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P4

  ..續本文上一頁四種可愛圓滿之境。”其一、舍離受用,現在擁有的一切必須統統放下,無法帶走其中一絲一毫。其二、舍離朋翼,現在所有的朋友和社會關系必須全部告別,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隨我們。其叁、舍離眷屬,即使關系最爲密切的父母妻兒,也沒有誰能陪伴我們同赴死亡。其四、舍離自身,我們今生須臾不曾離開的色身,此時也成了帶不走的軀殼,冰冷地躺在那裏,不聽召喚,不能動彈。這些我們自以爲圓滿可愛的境界,一旦死亡降臨,就得通通放下,無一例外。

   “及其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也。”其五、臨命終時,四大解體已是痛苦萬狀,如果再有不善念頭出現,更將伴隨種種恐怖境界。此外,死亡的痛苦還在于我們不知道未來去向。世人因爲彼此執著,平時短暫的離別都難以忍受,何況這種人天永隔的離別?更是撕心裂肺,肝腸寸斷。

   “于此諸苦,乃至未成厭患,當數數修之。”這五方面是臨終將要面對的痛苦。如果對這些痛苦沒有清晰認識,不曾引起內心震撼,應該反複地思惟並修習。

   “前四亦成苦之理者,謂見與彼等相離,而生悲苦也。”前四種所以會成爲痛苦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它們本身,而是因爲死亡迫使我們和受用、朋翼、眷屬、自身分離,從而引發悲傷和痛苦。

   在漫長的生命旅程中,我們已經死過無數次。從今生來說,雖然死亡暫時還沒有降臨,但我們要知道,這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結局。哪怕我們再眷戀,再不舍,也不得不一無所有地撒手歸去。

  ⑤ 怨憎會苦

   第五、怨憎會苦有五。與怨敵會即生憂苦,與畏彼治罰之所依止,以惡名而畏懼,以苦逼命終而怖之,及越法死後疑墮惡趣而爲恐懼,于彼等應思也。

  “第五、怨憎會苦有五。”第五,從五方面思惟怨憎會的痛苦。

   “與怨敵會即生憂苦。”其一、和冤家相會,內心現起嗔恨,從而憂愁苦惱。這個經驗想必很多人都曾經曆,我們看到自己的冤家仇敵,甚至僅僅想到他們,就會影響心情。

   “與畏彼治罰之所依止。”其二、因爲和人結怨,擔心對方懲罰、報複、傷害,這種恐懼也會給我們帶來痛苦。

   “以惡名而畏懼。”其叁、因爲和人結怨,擔心被對方誹謗,破壞自己的名譽,從而憂心忡忡。

   “以苦逼命終而怖之。”其四、因爲和人結怨,擔心被對方迫害,甚至被暗害,被置于死地,所以時時都處于恐懼中。

   “及越法死後疑墮惡趣而爲恐懼。”其五、因爲和人結怨,擔心自己未依正法修行,將來會墮落惡道,遭受極大痛苦。

   “于彼等應思也。”對于以上所列舉的這些,都要仔細思惟。

   怨憎會苦主要體現爲兩方面:一是現實中的,比如我們和人結怨後,確實可能遭受種種誹謗和迫害。一是內心的,也就是我們自身的心結。有時對方並沒有對我們有任何損害,只是由于誤會或其他原因使我們埋下心病。一旦遇到對方,或者僅僅想到對方,病竈就會發作,給我們帶來痛苦。

  ⑥ 愛別離苦

   第六、愛別離苦有五。由離最愛之親屬等,以是于心而生憂惱,發怨歎言,心生憂惱,念彼才德欲戀逼心,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如是而思之。

  “第六、愛別離苦有五。”第六,從五方面思惟愛別離的痛苦。

   “由離最愛之親屬等,以是于心而生憂惱。”其一,因爲離開自己最喜歡、最親密的人,這種執著不舍使我們感到憂惱和難過。

   “發怨歎言。”其二,因爲難過而哀怨不已,歎息不止。

   “心生憂惱。”其叁,因爲難過而內心憂慮,無法平靜。

   “念彼才德,欲戀逼心。”其四,因爲懷念對方的種種好處,朝思暮想,相思成疾。

   “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受用,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即對方帶來的利益和快樂。其五,因爲和親朋好友的別離,由對方所帶來的利益和快樂也隨之而去,不再能夠享用。

   “如是而思之。”要從這幾個方面思惟愛別離的痛苦。

  ⑦ 求不得苦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別離苦。求不得者,雖作農而秋實不登,雖經商而利息不獲等。于其所欲,雖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

  “第七、思惟求不得苦有五,此用同別離苦。”第七,從五個方面思惟求不得苦。這種痛苦與愛別離苦有相似之處。

   “求不得者,雖作農而秋實不登,雖經商而利息不獲等。于其所欲,雖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所謂求不得者,就像農民雖然在春天播種,辛勤勞動,秋天卻沒有收成。又像商人,雖然辛苦經商,卻無法獲利。對于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雖百般努力,仍無法得到。因爲總是不能如己所願,最後心灰意冷,自卑痛苦。

  ⑧ 五取蘊苦

   第八、總之說思惟五取蘊苦之義有五。謂當成衆苦之器、已成衆苦所依之器、是苦苦器、是壞苦器及行苦性。于彼等當數數思之。

   此中初者,謂依受此五取蘊,能引以後之苦也。第二者,謂此已成之蘊,爲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叁、第四者,謂彼苦之粗重,隨順和合,故生彼二也。第五者,謂但成取蘊,即于行苦性中生,以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

