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P4

  ..續本文上一頁,在它沒有到來的這段時間,究竟什麼時候到來,是無法確定的。即使對于今天會不會死去這個問題,我們也難以確定。雖然如此,我們的心必須安住于念死無常中,生起今天說不定就會死去的想法。這樣,隨時都能從容迎接死神的到來。

   “若想今日不死,則心必執于不死之一面,力謀此身久住之准備,不修後世之資糧。于其中間,終爲死王所縛,則懷憂而死焉。”如果想著今天不會死去,就會安住于不死的想法中,那樣的話,勢必會將追求現世生存變成人生目的,爲之忙碌准備,卻不修習後世資糧。在此期間,最終被死神抓住時,因爲毫無准備,必定心懷憂愁地死去,惶惶然不知去向何方。

   “若于日日中常爲死備,則便多作後世義利。設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屬正當所需要也。”反之,如果我們每一天都爲死亡做好准備,自然就會精進修行,積集利益後世的資糧。即使今天不曾死去,繼續修習善業固然是好;假如今天就會死去,也正是我們需要加倍努力的原因所在。所以說,爲死亡做好准備才是人生究竟的保險。雖然我們未必會在今天死去,但通過這一觀想,可以令我們遠離貪著,不以追求現生快樂爲目的,而是系心于修行。

   死無定期也可從叁方面思惟。一是南瞻部洲的人壽命不定,所以死期無法確定;二是死亡的因緣很多,而存活的因緣很少;叁是生命極其脆弱,隨時可能死亡。

  ① 人壽無定

   北拘盧洲壽量決定,余雖于自類壽量不能決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贍部洲者則極無定也,劫初壽有無量歲者,將來十歲即爲長壽之最大限量。即如現時,于老壯少間何時當死,皆無定准。

   《俱舍》雲:“此間壽難定,末十初無量。”將諸師友等未滿天年,忽遇內外死緣奄然命過者而爲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數數思之。

  首先,說明人道衆生壽量無定。

   “北拘盧洲壽量決定,余雖于自類壽量不能決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贍部洲者則極無定也。”北拘盧洲,又作北俱盧洲。贍部洲人,指我們生存的地球。印度傳統將世界分爲四大部洲,此外還有東勝神洲、西賀牛洲和北俱盧洲。四大洲中,北俱盧洲的壽命是確定的,可以活到一千歲。東勝神洲和西賀牛洲的衆生壽量雖不能確定,但總有一個大體範圍,而南贍部洲衆生的壽量卻差距極大。

   “劫初壽有無量歲者,將來十歲即爲長壽之最大限量。即如現時,于老壯少間何時當死,皆無定准。”劫初的時候,南瞻部洲的衆生壽命長達無量歲,而在將來,十歲就是長壽的極限。就像現在這樣,到底是在老年、壯年還是少年去世,也是毫無定准的。這裏所說劫初的無量歲只是形容數字很大,並不是真正的無量,按經典的說法應該是八千歲。

   “《俱舍》雲:此間壽難定,末十初無量。”《俱舍論》說:娑婆世界的衆生壽命難定。末劫時,人的壽命最多就只有十歲。而在劫初時,人的壽命卻能長達八千歲。

   “將諸師友等未滿天年,忽遇內外死緣奄然命過者而爲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數數思之。”奄然,猶奄忽,指死亡。想想我們身邊的師長、朋友等,很多人未享天年,就忽然因爲自身健康或飛來橫禍等內外死緣而離去。看到這些狀況,怎能不對無常感觸良深。由此就會想到,我也不免像他們那樣,被無常奪去生命。這一點是需要常常思惟的。

   我們對無常的感悟,也體現了根機的利鈍程度。有些人聽聞無常教法即能領納;有些人要看到身邊親人死亡才會觸動;還有些人即使無常發生在自己身上,也未必醒悟,仍一心執著于現世不肯放手。正如佛經所比喻的:良馬看見鞭影便會揚蹄奮飛;遲鈍一點的,必須鞭子落在身上才會跑;再遲鈍一點的,必須鞭子用力抽打才會跑;而劣等的馬,即使鞭子重重地打,也未必跑得起來。

  ② 死緣甚多,活緣甚少

   于此生命,有情無情之損害甚多。謂人與非人魔類之所損害,各種畜生之所吞噬,內諸疾病、外諸大種之侵淩,而細思之。複次自身者,內四大種之所成,彼等亦互爲克損,此大種界稍失調和而增減者,即有病生,能奪壽命。彼等與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堅實,無可保信(而實無可保信)。

   《涅槃經》謂:“修死想者,當知此生壽命恒爲多數仇怨圍繞,刹那刹那,念念損壞,全無爲作增長者也。”(命根常爲衆多怨敵所圍繞,刹那刹那,但作損害,決無作饒益者。)

   《寶鬘論》亦雲:“人住死緣內(人在死緣內),如燈在風中。”故雖在生時,仍恒常無間趨于死地,自謂生緣多,實不(無)可保信。

   《寶鬘論》又雲:“死緣者甚多,生緣唯少許,雖生常趨死,故當勤修法。”

