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稍知法者,即見親等無可共住,遂能遮製于彼愛著,並任運生起從施等門而取心要。”若能發起真實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兩天就要死去那樣確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會知道一切親友眷屬都無法和我們長久相伴,在生死關頭也無法援手相救,就會減少對他們的貪執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並在舍離貪執的過程中成就解脫的智慧。
“且能見及爲利養恭敬等之世間法而致力者,一切皆無堅實。”念死還能使我們認識到,爲名聞利養等世間法所做的努力都是無常而虛幻不實的。能夠正見無常,我們就會發現,世間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樣,再大也會破滅,也不值得貪戀。只有愚癡者,才會執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諸惡行,積集皈戒等善業。自身既得勝妙之位,亦能接引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較此爲重要者哉。”獲得以上認識之後,就能阻止各種惡行的産生,同時積集善業,包括皈敬叁寶、受持戒律、六度四攝等。這樣的話,不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勝果報,同時也有能力接引其他衆生,引導他們走向解脫,走向菩提。世間還有什麼事比之更爲重要的呢?
“諸經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種譬喻而爲稱贊。”在衆多經典中,對于修習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種種比喻稱揚贊歎。
“如《大涅槃經》雲:諸田業中秋實勝,一切迹中象迹勝。一切想中,無常及死想是爲最勝。”正如《大涅槃經》所說:在廣闊無邊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實是最殊勝的;在一切動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勝的;在佛法的衆多思惟觀想中,無常想和死想是最殊勝的。
“以由此能除遣叁界貪著、無明、我慢故。”爲什麼說無常想和死想是最殊勝的呢?因爲由此契入,可以幫助我們遣除對叁界的貪著、無明和我慢。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這種念死之心發得真切,並成爲我們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現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脫便大有希望。佛世時,很多比丘常在冢間修行,就是通過環境來強化這一心念。佛陀之父淨飯王想出家時,佛陀也告訴他:“觀無常足以得道。”
“複以爲頓能摧壞一切煩惱惡業之錘,頓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門等而稱歎之。”其次,無常想和死想還能作爲摧毀一切煩惱惡業的鐵錘,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門。所以,無常想和死想的利益,爲諸多經論所稱揚贊歎。
“總之,能有修行之機會,唯是得此殊勝之身時。我輩長劫處于惡趣,雖偶一得生人天,亦多無暇,不得修法。縱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蓋爲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總而言之,我們所以能有修行機會,只是因爲得到了暇滿人身。在無盡的生死輪回中,我們多數時間都在惡道流轉,偶爾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無暇之身,沒有修法的機會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夠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執著于“今天還不會死去”的想法。宗大師這段總結非常精辟,當我們沒有提起無常想時,自然就會把主要精力用來關注生活,而不是關注生死,關注生命的未來。
“心執不死者,乃一切衰損之門。念死者,乃一切圓滿之門也。”所以說,我們執著于不死之心,是産生一切煩惱生死的根源。念死無常,則是圓滿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徑。兩者非此即彼,我們想要道業有成,解脫自在,就必須提起念死之心,否則是沒有出路的。這一句式,在自他相換中也有同樣表述。
“是故莫執此爲諸無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雖爲應修,唯宜初時略爲修習,非恒常之所修也。應于初中後叁皆必須修此法之理,心起決定解而修習之。”在此,宗大師又指出了對念死法門常有的一些誤解。所以,不要以爲念死是沒有其他高深法門可修者才修習的,或者以爲,雖然應當念死,但只須在修行初期稍加修習即可,並不是始終需要修習的內容。事實上,對修行初、中、後叁個階段必須念死的修行原理,應該生起堅定不移的勝解,並依此不斷修習。
初期修習無常,可令我們擺脫凡夫心;中期修習無常,可令我們精進不懈;後期修習無常,可令我們圓滿佛道。所以說,念死是貫穿整個修道過程的。不論修習什麼法門,如果能以念死、念無常之心爲前提,就會生起緊迫感而不敢有絲毫懈怠。這樣的話,修行很快就會相應。
叁、發何種念死心
