怖之。”其四、因为和人结怨,担心被对方迫害,甚至被暗害,被置于死地,所以时时都处于恐惧中。
“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其五、因为和人结怨,担心自己未依正法修行,将来会堕落恶道,遭受极大痛苦。
“于彼等应思也。”对于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都要仔细思惟。
怨憎会苦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现实中的,比如我们和人结怨后,确实可能遭受种种诽谤和迫害。一是内心的,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心结。有时对方并没有对我们有任何损害,只是由于误会或其他原因使我们埋下心病。一旦遇到对方,或者仅仅想到对方,病灶就会发作,给我们带来痛苦。
⑥ 爱别离苦
第六、爱别离苦有五。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于心而生忧恼,发怨叹言,心生忧恼,念彼才德欲恋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第六、爱别离苦有五。”第六,从五方面思惟爱别离的痛苦。
“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于心而生忧恼。”其一,因为离开自己最喜欢、最亲密的人,这种执著不舍使我们感到忧恼和难过。
“发怨叹言。”其二,因为难过而哀怨不已,叹息不止。
“心生忧恼。”其三,因为难过而内心忧虑,无法平静。
“念彼才德,欲恋逼心。”其四,因为怀念对方的种种好处,朝思暮想,相思成疾。
“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受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即对方带来的利益和快乐。其五,因为和亲朋好友的别离,由对方所带来的利益和快乐也随之而去,不再能够享用。
“如是而思之。”要从这几个方面思惟爱别离的痛苦。
⑦ 求不得苦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别离苦。求不得者,虽作农而秋实不登,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别离苦。”第七,从五个方面思惟求不得苦。这种痛苦与爱别离苦有相似之处。
“求不得者,虽作农而秋实不登,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所谓求不得者,就像农民虽然在春天播种,辛勤劳动,秋天却没有收成。又像商人,虽然辛苦经商,却无法获利。对于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虽百般努力,仍无法得到。因为总是不能如己所愿,最后心灰意冷,自卑痛苦。
⑧ 五取蕴苦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谓当成众苦之器、已成众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及行苦性。于彼等当数数思之。
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能引以后之苦也。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三、第四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于行苦性中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
若于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于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
“第八、总之说思惟五取蕴苦之义有五。”第八,从五个方面思惟五蕴炽盛的痛苦。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由有漏的烦恼、惑业构成。
“谓当成众苦之器。”其一,五蕴由惑业聚集,而惑业本身就是痛苦的,同时还能造业并感得未来痛苦。
“已成众苦所依之器。”其二,由惑业所招感的五蕴体,是衰老、疾病、死亡的依止,更是种种烦恼的依止。
“是苦苦器。”其三,五蕴色身是产生苦苦的器皿。苦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是我们可以感知的粗重痛苦。
“是坏苦器。”其四,色身是产生坏苦的器皿。坏苦,是建立在乐受之上的痛苦,如身体脏了,洗澡是快乐;肚子饿了,吃饭是快乐。但这种乐受并非本质上的快乐,否则就该越洗越快乐,越吃越快乐才是。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洗澡还是吃饭,只要超过身体所需,立刻会成为痛苦,故名坏苦。
“及行苦性。”其五,行苦,即无常变化之苦。这并不是说,无常就必定是苦,阿罗汉乃至佛陀的色身也会败坏,但他们并未感到痛苦。凡夫之所以会因无常感到痛苦,只是因为执著所致。包括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之苦,也是相对凡夫而言。对圣者来说,虽然会有身苦,但不会因此引发心苦。此外,无所欲求,就没有求不得苦;无怨无憎,就没有怨憎会苦;没有执著,就没有爱别离苦。可见,这些苦只是对凡夫才能产生作用。
“于彼等当数数思之。”对于以上所说的五蕴之苦,我们要反复思惟。
“此中初者,谓依受此五取蕴,能引以后之苦也。”其中第一点“众苦之器”是说明,因为招感这个五蕴色身之后,能够引发以后的痛苦。
“第二者,谓此已成之蕴,为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二点“众苦所依之器”是说明,五蕴色身正是老病之苦发生的所依。
“第三、第四者,谓彼苦之粗重,随顺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三“苦苦”和第四“坏苦”,分别依粗重的痛苦(苦苦)以及随顺此粗重烦恼建立的痛苦(坏苦),所以分为两种。
“第五者,谓但成取蕴,即于行苦性中生,以先惑业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第五行苦是说明,有情执著的五蕴身蕴含着无常变迁带来的痛苦,因为以惑业为主导的生命,必然会产生行苦。
“若于取蕴性之世间,未生起真正之厌患,则真求解脱之心无所从出。而于有情流转世间,亦无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随趣入大小何乘,此种意乐极为重要也。”如果不能透视有漏五蕴的本质,对依此建立的世间未能真正厌患,就无法生起出离解脱之心,对有情流转世间的痛苦也无法生起真正的悲心。当然,相似的悲心可以生起,但要生起真正的悲心,必须深刻认识到轮回的痛苦本质。所以,不论所修是菩萨乘还是声闻乘,这种出离世间的意乐是非常重要的。
2.思惟六苦
思惟六苦者,《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复摄为三,谓于流转中不可保信,于彼之乐任其受用亦无厌足之边际,从无始而住也。
初中有四,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数数舍身也。于作损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转变及亲怨之变易等,无决定也。于得圆满不可保信者,从高而坠下也。于共处不可保信者,当无伴而往也。从无始而住者,数数相续受生,不见生死之边际也。如是数数当思惟之。
复次,于贪增长,成现在多数之乐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乐心也。盖于除苦无有不对待之自性乐故。譬之过量行劳之苦,由坐而生起乐心,彼乃前行劳苦渐息,遂觉渐次起乐,非彼自性是乐也。苟坐复过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为乐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干时唯苦增长。如是依于行住卧及饮食、日阴等所生之乐,亦须在若干时渐成增长若干之乐,但若过久,实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经》及《四百论本释》中说也。
这六种苦还是属于总苦,也就是说,不论哪一道有情都要经受这些痛苦。
“《亲友书》中说:为无有决定、不知满足、数数舍身、数数受生、数数高下、无伴之过六者。”《亲友书》告诉我们,有情在轮回中有这样六种痛苦:一是无有决定,彼此的关系不确定,此生为父子,来生也可能是仇敌;二是不知满足,欲望永远没有满足之时;三是数数舍身,死了一次又一次;四是数数受生,舍身后又被业力推动着不断投生,无法自主;五是数数高下,地位忽高忽低,时而当皇帝,时而当乞丐,忽而上生天堂,忽而堕落地狱;六是无伴之过,在轮回路上独来独往,没有人可以陪…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