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
濟 群
中國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生前曾經說過:“當前佛教界重要任務,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叁還培養人才。”臺灣佛教界的大德聖嚴法師也提出:“今天不辦教育,明天就沒有佛教。”發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爲當今佛教界的共識。本次研討會也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開展的。
雖然教界已認識到辦教育重要性,但如何才能辦好教育?受上世紀初廟産興學風潮的影響,教界開始引進社會的辦學模式,至今已有百年曆史。這種學院式的教育雖也培養了不少人才,但離教界所需要的理想僧才還有相當距離。
我覺得,純粹走學院式的辦學道路是有問題的。原因在于,社會辦學和佛教教育的目的就不同。社會院校是以傳授知識和生存技能爲主,而佛教教育則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脫煩惱生死的教育,也是成佛做祖的教育。兩者的目標相差甚遠,方法也迥然不同,照搬社會的教育方式,怎能達到佛教辦學的要求呢?
所以,佛教教育還得回到佛教的傳統教育中。佛陀既是究竟的覺悟者,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佛法在古今中外的弘揚過程中,祖師大德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契合時代並紮根本土,形成叁大語系及各個宗派。使佛法推廣到世界各地,令無量衆生走向解脫之路、成佛之路。同時,也爲我們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經驗,這都是佛教特有的教育傳統。
試問,在佛教教育的問題上,難道還有人比佛陀更權威、比曆代祖師大德更權威嗎?我們今天要做的,首先就是立足于自身傳統,在向佛陀和曆代祖師學習的前提下,在以傳統佛教教育爲根本的基礎上,吸收學院教育的優點,以此建構當代的佛教教育。舍此一途,只能是南轅北轍。
本文將從戒律的角度探討原始僧團的教育問題,希望對確立佛教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一、依戒律建構教育次序
社會教育一般是依年齡或文化程度,分小學、中學、大學或初級、中級、高級。佛教教育則以契理契機爲原則,重視對機設教,同時也依據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佛教有聲聞乘和菩薩乘兩大修學體系。依出離心受聲聞戒,成爲聲聞行者,接受聲聞乘的教育;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成爲菩薩行者,接受菩薩乘的教育。
聲聞乘有七衆之分,包括在家二衆和出家五衆。其中,出家衆又是從在家衆而來。一般來說,學佛都是從在家衆開始,由叁皈五戒取得優婆塞、優婆夷的資格,也就是親近叁寶學習佛法的近事男和近事女。下士道的教育體系,就是依叁皈五戒而建立,通過深信因果、持戒布施、止惡行善,從而成就人天善果。
出家衆中,剃度並受沙彌十戒後,就成爲沙彌衆。沙彌還不能在僧團獨立生活,必須依止和尚接受沙彌階段的教育,遵行十戒並學習種種威儀。然後,還需要進一步受比丘戒,正式取得僧伽的資格,學習二部律及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中士道的教育體系,就是依出家聲聞衆的律儀而建立,通過發出離心,依戒定慧修行,了知苦空、無常、無我,從而成就解脫。
菩薩衆也包括在家及出家兩類。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後,成爲菩薩行者。《善戒經》說:“要有受聲聞少分戒的基礎,然後才能受菩薩戒。”可見,菩薩衆的教育是建立在聲聞教育的基礎上。上士道的修學體系,就是依菩提心和菩薩戒而建立,誓度一切衆生,誓學一切法門,通過修習六度萬行,成就無上佛果。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和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區別,顯示了佛教教育的不同層次。其中,人天乘爲下士道,是初級教育;聲聞乘爲中士道,是中級教育;菩薩乘爲上士道,是高級教育。
二、受戒——教育資格的獲得
在社會教育中,除最基礎的教育外,通常需要經過入學考試,考核通過才能獲得接受教育的資格。進入佛門也是同樣,受叁皈而成爲佛弟子,並沒什麼資格限定,只要對叁寶生起信心即可。而要進一步受五戒,就有相應的條件要求。受過叁皈五戒後,才能深入修學佛法,接受在家衆的教育。
佛弟子雖有在家與出家七衆,但根據聲聞戒的精神,佛陀是鼓勵弟子們出家修行,受持出家律儀,從而趣向解脫。剃度出家需要問遮難,即相應的考核條件,必須沒有十叁難和十六遮,才能如法出家。進而是受持沙彌戒、比丘戒,其要求和儀式也遠比在家戒複雜。
受了沙彌戒,才有資格在僧團生活並接受教育,同時,享受僧團部分待遇,參加僧團部分活動。受了比丘戒,才能成爲合格的僧伽,接受作爲僧伽的全部教育,享受僧團全部待遇,參加僧團所有活動。
但受戒只是資格的取得,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受叁皈五戒,是取得在家優婆塞和優婆夷的資格。而親近叁寶、如法持戒,才能成爲合格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受沙彌戒,是取得沙彌的資格,能如法行持沙彌十戒,才能成爲合格的沙彌。受比丘戒,是取得比丘的資格,能如法行持具足戒,才能成爲合格的比丘。
就像社會教育中,進入中學或大學,不等于就是合格的中學生或大學生。只有通過幾年的教育,各科成績都通過考核,才能成爲合格的中學生或大學生。
叁、五年學戒、不離依止
受了出家戒,就成爲僧團的一員。在僧團教育中,取得沙彌、比丘資格者,先要經曆“五年學戒、不離依止”的教育階段。
戒律是出家衆的行爲准則和生活規範。五年學戒,就是了解作爲沙門釋子應有的行爲准則——“此應做,此不應做”。由于無始以來的貪嗔癡串習,人們往往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氣,僅僅依賴戒律條文進行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在現實僧團中,懂得戒律者不是沒有,但又有幾人能如法持戒呢?
