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与道风建设(济群法师)

  戒律与道风建设

  济 群

  ——2008年5月讲于江苏省道风建设动员会

   戒律,是多数佛子耳熟能详的一个词,相信也有不少出家人对戒律的重要性表示认同。但另一方面,大家似乎又觉得戒律与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只是一些束之高阁的故纸,只是一些让我们心向往之的教典。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戒律的认识过于肤浅,不清楚戒律在个人修学和僧团管理中担纲的重要作用。所以说,熟悉戒律内容,了解戒律作用,是实践戒律的重要前提。

   目前,教界开始提倡道风建设,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论及道风建设,自然离不开戒律。那么,戒律与道风建设究竟是什么关系?探讨这一问题,首先要清楚——何为道风。道者,三学、八正道是也。所谓道风,就是在实践三学、八正道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风气。其中,不仅三学是以戒为首,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也属于戒的范畴。可见,戒律与道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本文主要从个人修学和僧团建设两方面,阐述戒律与道风建设的关系。

  一、戒律是迈向解脱的基础

   作为学佛者,尤其是一个出家人,我们不能忘却自身的目标所在。这个目标是什么?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解脱轮回。反过来说,如果不想解脱,必定不能成为合格的僧伽。

  1.解脱是三乘佛法的核心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这番道理听来固然崇高,其实却不尽然。事实上,解脱正是三乘佛法共同的修学核心,声闻如是,菩萨亦当如是。若不知解脱为何,不具解脱能力,何以承担弘法利生的使命?何以给予众生究竟圆满的帮助?

   佛法有众多宗派,而立宗之本就是正见,如无常见、无我见、唯识见、中观见等,依此建立修学体系,并以不同禅修方法将正见落实于止观,成为解脱动力。虽然各宗知见不同,法门迥异,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获得生命内在的解脱能力。

   所以说,声闻乘和菩萨乘同样是立足于解脱,差别只是在于发心和解脱对象的不同。不论念佛还是参禅,也不论修法多么高明,如果仅仅发出离心,仅仅满足于个人解脱,那就是声闻乘。如果我们进一步推己及人,希望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希望把这种解脱的经验和能力延伸到一切众生身上,那就是菩萨乘。从佛法角度来说,能够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才是真正的利他。

   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就是说,菩萨应以带领一切众生证得涅槃为使命。所谓涅槃,并非通常所理解的入灭后的境界。当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彻底瓦解,当由此带来的躁动、迷茫彻底平息,当内心充满由体证空性带来的安详和喜悦,当下就是涅槃。这是学佛所能得到的究竟利益,也是我们能够给予众生的究竟利益。

   作为学佛者,应时时锁定这一目标。如果偏离方向或使之模糊,不仅个人的法身慧命无以成就,佛教也势必走向肤浅化,走向世俗化。事实上,这种肤浅化和世俗化正是教界目前的现状。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我们对解脱缺乏体认。如果不具备解脱能力,面对世间的五欲六尘时,我们靠什么去抵挡诱惑?又靠什么来安顿身心?解脱并不是逃避,未必要隐遁山林,也未必与世隔绝。一旦具备解脱能力,无论身处何方,当下即可将之化解,当下即可出尘劳而不染。

  2.解脱的方法

   如何才能培养解脱能力?应当从出离心开始。

   其实,出家就是出离心的重要实践方式。当我们选择出家作为人生道路时,尽管对佛法的认识角度不同,体会程度不同,但多少总会有些出离心。而这种出离心和任何心行一样,都是变化不定的,可能加强,也可能衰减甚至退失。如果出家后没有相应的因缘来滋润它,巩固它,它自然会逐渐边缘化,逐渐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在不知不觉中,忘却出家的初衷。除生活方式和在家人稍有不同外,出家的目的,出家的本分,都变得模糊不清。每日得过且过,蹉跎时光。

   真正的出家生活,是建立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具备这一前提,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和佛法相应,和修行相应。否则的话,无非是在个人生活中增加一些佛教元素,在世俗形态上增加一些佛教包装,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如何才能生起这份出离心和菩提心?如何才能将我们的生命导向解脱?这就必须经常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惟有洞察轮回本质并保持对死亡的警觉,我们才会有出离的动力。否则,往往会被日复一日的假象所迷惑,好像死亡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只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传说。如果对死亡和轮回缺乏警惕,我们往往也会像世人那样,落入世俗生活的惯性中,并在习惯中耽于习惯,日渐麻木。所以说,念死、念轮回苦是令心与解脱相应的重要认知,也是我们必须时时敲响的心灵警钟。

