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P2

  ..续本文上一页 “如是若认识现证解脱灭谛者,即念何为趣彼之道,转入道谛,故道谛后说也。”为什么最后才说道谛呢?只有认识到涅槃解脱的境界之后,才会思考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证得涅槃,由此转入修行之道。所以,是在灭谛之后才宣说道谛。道谛,主要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八正道。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皆可统摄其中。

   “如是四谛者,于一切大小乘中多次宣说,以是善逝总摄流转世间及还灭世间之诸要处故,于修解脱最为切要。故于如是次第引导弟子也。”善逝,佛陀十大名号之一。以上所说的四谛法门,在大小乘不同经论中,佛陀曾多次加以说明。这是佛陀对流转和还灭两重因果所做的精要归纳,对于修习解脱最为切要。所以,佛陀以这一次第引导弟子,告诉我们如何断除流转之因,进而证入还灭(涅槃)。

   “若但从思惟苦谛门中,于世间轮回无一实能遮止其耽著者,则欲得解脱,唯成虚语。任何所作,俱成集谛。”接着,继续说明施设苦谛和集谛的意义。如果从思惟苦谛中,并没有在哪一方面真正放下对轮回盛事的贪著,那么想要解脱就只是一句空话。这样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痛苦之因。凡夫心是具有粘性的,不论喜欢还是讨厌,也不论崇拜还是嫉妒,都是对境界的粘著。而粘性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情绪,所以很多思惟活动都伴随着情绪。这种粘性就是“情”的作用,所以众生也叫有情!我们执著什么,就会被什么绑住。我们想要解脱,首先就要遮止这种执著。否则,即使是讲经说法、住持道场,仍将是凡夫心的延续。佛陀开示的苦谛,告诉我们世间是苦,三界是苦,轮回是苦,其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遮止这种耽著。比如有人对你说:今天送你一幢别墅,但接受之后就要被杀。你会有兴趣接受吗?所以,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有漏皆苦之后,就不会陷身于那些盲目贪著之中。

   “若但从思集门中,不善了知世间根本诸惑业者,如射箭未认鹄的,此是遮断正道之诸扼要处。而于非解脱三有之道执以为是,必劳而无果。”鹄的,箭靶的中心。那么,认识集谛对于修行有什么意义?如果不了解世间的根本惑业,不了解痛苦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像射箭却不知靶心所在,将影响对正道的认识。所谓的修行,必定不得要领。因为抓不住要领,就会把不是解脱三有的途径执以为正道。比如有些宗教会以持牛戒、狗戒作为解脱之道,受尽种种苦刑,尝尽万般折磨,却是劳而无功!

   “若未知所断之苦集,则亦不识彼寂灭之解脱,虽言求解脱,亦唯矜慢而已矣。”矜慢,倨傲轻慢。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所要断的苦和集,也就不能认识到解脱和涅槃,因为慕灭和修道都是建立在知苦、断集的基础上。这样的话,虽然嘴上说着希求解脱,不过是我慢的表现而已,觉得我在求解脱,甚至觉得我已经解脱了!事实上,与真正的解脱毫不相干。

   以上,说明了四谛法门的建构次序,这是佛陀根据医生治病的程序所施设。首先是对病症有正确认识,其次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然后评估此病治愈后的状态,最后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在四谛法门中,佛陀首先判断了众生的苦境,然后指出痛苦产生的根源,接着指出痛苦解除后的状态,最后告诉我们治疗方法。所以,佛陀又被称为大医王。在关于闻法的“离三种过,作六种想”中,就要我们将自己作“病者想”,将法师作“医生想”。这种认识对于修学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定位,觉得自己一切安好,就没必要修学佛法了。

  

  二、思惟轮回总苦

   总苦,是相对于别苦而言。此处所说的总,即六道一切众生共同的痛苦。别苦,则是每一道众生各自不同的痛苦。本论的所有法门,都要通过思惟法义达到调整心行的效果。对苦的认识,同样要落实到止观,才能真正在生命中产生作用,否则不过是知识而已。本论有三处特别说到止观,分别是道前基础的略示修法、中士道对苦的修习和上士道的止观章。本论涉及的观有三种,分别是观察修的观、观想的观和观照的观。其中,观察修是建立在思惟的基础上,观想修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而观照修则需获得心灵内在的观照力,开启空性慧,从而通达空性,成就解脱。

   那么,宗大师又是怎样引导我们对苦进行思惟的呢?