若以親等當離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處非爲生起彼心也。若爾雲何?謂由煩惱業所受之身終不免死,僅于此生怖,暫時亦不能遮止。須念惡趣之因未滅,現上決定善因未修,此當畏死也。若于此興怖,則能起修,死時無恐。若不修此義,總于流轉不能解脫,別于惡趣或將沈墜,死時追悔熱惱而已。
這一段,告訴我們應當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憶念死亡,憶念無常。如果像常人那樣貪生怕死,或是因爲想到終有一死而消沈,而萬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爲的意義,決不是修行人應有的心態。念死是爲修行服務的,爲生起出離心、爲解脫服務的。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親等當離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處非爲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論所說的念死之心。如果對親人終有一天會離己而去心生畏懼,只是常人都會有的心態,本論所說的,並不是生起這樣的念死之心。
“若爾雲何?謂由煩惱業所受之身終不免死,僅于此生怖,暫時亦不能遮止。”爲什麼這麼說呢?若僅對煩惱所感的業報身終將死去這一結果生起恐懼,依然不能減少對世間的貪執,有效阻止不良串習的發展。在社會上,對那些時日無多的人,家人通常是盡量滿足其要求,想吃什麼就給他們吃什麼,想買什麼就爲他們買什麼,以此彌補他們將要死去的缺憾。可見,單純的怕死並不會成爲修行動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業。
“須念惡趣之因未滅,現上決定善因未修,此當畏死也。”我們要想到:在往昔的無盡生死中,我們造作的許多惡道之因並未忏淨,同時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緣,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才應該怖畏死亡。否則,一旦死亡來臨,很可能會因惡業現前而墮落,沒有改正機會。
“若于此興怖,則能起修,死時無恐。若不修此義,總于流轉不能解脫,別于惡趣或將沈墜,死時追悔熱惱而已。”如果對此生起畏懼,就能精進修行,死亡來臨時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習這樣的念死之心,就無法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就有可能墮落惡道中長劫沈淪,臨終時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師就“發何種念死心”作了引導,並指出佛法所說的念死和世人貪生怕死的區別,幫助我們消除誤解,端正心態。
四、修念死之法
怎樣修習念死之法?《道次第》中,念死的內容包括叁種根本、九種因相和叁種決定。叁種根本,分別是死亡是必定的,何時死卻沒有一定,死亡時除佛法外皆無用處。其中,每一項又從叁方面憶念,即九種因相。通過憶念叁根本和九因相,最終得出叁種結論,使念死成爲修行動力。在宗大師之前,藏地修習念死之法,僅分念內外世間無常諸法,沒有這麼系統。
1.思惟定死
首先,思惟我們必定會死去,所謂“有生無不死”。關于定死,又從叁方面進行思惟:其一,死王必定到來,什麼也不能阻止;其二,每過一天,活著的時間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其叁,雖然我們還沒來得及修法並做好准備,但死王仍會不請自來。
① 死王必來而無法避免
任所受何生、所住何地、隨在何時,皆爲死王所壞(皆爲死王所能摧毀), 此《無常集》所言也。死王若來,縱以迅速騰躍、極大勢力、財物咒藥,無能逃避,此《教授國王經》中說也。昔噶當大德噶馬巴有雲:“現在即須畏死,死時不須怖惱(恐怖)。”我輩則(恰)與此相違,現在不畏,臨死乃以手椎胸焉。
在十二緣起中,生爲老死之因。無論以什麼形態出現的生命,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奔向死亡這個終點。
“任所受何身、所住何地、隨在何時,皆爲死王所壞,此《無常集》所言也。”不論我們招感的是什麼身份,是動物或是人類,甚至是證道的聖者;也不論我們居住在什麼地方,是天堂、人間還是地獄;也不論我們處在什麼時刻,是剛剛出生,還是風華正茂、年富力強,這個色身都會被死王所摧毀。這是《無常集》所說的,也是“叁法印”中的“諸行無常”。我們要認識到,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而變幻不定的。
“死王若來,縱以迅速騰躍、極大勢力、財物咒藥,無能逃避,此《教授國王經》中說也。”當死王到來時,縱然是以神通飛到空中,或以世間至高無上的權力、財力乃至咒符藥物等,都無法逃避死亡的襲擊。這是《教授國王經》中所說的。因爲神通是不能抵消業力,更不能與無常爲敵的。
“昔噶當大德噶馬巴有雲:現在即須畏死,死時不須怖惱。”當年,噶當派大德噶馬巴曾經說過:如果從現在開始,由于畏懼死亡而精進修行的話,當死王到來時,就無須恐怖和煩惱了。
“我輩則與此相違,現在不畏,臨死乃以手椎胸焉。”但我們這些凡夫卻恰恰與之相反,現在對死亡好像根本無所謂,等到臨終時,卻捶胸頓足地哀號不已。
世人所以害怕死亡,都是因爲對之毫無了解。而對于證悟的成就者來說,雖然色身同樣會毀壞,但內心對于生死是自在無礙的。因爲死亡也是一種心靈經曆,是可以在修行中體證並熟悉的。對很多高僧大德來講,死亡不過是生命旅程中的一次遷徙,或是入般涅槃,或是往生淨土,或是乘願再來,完全不必有絲毫恐懼。所以說,生前就爲死亡做好准備的話,死亡時就不致驚慌失措了。就像進入考場時,那些有備而來的學生才能順利通過。死亡,正是人生最嚴峻也最重要的考試,我們通得過嗎?
② 壽量無增而日減
如《入胎經》所說,壽量百年者希矣。縱然能到此邊際(縱使能達到百歲),亦于彼之中間,年爲月、月爲日、日爲晝夜而盡之。每一晝夜,仍爲上午、下午等而使之盡。壽…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