   这一认知需要通过不断思维来加强,不是偶尔想一想就可以,而要天天想,时时想,直到确认轮回的本质是苦。在佛法修行中,出离心的生起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对轮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对世间的名利享乐不再有任何爱著。如果没有彻底放下这种期盼和爱著,心就会具有粘性,就会被尘劳所沾染,所束缚。

  3.戒律在解脱中的重要性

   解脱的修学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其中,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也就是解脱之因。而真正解脱的力量,是无漏智慧。在《四分律行事钞》中,道宣律祖将出家人的行为总结为凡罪行、凡福行、圣道行三种。

   首先是凡罪行,即凡夫的不善行为。如果出家人追名逐利,邪命自活,就属于凡罪行。这些行为如毒瘤一般,将严重阻碍僧团的健康发展,影响正法在世间的流传。正如佛陀所洞见的那样——“比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来自内部的破坏,才是毁灭性的、难以挽救的破坏。

   其次是凡福行,即凡夫的福报之行,包括建寺造佛、管理僧团等具体事务,乃至持戒修定,都属于凡福行的范畴。当然,凡福行也可成为迈向解脱的基础。关键在于,当我们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是带着贪著心、凡夫心去做,还是带着出离心、菩提心去做。不同的心行,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属性。我们做每件事都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即事情本身的成败得失。一是内在结果,即我们在做事过程中积累并发展的心智。同样一件事,以凡夫心去做,就在增加贪嗔痴;以菩提心去做,就在长养慈悲心。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做事不择手段,事情虽然做成,可惜却把心做坏了。其实教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出家人在做事过程中,因为不能善用其心,一味关注外在结果而忽略内在结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凡夫心的陷阱。当出家人不以佛法为行事准则时,自然就会沿用社会的标准,于是乎,办法会务必隆重,盖寺院但求豪华,却不懂以正确发心去做,不懂得以如法与否来衡量,最后把自己做得俗不可耐。

   第三是圣道行,这是解脱的关键所在。所谓圣道行,就是把佛法正见落实于止观,最终成就解脱的行为。从汉传佛教来看,各宗在正见部分都很丰富,但在将正见落实于止观的这个环节却较为薄弱。正见,是帮助我们打开空性的钥匙,也是帮助我们成就解脱的钥匙。但钥匙不是目的,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以这把钥匙来打开自家宝藏。如果不能将正见落实于止观,使之成为真正的圣道行,所学教理最多只能停留于认识层面,不出凡福行的范畴,甚至被误作玄学,沦为谈资,反成解脱障碍。

   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学佛受戒之前,所有行为都是贪嗔痴不良串习的延续。而这种串习是和烦恼相应的,是和轮回相应的。如果不依戒律彻底扭转的话,我们就会在串习形成的洪流中继续沉沦。

   为什么说戒律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解脱的生活?戒,为防非止恶之义,以此帮助我们止息生命中的不良相续。需要注意的是,戒律不只是一种行为约束,因为心才是一切行为的源头。所有习惯,都是心理活动的延续。我们止息不良行为,目的是要止息不良心理的相续,这才是持戒的关键所在。

   我们希望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要立即停止心行的不良发展。所以,我对戒律的定义是——生命健康发展的交通规则。生命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正是取决于我们的心行。心念会成为心态,心态会成为习惯,习惯会成为性格,性格会成为人格,人格会成为生命品质,决定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也是生命发展的因果。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根源就在于每天的起心动念。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是我们所有想法和行为的积累。我们想过、做过的一切,在客观上会消失,但内心却会忠实记录每个行为产生的痕迹,并逐步积累力量,最终造就我们的人格和生命品质。

   在佛教中,将生命形态归纳为十法界,即六凡四圣。六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道,分别为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四圣,则是声闻、缘觉、菩萨、佛陀。这些生命形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各自的所作所为决定,由各自的不同选择决定。

   对一般人来说,面对选择往往是盲目的,身不由己的。但对学佛者来说,应该看清生命发展的轨道,从而主动选择,把握未来。所以,我们必须时时进行检查,对照当下的行为是否和戒律相应,是否和佛菩萨的行为相应。一旦发现这些心行将带来不良生命结果,应立…

《戒律与道风建设(济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