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

  济 群

   中国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生前曾经说过:“当前佛教界重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培养人才。”台湾佛教界的大德圣严法师也提出:“今天不办教育,明天就没有佛教。”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当今佛教界的共识。本次研讨会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开展的。

   虽然教界已认识到办教育重要性,但如何才能办好教育?受上世纪初庙产兴学风潮的影响,教界开始引进社会的办学模式,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种学院式的教育虽也培养了不少人才,但离教界所需要的理想僧才还有相当距离。

   我觉得,纯粹走学院式的办学道路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社会办学和佛教教育的目的就不同。社会院校是以传授知识和生存技能为主,而佛教教育则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脱烦恼生死的教育,也是成佛做祖的教育。两者的目标相差甚远,方法也迥然不同,照搬社会的教育方式,怎能达到佛教办学的要求呢?

   所以,佛教教育还得回到佛教的传统教育中。佛陀既是究竟的觉悟者,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佛法在古今中外的弘扬过程中,祖师大德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契合时代并扎根本土,形成三大语系及各个宗派。使佛法推广到世界各地,令无量众生走向解脱之路、成佛之路。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这都是佛教特有的教育传统。

   试问,在佛教教育的问题上,难道还有人比佛陀更权威、比历代祖师大德更权威吗?我们今天要做的,首先就是立足于自身传统,在向佛陀和历代祖师学习的前提下,在以传统佛教教育为根本的基础上,吸收学院教育的优点,以此建构当代的佛教教育。舍此一途,只能是南辕北辙。

   本文将从戒律的角度探讨原始僧团的教育问题,希望对确立佛教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依戒律建构教育次序

   社会教育一般是依年龄或文化程度,分小学、中学、大学或初级、中级、高级。佛教教育则以契理契机为原则,重视对机设教,同时也依据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佛教有声闻乘和菩萨乘两大修学体系。依出离心受声闻戒,成为声闻行者,接受声闻乘的教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成为菩萨行者,接受菩萨乘的教育。

   声闻乘有七众之分,包括在家二众和出家五众。其中,出家众又是从在家众而来。一般来说,学佛都是从在家众开始,由三皈五戒取得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也就是亲近三宝学习佛法的近事男和近事女。下士道的教育体系,就是依三皈五戒而建立,通过深信因果、持戒布施、止恶行善,从而成就人天善果。

   出家众中,剃度并受沙弥十戒后,就成为沙弥众。沙弥还不能在僧团独立生活,必须依止和尚接受沙弥阶段的教育,遵行十戒并学习种种威仪。然后,还需要进一步受比丘戒,正式取得僧伽的资格,学习二部律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士道的教育体系,就是依出家声闻众的律仪而建立,通过发出离心,依戒定慧修行,了知苦空、无常、无我,从而成就解脱。

   菩萨众也包括在家及出家两类。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后,成为菩萨行者。《善戒经》说:“要有受声闻少分戒的基础,然后才能受菩萨戒。”可见,菩萨众的教育是建立在声闻教育的基础上。上士道的修学体系,就是依菩提心和菩萨戒而建立,誓度一切众生,誓学一切法门,通过修习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和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区别,显示了佛教教育的不同层次。其中,人天乘为下士道,是初级教育;声闻乘为中士道,是中级教育;菩萨乘为上士道,是高级教育。

  二、受戒——教育资格的获得

   在社会教育中,除最基础的教育外,通常需要经过入学考试,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接受教育的资格。进入佛门也是同样,受三皈而成为佛弟子,并没什么资格限定,只要对三宝生起信心即可。而要进一步受五戒,就有相应的条件要求。受过三皈五戒后,才能深入修学佛法,接受在家众的教育。

   佛弟子虽有在家与出家七众,但根据声闻戒的精神,佛陀是鼓励弟子们出家修行,受持出家律仪,从而趣向解脱。剃度出家需要问遮难,即相应的考核条件,必须没有十三难和十六遮,才能如法出家。进而是受持沙弥戒、比丘戒,其要求和仪式也远比在家戒复杂。

   受了沙弥戒,才有资格在僧团生活并接受教育,同时,享受僧团部分待遇,参加僧团部分活动。受了比丘戒,才能成为合格的僧伽,接受作为僧伽的全部教育,享受僧团全部待遇,参加僧团所有活动。

   但受戒只是资格的取得,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受三皈五戒,是取得在家优婆塞和优婆夷的资格。而亲近三宝、如法持戒,才能成为合格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受沙弥戒,是取得沙弥的资格,能如法行持沙弥十戒,才能成为合格的沙弥。受比丘戒,是取得比丘的资格,能如法行持具足戒,才能成为合格的比丘。

   就像社会教育中,进入中学或大学,不等于就是合格的中学生或大学生。只有通过几年的教育,各科成绩都通过考核,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学生或大学生。

  三、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受了出家戒,就成为僧团的一员。在僧团教育中,取得沙弥、比丘资格者,先要经历“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的教育阶段。

   戒律是出家众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五年学戒,就是了解作为沙门释子应有的行为准则——“此应做,此不应做”。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串习,人们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气,仅仅依赖戒律条文进行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在现实僧团中,懂得戒律者不是没有,但又有几人能如法持戒呢?

