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P3

  ..續本文上一頁來,所有世間或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亦是此奢摩他、毗缽舍那之果。”慈氏,彌勒菩薩。奢摩他,又名止,止于善所緣境。毗缽舍那,又名觀,觀察或觀見事理。《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是佛陀爲彌勒菩薩所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慈氏,無論是聲聞聖者,或是諸大菩薩,或是叁世諸佛,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成就,都是修習止和觀的結果。

   “于此若不行正止觀及二隨順,則叁乘一切功德爲正止觀之果無決定也。”若不如法修習止觀以及隨順止觀的種種法門,那麼,叁乘一切功德都是不能獲得的。因爲這些功德都是以止觀爲因而感得的修行結果。

   以上這一段主要告訴我們,對苦的認識不能停留在知識層面,而要以苦爲所緣境,專注思惟,深入觀察,乃至深刻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並發起真切的出離心,這才完成對苦的認識。那麼如何認識輪回是苦呢?以下,本論將對苦進行具體闡述。首先是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和五蘊熾盛八種。

  1.思惟八苦

   ① 生 苦

   此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一、生爲衆苦所隨。謂地獄有情,及一類純苦之餓鬼,並胎生卵生之四,彼等于生時,即具多種猛利苦受而生也。二、生爲粗重所隨。謂煩惱生住增長之種子,隨順和合,于善安住無所堪能,亦複不能隨欲而轉。叁、生爲衆苦所依。依于叁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廣。四、生爲煩惱所依。謂若生世間,于貪嗔癡境叁毒自生。由此身心極不寂靜,唯苦無樂,以諸煩惱從多門中逼迫身心也。五、生爲不隨所欲法爾離別。謂一切生之邊際莫越于死,雖非所欲,但能令受苦。于彼等苦須數數而思之。

  “此八苦者,第一、思惟生苦中有五。”八苦中,第一點是思惟生的痛苦,本論指導我們從五方面來認識。

   “一、生爲衆苦所隨。謂地獄有情,及一類純苦之餓鬼,並胎生卵生之四,彼等于生時,即具多種猛利苦受而生也。”一、生的當下就伴隨著衆多痛苦。最明顯的,是地獄衆生及那些純苦無樂的餓鬼,它們所感受的苦,在下士道已有詳細說明。而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四種有情,在出生的當下也要經過種種痛苦折磨。比如胎生有情中,有一部分甚至會因難産而夭折。

   “二、生爲粗重所隨。謂煩惱生住增長之種子,隨順和合,于善安住無所堪能,亦複不能隨欲而轉。”二、在生命延續過程中會有煩惱相隨。因爲煩惱種子本身及增長的作用,使我們不能安住于善法。雖然想要持戒修定,想要斷惡行善,卻因煩惱幹擾而無法如願。在菩薩戒中,將犯戒稱爲“他勝處”,就是被他人(煩惱)所戰勝,由此而不斷製造痛苦。

   “叁、生爲衆苦所依。依于叁界而受生故,老病死等苦便增廣。”叁、有情的色身也是衆多痛苦依托的對象。因爲有情是依叁界而受生,這一五蘊和合的色身,本身就是有漏而無常變化的,蘊涵著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所謂“有生無不死”。

   “四、生爲煩惱所依。謂若生世間,于貪嗔癡境叁毒自生。由此身心極不寂靜,唯苦無樂,以諸煩惱從多門中逼迫身心也。”四、生命又是煩惱産生的依止。面對世間的五欲六塵,自然會引發貪嗔癡叁毒,使身心不得寂靜,唯有痛苦而沒有快樂。這些煩惱會以各種方式逼迫身心,使我們受苦受累,不得自在。

   “五、生爲不隨所欲法爾離別。謂一切生之邊際莫越于死,雖非所欲,但能令受苦。”五、一切生命都會有離開世界的那天,不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常存不滅。而一切生的邊際就是死亡,盡管這個離別是我們不希望的,卻不得不去面對,從而導致無盡的痛苦。

   “于彼等苦須數數而思之。”對于以上五個方面要反複思惟,從而認識到,我們的出生就伴隨著痛苦——這是與生俱來、不可避免的痛苦,就像陽光下甩不掉的影子。

  ② 老 苦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一、盛色衰退。謂腰若弓曲,頭如花白,額類砧板,皺紋滿面等盛色衰退,不可愛樂。二、氣力衰退。謂坐如重負斷繩,立同拔舉樹根,言詞艱鈍,行步遲緩等。叁、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見,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漸減也。四、受用境界衰退。謂于飲食等不易消化,于余欲塵亦無能受用也。五、壽量衰退。謂壽盡泰半,漸近于死。于是等苦,當數數思之。井拿瓦雲:“死苦雖烈,爲時尚短,此老苦則尤烈也。”迦馬瓦雲:“老漸漸來,稍容易受,若同時而來,殊無法可忍矣。”

  “第二、思惟老苦中有五。”第二,從五方面思惟衰老的痛苦。

   “一、盛色衰退。謂腰若弓曲,頭如花白,額類砧板,皺紋滿面等盛色衰退,不可愛樂。”一、青春慢慢在我們身上消失,腰弓背駝,頭發花白。本來光滑的額頭,仿佛帶著無數刀痕的砧板,臉上布滿皺紋,美貌一去不返,顯現出令人厭惡的衰老容顔。