戒律非常重視依止的作用,尤其在培養僧格的階段。通常,沙彌和新戒比丘應當依止剃度和尚或受戒和尚。在沒有因緣依止和尚的情況下,當選擇依止阿阇梨,從而在師父的監督和言傳身教下如法生活。
關于依止的意義,道宣律祖在《四分律行事鈔·師資相攝篇》中說到:“依止意者,新受戒者,創入佛法,萬事無知,動便違教,若不假師示導,進誘心神,法身慧命,將何所讬。故律中製未滿五歲及満五歲愚癡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訓,匠成已益。”
就像嬰兒必須在父母關照下成長一般,初出家者在僧團也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必須依止和尚、阿阇梨生活。嬰兒不可一日離開父母,初出家或新戒比丘也不可一日離開依止師。《十誦》雲:“無好師,聽二、叁夜;有好師,乃至一夜不依止,得罪。”《五百問》雲:“若不依止,飲水食飯坐臥床席,日日犯盜。”
出家僧格的養成,法身慧命的成長,也端賴依止師的教化。《僧祇》雲:“日別叁時,教叁藏教法不能廣者,下至略知戒經輕重,陰界入義。若受經時、共誦時、坐禅時,即名教授。若不爾者,下至雲不放逸。”弟子有了過錯,當師父的要給予懲罰。《善戒經》雲:“不驅谪罰弟子,重于屠兒旃陀羅。”
師父有教育弟子的責任,而弟子則有恭敬、侍奉依止師的義務。《四分律》雲:“清旦入房,除小便器,白時到等。應日別早中日暮叁時問訊和尚,執作二事,勞苦不得辭設。”這種恭敬有叁種意義:“一則自調我慢,二則報恩供養,叁則護法住持,正法久住也。”
僧伽教育是樹立僧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建立在弟子發心自覺的前提下,是建立在依止師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是建立在師資感情的交流下,是建立在弟子對依止師的恭敬下,也是建立在依法依律的准則下。五年學戒,不只是對戒律知識的掌握,更是僧格的全面養成。
四、布薩——清洗自己的人格
僧伽每半月半月要過組織生活,戒律中稱爲布薩。
布薩,此雲淨住。《善見》雲:“雲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法不壞是。”《摩得伽》雲:“布薩者,舍諸惡性不善法,及煩惱有受,證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雲:“半月半月自觀身,從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間,不犯戒耶。若有犯者,于同學所忏悔。”《毗尼母》雲:“清淨者,名布薩義。”
布薩是僧團極爲重要的大衆會議。通常情況下,每半月要舉行一次,《戒經》中稱爲半月半月說。布薩會議的舉行,同一界內的所有出家衆都要參加。在布薩羯磨中,維那師說戒前會問:僧集否?和合否?未參加的比丘說欲及清淨否?僧集否,是問在同一界內生活的比丘是否都來參加?和合否,是說參加者行爲和目的是否一致?此外,若有人因特殊情況沒來參加,是否請假,並對僧團做出的所有決定表示無條件的認同?
布薩,漢譯爲淨住。內容主要有二:一是說戒,二是忏悔。說戒,是由上座比丘或上座指定善于誦戒的比丘誦讀《戒經》,大衆以虔誠心恭敬聆聽,並以《戒經》內容對照半月來的行爲。《戒經》由五篇七聚組成,上座比丘每誦完一篇後,會有一個提示:諸大德是中清淨否?連續問叁次。若有人發現自己犯了哪條戒,就應出來發露忏悔。若犯戒卻有意隱藏,其他人也可以根據見、聞、疑,以慈悲心幫他檢舉出來。通過僧團大衆的威力及布薩的莊嚴氣氛,達到教育效果。
衆生因爲無明,無始以來都生活貪嗔癡煩惱中,造作殺盜淫妄種種罪業,爲煩惱所雜染,爲業所雜染,爲生所雜染。通常,我們只是隨自己的情緒、好惡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出家人必須半月半月參加說戒,以此強化對戒律的學習。讓《戒經》的每條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思惟中。每當我們起心動念時,戒律自然會起到約束作用。這樣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過程中,因爲串習力強大,難免會犯戒。這就會使戒體受到染汙,必須通過發露、忏悔進行彌補。如果任意放縱煩惱,而不懂得以忏悔來清除塵垢,內心就會成爲一個垃圾場。所以,在培養僧格的階段,忏悔非常重要。因爲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也是完…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