   戒律非常重视依止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僧格的阶段。通常,沙弥和新戒比丘应当依止剃度和尚或受戒和尚。在没有因缘依止和尚的情况下,当选择依止阿阇梨,从而在师父的监督和言传身教下如法生活。

   关于依止的意义,道宣律祖在《四分律行事钞·师资相摄篇》中说到:“依止意者,新受戒者,创入佛法,万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法身慧命,将何所讬。故律中制未满五岁及満五岁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已益。”

   就像婴儿必须在父母关照下成长一般,初出家者在僧团也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必须依止和尚、阿阇梨生活。婴儿不可一日离开父母,初出家或新戒比丘也不可一日离开依止师。《十诵》云:“无好师,听二、三夜;有好师,乃至一夜不依止,得罪。”《五百问》云:“若不依止,饮水食饭坐卧床席,日日犯盗。”

   出家僧格的养成,法身慧命的成长,也端赖依止师的教化。《僧祇》云:“日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不能广者,下至略知戒经轻重,阴界入义。若受经时、共诵时、坐禅时,即名教授。若不尔者,下至云不放逸。”弟子有了过错,当师父的要给予惩罚。《善戒经》云:“不驱谪罚弟子,重于屠儿旃陀罗。”

   师父有教育弟子的责任,而弟子则有恭敬、侍奉依止师的义务。《四分律》云:“清旦入房,除小便器,白时到等。应日别早中日暮三时问讯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设。”这种恭敬有三种意义:“一则自调我慢,二则报恩供养,三则护法住持,正法久住也。”

   僧伽教育是树立僧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弟子发心自觉的前提下,是建立在依止师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是建立在师资感情的交流下,是建立在弟子对依止师的恭敬下,也是建立在依法依律的准则下。五年学戒,不只是对戒律知识的掌握,更是僧格的全面养成。

  四、布萨——清洗自己的人格

   僧伽每半月半月要过组织生活,戒律中称为布萨。

   布萨,此云净住。《善见》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说戒法不坏是。”《摩得伽》云:“布萨者,舍诸恶性不善法,及烦恼有受,证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云:“半月半月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间,不犯戒耶。若有犯者,于同学所忏悔。”《毗尼母》云:“清净者,名布萨义。”

   布萨是僧团极为重要的大众会议。通常情况下,每半月要举行一次,《戒经》中称为半月半月说。布萨会议的举行,同一界内的所有出家众都要参加。在布萨羯磨中,维那师说戒前会问:僧集否?和合否?未参加的比丘说欲及清净否?僧集否,是问在同一界内生活的比丘是否都来参加?和合否,是说参加者行为和目的是否一致?此外,若有人因特殊情况没来参加,是否请假,并对僧团做出的所有决定表示无条件的认同?

   布萨,汉译为净住。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说戒,二是忏悔。说戒,是由上座比丘或上座指定善于诵戒的比丘诵读《戒经》,大众以虔诚心恭敬聆听,并以《戒经》内容对照半月来的行为。《戒经》由五篇七聚组成,上座比丘每诵完一篇后,会有一个提示:诸大德是中清净否?连续问三次。若有人发现自己犯了哪条戒,就应出来发露忏悔。若犯戒却有意隐藏,其他人也可以根据见、闻、疑,以慈悲心帮他检举出来。通过僧团大众的威力及布萨的庄严气氛,达到教育效果。

   众生因为无明,无始以来都生活贪嗔痴烦恼中,造作杀盗淫妄种种罪业,为烦恼所杂染,为业所杂染,为生所杂染。通常,我们只是随自己的情绪、好恶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出家人必须半月半月参加说戒,以此强化对戒律的学习。让《戒经》的每条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思惟中。每当我们起心动念时,戒律自然会起到约束作用。这样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过程中,因为串习力强大,难免会犯戒。这就会使戒体受到染污,必须通过发露、忏悔进行弥补。如果任意放纵烦恼,而不懂得以忏悔来清除尘垢,内心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场。所以,在培养僧格的阶段,忏悔非常重要。因为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也是完…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