   “二、氣力衰退。謂坐如重負斷繩,立同拔舉樹根,言詞艱鈍,行步遲緩等。”二、隨著年齡增長,力氣就會逐漸衰退。坐下去的時候,就像斷了繩索的重擔一般砸向座椅。站起來的時候,又仿佛將大樹連根拔起那麼困難。此外,語言越來越遲鈍,行動也越來越緩慢。

   “叁、諸根衰退者。謂眼等于色等境不能明了而見,以多忘念故,念等之力漸減也。”叁、眼耳鼻舌身各個器官的功能也隨之衰退。比如老眼昏花,看東西不分明等。此外,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記憶力也在逐漸減弱。

   “四、受用境界衰退。謂于飲食等不易消化,于余欲塵亦無能受用也。”四、受用能力衰退。比如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吃了東西不易消化,對于其他的五欲六塵,也沒有多少能力和興趣享用了。

   “五、壽量衰退。謂壽盡泰半,漸近于死。”五、壽命衰退,活一天就少一天,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這在念死無常中講得很清楚。就像運動員在賽場上奔跑,每跑一步,就靠近終點一步。而我們每活一天,也就減短了一天的壽命,就像每天晚課所念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于是等苦,當數數思之。”對于衰老的痛苦,我們要對照以上五條反複思惟。

   “井拿瓦雲:死苦雖烈,爲時尚短,此老苦則尤烈也。”大德井拿瓦說:死亡的痛苦雖然慘烈,但爲時較短,而衰老的痛苦則爲時長久。相比之下,這一痛苦讓人備受折磨,難以忍受。事實上,老年人不僅有色身衰老的問題,更有內心無法安住的問題。年輕時忙來忙去,老來卻沒有精神寄托,如果再加上兒女不孝等問題,真是晚景淒涼,生不如死。

   “迦馬瓦雲:老漸漸來,稍容易受,若同時而來,殊無法可忍矣。”迦馬瓦說:因爲衰老是逐漸到來的,所以還比較容易接受。如果衰老突然發生在某人身上,就令人無法忍受了。其實人的適應力很強,對于一般的痛苦,只要有個適應期,就會産生相應的承受力,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叫做“堪忍”。如果沒有這個適應期,很多人都會被突然襲來的痛苦擊倒。

   苦雖然是人生的現實,但我們常常會忽略苦的存在,無非就是因爲麻木了,習慣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對苦加以思惟,從而心生出離,精進修行。

  ③ 病 苦

   第叁、思惟病苦中有五。一、身性變壞。謂身肉消瘦,皮幹枯等。二、憂苦增長而住。謂身中水等諸界輕重錯亂,逼惱其身,以是于心生起憂惱而度日夜也。叁、于可意境不能受用。謂諸可意境,若雲于病有損,則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儀,亦令無能動作也。四、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須強受用。謂非所悅意藥飲食等,須強受用。如是火燒針刺等諸粗猛觸,亦須忍受。五、能令命根速離壞。謂見病不可治,生諸苦也。于彼等苦,須細思之。

  “第叁、思惟病苦中有五。”第叁,從五個方面思惟疾病的痛苦。

   “一、身性變壞。謂身肉消瘦,皮幹枯等。”一、身體受損,因爲長年病苦的折磨,變得形銷骨立,膚色晦暗而沒有光澤。疾病能摧毀色身,導致生命力的枯竭,使機體不能健康正常地運轉。

   “二、憂苦增長而住。謂身中水等諸界輕重錯亂,逼惱其身,以是于心生起憂惱而度日夜也。”二、因爲纏綿病榻而內心憂苦,當體內地水火風四大失去平衡後,這種錯亂會使色身遭受極大痛苦,從而心生煩惱,不僅生活秩序被打亂,還要時時擔心死亡,自然度日如年。對于凡夫而言,因爲對色身的執著,當它將要敗壞時,必然憂心忡忡,引發心苦。

   “叁、于可意境不能受用。謂諸可意境,若雲于病有損,則不能如欲受用。如是所欲之威儀,亦令無能動作也。”叁、生病時,對于原來想做的事、想吃的東西,都會因爲有損健康而不能做,不能吃。即使想要保持健康時行、住、坐、臥的威儀,也因爲身體不聽指揮而無法如願完成那些動作了。

   “四、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須強受用。謂非所悅意藥飲食等,須強受用。如是火燒針刺等諸粗猛觸,亦須忍受。”四、對于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願吃的東西,比如吃藥等,卻因爲治療的需要必須受用。除此而外,還有打針、挂水甚至做手術等令人痛苦的治療方法,也必須硬著頭皮忍受。

   “五、能令命根速離壞。謂見病不可治,生諸苦也。”五、疾病會迅速拖垮色身,如果患上一些不能治愈的絕症,因爲焦急和憂慮,還會因精神壓力加速死亡。

   “于彼等苦,須細思之。”對于以上所說的痛苦,我們要認真思惟。因爲多數人或多或少有過病苦的相關經驗,思惟起來應該比較容易契入。只是人很健忘,健康時就往往會忘記這些。所以,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

  ④ 死 苦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謂當舍離受用、朋翼、眷屬、自身四種可愛圓滿之境,及其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也。于此諸苦,乃至未成厭患,當數數修之。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謂見與彼等相離,而生悲苦也。

  “第四、思惟死苦有五。”第四,從五個方面思惟死亡的痛苦。

   “謂當舍離受用、朋翼、眷屬、自身…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