  修一切共中士所缘品类,诸共同者,凡下士中所说者,于此亦应取修。诸不共之所修者,若有慧力,如书所示而修之。若心力弱者,则当舍所引教。随于何处,唯修宗要正义。此等虽是观察修,然亦除彼等所修之境外,任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上,不应放置其心,当于所缘灭掉举等。睡眠、昏沉俱不放纵,令心极清明,从澄寂中渐次修之。

   《入行论》云:“念诵苦行等,虽常时修习,心余散乱者,佛说为无义。”盖谓意于余散乱之一切善行,其果皆微小故。

   又《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虽以此异门,如是诸菩萨信于大乘(随其所有信解大乘),从大乘所出生,任随何种,彼一切者当知皆从以无散心(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而出生也。”彼中无散心者,谓除善所缘,于余不散乱。义及法者,谓义同文也。

   正思惟者,以数数分别心观察而思也。以彼显示修一切功德之法,必须彼二也。以是之故,谓于三乘修一切德,皆须心除所缘,不应于余散乱。正住于专一之止或彼随顺,及正于善缘别别观察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观或彼随顺,以此二种为须要焉。

   如是《解深密经》亦云:“慈氏!或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或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亦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果。”于此若不行正止观及二随顺,则三乘一切功德为正止观之果无决定也。

  “修一切共中士所缘品类,诸共同者,凡下士中所说者,于此亦应取修。”共中士道的修行内容,从共同方面来说,凡下士道所修的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等,也是中士道的必修内容。本论既指出三士道的特性,又指出其共性,这一建构正是本论的重要特色。

   “诸不共之所修者,若有慧力,如书所示而修之。若心力弱者,则当舍所引教。随于何处,唯修宗要正义。”至于中士道和下士道不共的内容,即中士道特有的修行,如果具有较强的闻思能力,可以根据本论或《广论》所列举的各种经论深入修习。如果缺乏闻思能力,那就不必再引经据典,无论在什么修行阶段,都应该以实修为重。比如在这一阶段,就以对轮回本质是苦的观察为修行重点,通过对苦的认识生起真切出离之心。

   “此等虽是观察修,然亦除彼等所修之境外,任何其余之善不善无记上,不应放置其心,当于所缘灭掉举等。睡眠、昏沉俱不放纵,令心极清明,从澄寂中渐次修之。”这虽然是观察修,是通过思惟来修行,却有特定的观修对象。除了修习所缘境之外,其他任何善、不善或无记的境界都不要放在心上。对于所缘境界,不仅要灭除掉举,更不能放纵昏沉、睡眠等过失,使心了了分明。当心处于澄澈清明的状态时,有次第、有步骤地从各方面思惟所缘境界。这里所说的掉举和昏沉,是修行中最易出现的两种错误心行状态。掉举,是心的亢奋状态,就像把清水搅浑那样。昏沉则是心的昏昧状态,就像在昏暗的光线下,觉察力变得很弱。

   “《入行论》云:念诵苦行等,虽常时修习,心余散乱者,佛说为无义。”《入菩萨行论》说:虽然我们时常都在诵经、念咒或苦行等,但如果以散乱心修行,佛陀告诉我们,那是作用不大的。

   “盖谓意于余散乱之一切善行,其果皆微小故。”也就是说,如果以散乱心修习,无论修习什么法门,效果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观察修有着特定观修对象,如果不能制心一处,就无法对所缘境深入观察,起不到引发特定心行的效果。对苦的观修也是同样,如果没通过深入观察,认识不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势必不能生起真切的出离心。

   “又《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虽以此异门,如是诸菩萨信于大乘,从大乘所出生,任随何种,彼一切者当知皆从以无散心正思法义而出生也。”《大乘修信经》也说:善男子,虽然以不同的途径修行,只要能对大乘经论生起信心,依大乘法门修习,不管是哪一种,皆可成就大乘的种种功德。但前提是,任修何种善法,都以无散乱的心思惟法义而生起。可见,观察修也是以止为前提,否则观察就不深刻,就像风中之烛,飘忽不定,无法照清事物。

   “彼中无散心者,谓除善所缘,于余不散乱。义及法者,谓义同文也。”《大乘修信经》所说的无散心,是针对特定的善所缘境而言,除此之外的其他境界都不去关注。而这段经文所说的义和法,义是指经文所诠义理,法是指能诠的经文,其内涵都是相同的。

   “正思惟者,以数数分别心观察而思也。”正思惟,就是不断以如理分别之心进行观察和思惟。很多人以为修行就是不分别,其实这是误解。佛法以闻思修入三摩地。正思惟和如理分别,是获得正见、建立般若正观的必要前提。唯识宗在加行道的部分,也是通过对名、义、自性、差别的如实审查,获得正确认识。可见修行决非开始就不分别,而是在获得中道正见后才能进入无分别的观修。

   “以彼显示修一切功德之法,必须彼二也。”彼二,即止和观。以上这些经教都说明,三乘一切功德的成就都离不开止和观。

   “以是之故,谓于三乘修一切德,皆须心除所缘,不应于余散乱。正住于专一之止或彼随顺,及正于善缘别别观察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观或彼随顺,以此二种为须要焉。”因此,在修习三乘任何一种法门时,都必须使心安住于特定所缘,不再对其他境界生起散乱心。安住于专一的止或与止随顺的境界,同时对安住境界分别进行观察。一是从如所有性,观察诸法的如实相;一是从尽所有性,观察诸法差别相。因此,止和观是三乘佛法修学的关键所在。

   “如是《解深密经》亦云:慈氏!或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