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P5

  ..續本文上一頁伴永遠。

   “複攝爲叁,謂于流轉中不可保信。”這六種苦又可分爲叁類,第一,有情在流轉輪回中的身份和境遇都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任何保障可言。

   “于彼之樂任其受用亦無厭足之邊際。”第二,有情由欲望而産生的追求是沒有邊際的,不是說享受一下就能滿足。事實上,一個欲望得到滿足之後,新的欲望很快會接踵而來,永無止境。

   “從無始而住也。”第叁,欲望是沒有邊際的,同樣,生死也沒有邊際。

   “初中有四。”其中第一類“謂于流轉中不可保信”又分四種:

   1.身份不定:“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數數舍身也。”我們得到的色身是沒有保障的,無法永遠擁有。它就像我們暫時居住的房屋一樣,使用期一到就必須舍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在無盡輪回中,我們流過的鮮血比四大海水更多,留下的骨頭比須彌山更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誰也無法算清自己曾經舍身的次數。

   2.關系不定:“于作損益不可保信者,父子母妻之轉變及親怨之變易等,無決定也。”輪回中的衆生,彼此關系變化不定。在一次次舍身、受生中,父親可能會轉爲兒子,母親可能會轉爲妻子,親人可能會轉爲怨家,人身可能會轉爲動物。若能看清輪回真相,再反觀這個世間,實在是太可憐了。

   3.所得不定:“于得圓滿不可保信者,從高而墜下也。”我們在世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今天兒孫滿堂、富甲天下,又有哪一樣可以永遠保有?在這個無常的世間,一切變故都可能發生。如果我們能透視這一切,即使發生再大的變故,也能從容應對。

   4、輪回夥伴不定:“于共處不可保信者,當無伴而往也。”一個家庭,就是一個暫時的輪回小團體。但親人們並不能永遠在一起,即使沒有任何意外的家庭變故,死亡也會使現有家庭成員發生變化。而在死亡路上,誰也不能替代,不能相伴。來生再見,已成陌路。人其實都有致命的孤獨感,因爲我們注定要獨自往來于生死路上。

   “從無始而住者,數數相續受生,不見生死之邊際也。如是數數當思惟之。”所謂無始而住,是說輪回沒有開始,如果不修行的話,也不會終結。因爲惑業會不斷製造輪回,所謂“前異熟既盡,複生余異熟”。舊的業力剛剛結束,新的業力已然成熟,如此周而複始——業力無盡,生死無窮。所以,對于輪回的六種總苦,要反複思惟,認識其痛苦本質。

   “複次,于貪增長,成現在多數之樂受者,是乃于苦稍抑而起之樂心也。”快樂,就是欲望暫時得到滿足而帶來的樂受。確切地說,是因爲對痛苦的抑製和緩解而帶來的樂受。貪著某個境界,想要得到它,並因得到而産生快樂。比如很想吃飯時吃到一頓美餐,很想洗澡時來到一個溫泉,這些都是快樂的享受,因爲想吃飯和想洗澡的痛苦得到了緩解。如果沒有這些前提,在不想吃飯時還要不停地吃,不想洗澡時還要不斷地洗,不但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會變成痛苦。可見,所有快樂都是由貪欲所引發,而貪欲又屬于有漏的煩惱,其本質是痛苦的。

   “蓋于除苦無有不對待之自性樂故。譬之過量行勞之苦,由坐而生起樂心。彼乃前行勞苦漸息,遂覺漸次起樂,非彼自性是樂也。苟坐複過久,仍如前生苦故。”所以,除了緩解痛苦之外,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快樂。就像我們走得非常累了,坐下休息會覺得快樂。這種快樂是因爲之前因行走産生的疲勞得到緩解才逐漸生起,但這種快樂並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快樂。如果坐得時間太長,也會像走累了一樣感到痛苦。

   “若以自性爲樂因者,如依苦因,任若幹時唯苦增長。如是依于行住臥及飲食、日陰等所生之樂,亦須在若幹時漸成增長若幹之樂,但若過久,實唯苦生可知矣。此《入胎經》及《四百論本釋》中說也。”如果覺得有什麼是自性的快樂,那它是否會像痛苦那樣,只要不加緩解就不斷增長?事實上,因爲行住坐臥及飲食、陰晴等産生的快樂,只能在一定時期才能産生一定的快樂,超過這個時間,就會導致痛苦。這是《入胎經》和《四百論本釋》所說的。比如因爲走累了感到痛苦,繼續走下去,將越來越痛苦,決不會轉變爲快樂。而快樂卻不是這樣,當我們走累了,坐下來會感到快樂,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如果坐久了,快樂很快會轉變成爲痛苦。可見,快樂不是本質的,只是相對的假象。

  叁、思惟輪回別苦

   別苦,是相對于總苦而言,指六道各自不同的痛苦。

  1.叁惡趣之苦

   思叁惡趣苦,已如前說。

  首先是叁惡道的痛苦,這部分內容在本論下士道部分已經講過,此處不再重複。下士道所說的苦,是側重從惡道苦的角度來談,讓我們對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生起恐懼之心,從而精進修行,得生人天善趣。但中士道的修行目的是出離輪回,不僅要看到惡道之苦,更要看到人天之樂也是假象,是不究竟的。所以,還要進一步思惟善道所隱藏的痛苦本質,從而對輪回生起厭離之心。這也是中士道修行的重點所在。

