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亦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果。”慈氏,弥勒菩萨。奢摩他,又名止,止于善所缘境。毗钵舍那,又名观,观察或观见事理。《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是佛陀为弥勒菩萨所说,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慈氏,无论是声闻圣者,或是诸大菩萨,或是三世诸佛,所有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成就,都是修习止和观的结果。
“于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若不如法修习止观以及随顺止观的种种法门,那么,三乘一切功德都是不能获得的。因为这些功德都是以止观为因而感得的修行结果。
以上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对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而要以苦为所缘境,专注思惟,深入观察,乃至深刻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并发起真切的出离心,这才完成对苦的认识。那么如何认识轮回是苦呢?以下,本论将对苦进行具体阐述。首先是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和五蕴炽盛八种。
1.思惟八苦
① 生 苦
此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一、生为众苦所随。谓地狱有情,及一类纯苦之饿鬼,并胎生卵生之四,彼等于生时,即具多种猛利苦受而生也。二、生为粗重所随。谓烦恼生住增长之种子,随顺和合,于善安住无所堪能,亦复不能随欲而转。三、生为众苦所依。依于三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广。四、生为烦恼所依。谓若生世间,于贪嗔痴境三毒自生。由此身心极不寂静,唯苦无乐,以诸烦恼从多门中逼迫身心也。五、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谓一切生之边际莫越于死,虽非所欲,但能令受苦。于彼等苦须数数而思之。
“此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八苦中,第一点是思惟生的痛苦,本论指导我们从五方面来认识。
“一、生为众苦所随。谓地狱有情,及一类纯苦之饿鬼,并胎生卵生之四,彼等于生时,即具多种猛利苦受而生也。”一、生的当下就伴随着众多痛苦。最明显的,是地狱众生及那些纯苦无乐的饿鬼,它们所感受的苦,在下士道已有详细说明。而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四种有情,在出生的当下也要经过种种痛苦折磨。比如胎生有情中,有一部分甚至会因难产而夭折。
“二、生为粗重所随。谓烦恼生住增长之种子,随顺和合,于善安住无所堪能,亦复不能随欲而转。”二、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会有烦恼相随。因为烦恼种子本身及增长的作用,使我们不能安住于善法。虽然想要持戒修定,想要断恶行善,却因烦恼干扰而无法如愿。在菩萨戒中,将犯戒称为“他胜处”,就是被他人(烦恼)所战胜,由此而不断制造痛苦。
“三、生为众苦所依。依于三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广。”三、有情的色身也是众多痛苦依托的对象。因为有情是依三界而受生,这一五蕴和合的色身,本身就是有漏而无常变化的,蕴涵着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所谓“有生无不死”。
“四、生为烦恼所依。谓若生世间,于贪嗔痴境三毒自生。由此身心极不寂静,唯苦无乐,以诸烦恼从多门中逼迫身心也。”四、生命又是烦恼产生的依止。面对世间的五欲六尘,自然会引发贪嗔痴三毒,使身心不得寂静,唯有痛苦而没有快乐。这些烦恼会以各种方式逼迫身心,使我们受苦受累,不得自在。
“五、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谓一切生之边际莫越于死,虽非所欲,但能令受苦。”五、一切生命都会有离开世界的那天,不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常存不灭。而一切生的边际就是死亡,尽管这个离别是我们不希望的,却不得不去面对,从而导致无尽的痛苦。
“于彼等苦须数数而思之。”对于以上五个方面要反复思惟,从而认识到,我们的出生就伴随着痛苦——这是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痛苦,就像阳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② 老 苦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一、盛色衰退。谓腰若弓曲,头如花白,额类砧板,皱纹满面等盛色衰退,不可爱乐。二、气力衰退。谓坐如重负断绳,立同拔举树根,言词艰钝,行步迟缓等。三、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见,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渐减也。四、受用境界衰退。谓于饮食等不易消化,于余欲尘亦无能受用也。五、寿量衰退。谓寿尽泰半,渐近于死。于是等苦,当数数思之。井拿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迦马瓦云:“老渐渐来,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第二,从五方面思惟衰老的痛苦。