  在這個世間,能使色身死亡的因緣很多,而使之成活的因緣卻極少。

   “于此生命,有情無情之損害甚多。謂人與非人魔類之所損害,各種畜生之所吞噬,內諸疾病、外諸大種之侵淩,而細思之。”大種,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爲大;能造色法,故名爲種,世間一切物質皆由四大所生,故名大種。對于我們現有的生命體,構成傷害的因緣實在很多。其中既有來自人類的損害,如戰爭、謀殺、事故等,也有來自各種妖魔鬼怪的損害。此外,或是被凶猛的動物吞噬,或是因身心疾病致死,或是被地水火風導致的自然災難所侵害,如地震、臺風、海嘯、泥石流、火山噴發等。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非常渺小而脆弱的。一場災害,可在頃刻間將人們千百年來營造的城市夷爲平地,奪去數以萬計乃至上百萬的生命。對于所有這些潛在的威脅,我們都要認真思惟。

   “複次自身者,內四大種之所成,彼等亦互爲克損,此大種界稍失調和而增減者,即有病生,能奪壽命。彼等與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堅實,無可保信。”至于我們的色身,則是由內在的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這些元素也會互相抵觸,互相損傷,當四大失去平衡而出現增減時,疾病就會發生,甚至奪去我們的生命。因爲色身就是四大和合所成,與生俱來就潛藏著因失調而産生的疾病隱患。所以對這個色身來說,看似非常堅實,但當其中某個元素出現問題,平衡就被破壞了,毫不可靠。佛經中,曾就四大不調引發的種種疾病作過專門論述,此處略過。

   “《涅槃經》謂:修死想者,當知此生壽命恒爲多數仇怨圍繞,刹那刹那,念念損壞,全無爲作增長者也。”《涅槃經》說:修習念死無常,應當了知,這期生命始終被許許多多的仇敵圍繞,每一刹那都在遭受損壞,卻從來沒有增長壽命的機緣。我們的身體由衆多細胞組成,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每天都會死掉很多細胞,也會産生新的細胞。有時,就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變化,如産生癌細胞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乃至徹底報廢。

   “《寶鬘論》亦雲:“人住死緣內,如燈在風中”。故雖在生時,仍恒常無間趨于死地,自謂生緣多,實不可保信。”《寶鬘論》也說:“人時刻都在面臨死亡威脅,就像風中的燈火,隨時有被吹滅的可能。”所以說,我們現在雖然還活著,卻在不斷走向死亡。自以爲活著的因緣很多,實在是不可相信的。

   “《寶鬘論》又雲:死緣者甚多,生緣唯少許,雖生常趨死,故當勤修法。”《寶鬘論》還說:這個世間,將我們置于死地的因緣非常多,但使我們繼續生存的因緣卻只有一點點。雖然我們現在還活著,卻時刻都在奔向死亡,所以我們應當精進地修習佛法,決不懈怠。

   這一段,是讓我們正視現實,正視世間和自身潛在的威脅。

  ③ 身極危脆,死期無定

   人身如水泡,最極微劣,無須重大損害,但以一荊棘刺之,便可摧壞身命,諸余死緣毀之亦易。

   《親友書》雲:“大地迷盧海,七日出燒燃,況此微脆軀,那不成煨(灰)燼。”如是思已,死王何時當壞身命既無定期,趁茲有暇,應決定即從現在須勤修佛法。

   喜乍迦打米者雲:“國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樂住。即此時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無畏。若時老病衰苦來,爾時雖念有何用。”

   叁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無定,故于此當勉力修之。

  我們的身體看似非常結實,可以用來學習,用來工作,用來修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又是非常脆弱的,隨時都會死去。

   “人身如水泡,最極微劣,無須重大損害,但以一荊棘刺之,便可摧壞身命,諸余死緣毀之亦易。”微劣,衰弱。我們的色身有如隨時破滅的水泡那樣,極其衰弱。甚至不需要什麼重大的侵犯,僅僅用一根荊棘就能置人于死地。而其它種種的致命死因,就更容易令我們一命嗚呼了。

   “《親友書》雲:大地迷盧海,七日出燒燃,況此微脆軀,那不成煨燼。”迷盧,即須彌山。煨燼,經焚燒而化爲灰燼。《親友書》講到世界毀滅的情景時說:當劫火生起時,七天之內就可將大地、須彌山和大海水全部燒光。何況我們這個區區的色身,早已在劫火中化爲灰燼。其實不必等劫火燒起來,只要到火葬場看看,人放進去,用不了多久就只剩下一堆灰燼了。

   “如是思已,死王何時當壞身命既無定期,趁茲有暇,應決定即從現在須勤修佛法。”通過這樣的思惟,知道被死亡奪去生命的日期是完全不能確定的,既然如此,趁現在還有時間,應該立即下定決心,精進不懈地修習佛法。

   “喜乍迦打米者雲:國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樂住。即此時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無畏。若時老病衰苦來,爾時雖念有何用。”喜乍迦打米者說:我們這個因緣假合的色身,現在既沒有疾病也沒有衰老,正處于健康的黃金時段。此時更應當抓緊時間修行,將來日漸衰老、疾病纏身乃至死之將至時,就能視死如歸,毫無畏懼了。如果等到衰老和疾病等痛苦一起向我們襲來時,即使再想修行,也是力不從心,沒有多少力用了。事先做好准備,我們就有足夠的智慧和定力,不會被生病或死亡所困擾。否則,惡道現前時就束手無策了。

   “叁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無定,故于此當勉力修之。”…

《第叁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念死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