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人格必不可缺少的方式。
依律而制的忏悔法门,是根据罪行的轻重不同进行处理。有些只须自责就能忏已还净,有些需要对一两位比丘发露方可,还有些要4位比丘通过羯磨作法来忏罪,更有些需要有20位比丘作法,才能达到忏悔效果。总之,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净化僧格、净化人格。
五、云游——淡泊人际关系
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着执著,可以说,家就是执著的堡垒。正是由于对家的执著,远离家乡的人总是有份难以摆脱的牵挂。一旦回到家中,心也就安然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心安便是家。
为了摆脱对家的执著,于是便有出家这种生活方式。
出家是对家的超越,对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还有没有家呢?严格地说,出家人是没有家的。出家人不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蕴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只有超越一切执著和牵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在家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这就需要购买住房。为了居住舒适,还要进行装修,添置物品。进而是娶妻生子,建立庞大的交际圈。为了使之正常运转,就得努力赚钱。对来之不易的这一切,一旦拥有就会执著不舍,一旦失去则会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牵挂,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样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对家的执著,佛制比丘不能长年居住在固定地点。在戒律中,头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住三个晚上,而比丘也应每三个月更换住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对住处产生贪著,若长期居于一地,就会对此地产生眷恋。此外,对于长期居住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方便。而对云游在外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累赘。从这一点来看,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云游生活,本身就能帮助修行人克服对拥有的执著。
佛陀在49年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各地,常随弟子达一千多人。他们追随佛陀,游行于各地,所到之处随缘弘法,把佛法种子洒遍各地。所以,佛弟子的云游,既是为了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闻法,也是为了在弘法中度化众生,使正法传遍四方,代代相续。
六、安居——定时潜修
比丘每年要有三个月的定期潜修,以便专心学习、精进道业,戒律中称为结夏安居。
安居是相对云游而言。当时,有些比丘终年在外云游,但印度夏季多雨,云游在外多有不便。且夏季昆虫很多,行路很容易损伤生命。鉴于这些过失,佛教也制定了结夏安居。安居并非佛教特有的修行传统,佛世时,其它宗教早已有之。佛陀只是将这种修行传统为我所用而已。
对于凡夫而言,长期居住一地,内心容易贪著;而总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善知众生种种习性。为避免比丘对贪著住处,规定不得长期固定一处;为使比丘有相对稳定的学修环境,又制定结夏安居。
道宣律师撰写的《四分律行事钞》时,将这部分内容名之为“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解释道:“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夏安居为时三月,在此期间,比丘们摈绝外缘,收摄身心,全力以赴地精进学修。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这一制度极为重要。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成了闹市。出家人整天忙于应酬,既要管理寺院,还要从事弘法、教育、慈善等利生事业。尤其是寺院管理者,几乎和在家人一样忙碌。而长期从事各项事务,难免沾染世俗习气,增长烦恼妄想。久而久之,便会忘失正念,失去自我观照能力。为期三月的安居,能使长期处于劳作中的身心得到缓解,并通过闻思经教来培养正念,通过修习禅定来增长定力。经过这番充电,再面对事务性工作时,就能保有良好心态,至少不容易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七、简朴的物质条件——避免拥有的贪著
人生存在世间,需要有相应的物质资源。所以,世人往往常年忙于生计。他们人生目的,无非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此外就别无他求。
而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脱、成就菩提为人生目标,生计问题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佛世时,印度宗教师多以乞食获得生活资粮。在印度传统中,沙门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为他们放弃对五欲的占有,为追求真理而生活,理应接受大众礼敬。
通过乞食获得生存资粮,注定出家人必须奉行简朴的生活。佛教僧团成立之初,佛制比丘依四依生活,也就是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和吃腐烂药。粪扫衣,是将人们丢弃的破衣烂布缝制为袈裟。常乞食,是只以乞食为生,不接受信众供斋。树下坐,是住在树下而不是房舍中。吃腐烂药,是生病后吃人们煎煮过的草药。
其后,佛陀又以四依为基础施设头陀法门,并时常赞叹头陀行。《增一阿含经》说:“其有毁赞十二头陀行者,则为毁赞于我,我常赞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于世。”《杂阿含经》也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又手授僧伽黎易迦叶所著大衣,于大众中称赞头陀行。这都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无论是四依还是头陀行,从教育意义上说,都是为了减少我们的妄想、烦恼和执著。因为拥有越多,妄想就会越多,烦恼就会越多,执著也会越多。倘能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妄想执著也会随之减少。
当然,每个出家人的根机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能适应四依或头陀行的比丘毕竟是少数,所以佛教的教育并非千篇一律,对比丘的生活问题还有许多不同规定。比如衣服,除粪扫衣外,又制三衣、百一乃至长衣。三衣,是比丘只能拥有三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在三衣外的生活用品,为生活方便,各种允许拥有一件。长衣,是三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需要说净后才能合法使用。佛弟子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或依粪扫衣生活,或依三衣生活,或依百一物生活,或依长衣生活。佛陀制定的这些戒律,既使弟子们减少对物质的贪著,又考虑到生活方便,开中有制,制中有开,可谓用心良苦!
八、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佛陀的教育的确不同于世间教育。其主要特点有四:一、佛教自身有着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非常优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和世间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世间教育着重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而佛教教育则是转凡成圣、断惑证真、成佛做祖的教育。三、两种教育目的不同,采取的教育方法自然也有区别。四、戒律教育虽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但主要是通过如法的实践来完成。由律仪生活养成高尚僧格,由律仪生活为人天树立德行典范。
佛教有八万四八法门之说,虽然只是一个笼统的数字,却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样化。佛教有三大语系及各个宗派,各自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来研讨佛教教育,还是要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当代。唯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
发表于《戒幢佛学》第二卷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教育制度(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