“一、盛色衰退。谓腰若弓曲,头如花白,额类砧板,皱纹满面等盛色衰退,不可爱乐。”一、青春慢慢在我们身上消失,腰弓背驼,头发花白。本来光滑的额头,仿佛带着无数刀痕的砧板,脸上布满皱纹,美貌一去不返,显现出令人厌恶的衰老容颜。
“二、气力衰退。谓坐如重负断绳,立同拔举树根,言词艰钝,行步迟缓等。”二、随着年龄增长,力气就会逐渐衰退。坐下去的时候,就像断了绳索的重担一般砸向座椅。站起来的时候,又仿佛将大树连根拔起那么困难。此外,语言越来越迟钝,行动也越来越缓慢。
“三、诸根衰退者。谓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见,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渐减也。”三、眼耳鼻舌身各个器官的功能也随之衰退。比如老眼昏花,看东西不分明等。此外,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记忆力也在逐渐减弱。
“四、受用境界衰退。谓于饮食等不易消化,于余欲尘亦无能受用也。”四、受用能力衰退。比如胃的消化功能减弱,吃了东西不易消化,对于其他的五欲六尘,也没有多少能力和兴趣享用了。
“五、寿量衰退。谓寿尽泰半,渐近于死。”五、寿命衰退,活一天就少一天,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这在念死无常中讲得很清楚。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奔跑,每跑一步,就靠近终点一步。而我们每活一天,也就减短了一天的寿命,就像每天晚课所念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于是等苦,当数数思之。”对于衰老的痛苦,我们要对照以上五条反复思惟。
“井拿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大德井拿瓦说:死亡的痛苦虽然惨烈,但为时较短,而衰老的痛苦则为时长久。相比之下,这一痛苦让人备受折磨,难以忍受。事实上,老年人不仅有色身衰老的问题,更有内心无法安住的问题。年轻时忙来忙去,老来却没有精神寄托,如果再加上儿女不孝等问题,真是晚景凄凉,生不如死。
“迦马瓦云:老渐渐来,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迦马瓦说:因为衰老是逐渐到来的,所以还比较容易接受。如果衰老突然发生在某人身上,就令人无法忍受了。其实人的适应力很强,对于一般的痛苦,只要有个适应期,就会产生相应的承受力,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堪忍”。如果没有这个适应期,很多人都会被突然袭来的痛苦击倒。
苦虽然是人生的现实,但我们常常会忽略苦的存在,无非就是因为麻木了,习惯了。所以,我们要时时对苦加以思惟,从而心生出离,精进修行。
③ 病 苦
第三、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干枯等。二、忧苦增长而住。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逼恼其身,以是于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三、于可意境不能受用。谓诸可意境,若云于病有损,则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仪,亦令无能动作也。四、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须强受用。谓非所悦意药饮食等,须强受用。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亦须忍受。五、能令命根速离坏。谓见病不可治,生诸苦也。于彼等苦,须细思之。
“第三、思惟病苦中有五。”第三,从五个方面思惟疾病的痛苦。
“一、身性变坏。谓身肉消瘦,皮干枯等。”一、身体受损,因为长年病苦的折磨,变得形销骨立,肤色晦暗而没有光泽。疾病能摧毁色身,导致生命力的枯竭,使机体不能健康正常地运转。
“二、忧苦增长而住。谓身中水等诸界轻重错乱,逼恼其身,以是于心生起忧恼而度日夜也。”二、因为缠绵病榻而内心忧苦,当体内地水火风四大失去平衡后,这种错乱会使色身遭受极大痛苦,从而心生烦恼,不仅生活秩序被打乱,还要时时担心死亡,自然度日如年。对于凡夫而言,因为对色身的执著,当它将要败坏时,必然忧心忡忡,引发心苦。
“三、于可意境不能受用。谓诸可意境,若云于病有损,则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仪,亦令无能动作也。”三、生病时,对于原来想做的事、想吃的东西,都会因为有损健康而不能做,不能吃。即使想要保持健康时行、住、坐、卧的威仪,也因为身体不听指挥而无法如愿完成那些动作了。
“四、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须强受用。谓非所悦意药饮食等,须强受用。如是火烧针刺等诸粗猛触,亦须忍受。”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愿吃的东西,比如吃药等,却因为治疗的需要必须受用。除此而外,还有打针、挂水甚至做手术等令人痛苦的治疗方法,也必须硬着头皮忍受。
“五、能令命根速离坏。谓见病不可治,生诸苦也。”五、疾病会迅速拖垮色身,如果患上一些不能治愈的绝症,因为焦急和忧虑,还会因精神压力加速死亡。
“于彼等苦,须细思之。”对于以上所说的痛苦,我们要认真思惟。因为多数人或多或少有过病苦的相关经验,思惟起来应该比较容易契入。只是人很健忘,健康时就往往会忘记这些。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
④ 死 苦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于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谓见与彼等相离,而生悲苦也。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第四,从五个方面思惟死亡的痛苦。
“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