   若于取蘊性之世間,未生起真正之厭患,則真求解脫之心無所從出。而于有情流轉世間,亦無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隨趣入大小何乘,此種意樂極爲重要也。

  “第八、總之說思惟五取蘊苦之義有五。”第八,從五個方面思惟五蘊熾盛的痛苦。五蘊,即色、受、想、行、識,由有漏的煩惱、惑業構成。

   “謂當成衆苦之器。”其一,五蘊由惑業聚集,而惑業本身就是痛苦的,同時還能造業並感得未來痛苦。

   “已成衆苦所依之器。”其二,由惑業所招感的五蘊體,是衰老、疾病、死亡的依止,更是種種煩惱的依止。

   “是苦苦器。”其叁,五蘊色身是産生苦苦的器皿。苦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等,是我們可以感知的粗重痛苦。

   “是壞苦器。”其四,色身是産生壞苦的器皿。壞苦,是建立在樂受之上的痛苦,如身體髒了,洗澡是快樂;肚子餓了,吃飯是快樂。但這種樂受並非本質上的快樂,否則就該越洗越快樂,越吃越快樂才是。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洗澡還是吃飯,只要超過身體所需,立刻會成爲痛苦,故名壞苦。

   “及行苦性。”其五,行苦,即無常變化之苦。這並不是說,無常就必定是苦,阿羅漢乃至佛陀的色身也會敗壞,但他們並未感到痛苦。凡夫之所以會因無常感到痛苦,只是因爲執著所致。包括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之苦,也是相對凡夫而言。對聖者來說,雖然會有身苦,但不會因此引發心苦。此外,無所欲求,就沒有求不得苦;無怨無憎,就沒有怨憎會苦;沒有執著,就沒有愛別離苦。可見,這些苦只是對凡夫才能産生作用。

   “于彼等當數數思之。”對于以上所說的五蘊之苦,我們要反複思惟。

   “此中初者,謂依受此五取蘊,能引以後之苦也。”其中第一點“衆苦之器”是說明,因爲招感這個五蘊色身之後,能夠引發以後的痛苦。

   “第二者,謂此已成之蘊,爲能依之老病等之所依也。”第二點“衆苦所依之器”是說明,五蘊色身正是老病之苦發生的所依。

   “第叁、第四者,謂彼苦之粗重,隨順和合,故生彼二也。”第叁“苦苦”和第四“壞苦”,分別依粗重的痛苦(苦苦)以及隨順此粗重煩惱建立的痛苦(壞苦),所以分爲兩種。

   “第五者,謂但成取蘊,即于行苦性中生,以先惑業自在之一切行,皆是行苦故也。”第五行苦是說明,有情執著的五蘊身蘊含著無常變遷帶來的痛苦,因爲以惑業爲主導的生命,必然會産生行苦。

   “若于取蘊性之世間,未生起真正之厭患,則真求解脫之心無所從出。而于有情流轉世間,亦無生起大悲之方便,故任隨趣入大小何乘,此種意樂極爲重要也。”如果不能透視有漏五蘊的本質,對依此建立的世間未能真正厭患,就無法生起出離解脫之心,對有情流轉世間的痛苦也無法生起真正的悲心。當然,相似的悲心可以生起,但要生起真正的悲心,必須深刻認識到輪回的痛苦本質。所以,不論所修是菩薩乘還是聲聞乘,這種出離世間的意樂是非常重要的。

  2.思惟六苦

   思惟六苦者,《親友書》中說:爲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舍身、數數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六者。複攝爲叁,謂于流轉中不可保信,于彼之樂任其受用亦無厭足之邊際,從無始而住也。

   初中有四,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數數舍身也。于作損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轉變及親怨之變易等,無決定也。于得圓滿不可保信者,從高而墜下也。于共處不可保信者,當無伴而往也。從無始而住者,數數相續受生,不見生死之邊際也。如是數數當思惟之。

   複次,于貪增長,成現在多數之樂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樂心也。蓋于除苦無有不對待之自性樂故。譬之過量行勞之苦,由坐而生起樂心,彼乃前行勞苦漸息,遂覺漸次起樂,非彼自性是樂也。苟坐複過久,仍如前生苦故。若以自性爲樂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幹時唯苦增長。如是依于行住臥及飲食、日陰等所生之樂,亦須在若幹時漸成增長若幹之樂,但若過久,實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經》及《四百論本釋》中說也。

  這六種苦還是屬于總苦,也就是說,不論哪一道有情都要經受這些痛苦。

   “《親友書》中說:爲無有決定、不知滿足、數數舍身、數數受生、數數高下、無伴之過六者。”《親友書》告訴我們,有情在輪回中有這樣六種痛苦:一是無有決定,彼此的關系不確定,此生爲父子,來生也可能是仇敵;二是不知滿足,欲望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叁是數數舍身,死了一次又一次;四是數數受生,舍身後又被業力推動著不斷投生,無法自主;五是數數高下,地位忽高忽低,時而當皇帝,時而當乞丐,忽而上生天堂,忽而墮落地獄;六是無伴之過,在輪回路上獨來獨往,沒有人可以陪…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