   如果認識不到輪回的本質是苦,就無法生起真切的出離心,而這種心行正是中士道和上士道修行的根本。中士道固然是依出離心而建立,上士道同樣離不開出離心的基礎。事實上,菩提心正是出離心的延伸和圓滿,是將自己所成就的解脫經驗延伸到一切衆生身上。

  2.人道之苦

   思惟人之苦者,謂饑渴、寒熱、不悅意之觸,追求與疲勞之苦。複有如前所說之生老病死等七者應知。

   又《集法句》(即《資糧論》)雲:“無余惡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獄,窮似鬼王界。此中畜生苦,以力強淩弱,壓迫而損害,是如水瀑流。”

   《四百頌》亦雲:“優秀勞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壞。”

  這一段,是思惟生而爲人的痛苦。

   “思惟人之苦者,謂饑渴、寒熱、不悅意之觸,追求與疲勞之苦。”人道的痛苦有哪些呢?有饑渴的痛苦,有炎熱或寒冷的痛苦,有不喜歡接觸六塵境界帶來的痛苦,還有因爲不斷追求而帶來的身心疲勞。尤其是今天的人,對物欲的追求根本不知節製,甚至在條件尚未具足前就提前消費,搞什麼按揭買房,然後再以數十年時間還債,把暇滿人身用來換取這麼一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水泥空間,實在是極大的浪費。

   “複有如前所說之生老病死等七者應知。”對于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等七種痛苦,也應該有充分認識,因爲這些都是人生常規的痛苦。

   “又《集法句》雲:無余惡趣苦,人中亦有之,苦逼同地獄,窮似鬼王界。”無余惡趣苦,在邢肅芝的譯本中翻爲“所有惡趣苦”。《集法句》說:惡趣的所有痛苦,在人道中也是存在的。有些人的身心被痛苦逼迫,如身處地獄,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還有一些人極爲貧窮,如同餓鬼一般,這不僅指物質窮困,也包括心靈貧乏。世間很多人對物質的貪求永無滿足之時,不論擁有多少,永遠處于饑渴狀態,這就是典型的餓鬼心態。我覺得,貧窮和富有是不能以物質衡量的,關鍵是看你的需求。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只要自己不覺得缺少什麼,當下就是富有的。反之,即使擁有再多,只要自己還不滿足,還覺得缺少很多,其實還是貧窮的。以這個標准衡量,具有餓鬼心態者可謂比比皆是。

   “此中畜生苦,以力強淩弱,壓迫而損害,是如水瀑流。”這還是《集法句》的偈頌。也有很多人過得像畜生一般痛苦,就像牛羊那樣被其他有大勢力者欺淩奴役。他們所遭受的壓迫和損害,就像流水般綿延不盡,時刻不曾停息,真是苦不堪言。

   “《四百頌》亦雲:優秀勞其心,庸流苦其身,二苦令此世,日日而摧壞。”《四百頌》總結說:世間那些所謂的優秀者依靠腦力勞動生存,容易産生心靈的痛苦;而那些平庸者則依靠體力勞動生存,容易造成身體的痛苦。這兩種痛苦,令我們的身心日複一日地受到損害。因爲身和心是相互的,色身之苦會影響心靈安甯,內心痛苦也會引發身體疾病。

   可見,人道也有種種痛苦。雖然佛陀時時贊歎暇滿人身的義大、難得,但只是說明這個身份所能帶來的修行機會,並不是說生而爲人就是一切圓滿了。

  3.阿修羅之苦

   思阿修羅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饒之嫉妒,熱惱其心。依此爲緣,與天戰鬥,領受多種截身、破裂等苦,彼等雖具智慧,以異熟障故,說彼身不能見谛也。

  阿修羅,即非天,有天人的福報而無天人的德行。

   “思阿修羅苦者,彼以不忍于天人富饒之嫉妒,熱惱其心。依此爲緣,與天戰鬥,領受多種截身、破裂等苦。”阿修羅的痛苦,主要在于嗔心較強。他們非常嫉妒天人的富貴和享樂,內心被煩惱所控製,常因妒火攻心而與天人戰鬥,卻實力不夠,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乃至四肢斷裂,身體破損。

   “彼等雖具智慧,以異熟障故,說彼身不能見谛也。”阿修羅本來也是具有智慧的,能夠進行理性思惟,卻因爲果報身障礙修行。所以,佛陀說此道衆生不能見到空性。

   《法苑珠林》講到,阿修羅是因爲嗔心、我慢和懷疑,才影響對佛法的信受。我發現,世間很多不能接受佛法的人,往往也具備這叁種心態——嗔心極重、慢心極重、疑心極重,只相信自己的所知所見,卻名之爲客觀,名之爲理性。但若缺乏正見,又哪來健康的理性?因此,凡夫的客觀其實是充滿主觀的,因爲這種認識都是經過凡夫心的改造,經過凡夫心的處理。除非具有如實智,否則就談不上客觀。

  4.天道之苦

   ① 欲天之苦

   諸天若于死時,見五死相,從彼所生之苦,較先受用天欲所生之樂尤爲重大。五死相者,身色不可愛樂,不樂本座,花鬘萎悴,衣著垢染及身出昔時所無之汗也。《親友書》雲:“若從天處墮,衆善盡無余,任落傍生鬼,泥犁隨一居。”

   悚懼苦者,于具有廣大福聚諸天,及有最極勝妙欲樂生時,諸薄福天子見之便生惶怖,由是而受廣大憂苦。

   砍截等苦者,諸天與修羅戰時,受…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思惟輪回之苦(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