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與道風建設
濟 群
——2008年5月講于江蘇省道風建設動員會
戒律,是多數佛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相信也有不少出家人對戒律的重要性表示認同。但另一方面,大家似乎又覺得戒律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只是一些束之高閣的故紙,只是一些讓我們心向往之的教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原因就在于我們對戒律的認識過于膚淺,不清楚戒律在個人修學和僧團管理中擔綱的重要作用。所以說,熟悉戒律內容,了解戒律作用,是實踐戒律的重要前提。
目前,教界開始提倡道風建設,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論及道風建設,自然離不開戒律。那麼,戒律與道風建設究竟是什麼關系?探討這一問題,首先要清楚——何爲道風。道者,叁學、八正道是也。所謂道風,就是在實踐叁學、八正道過程中形成的良好風氣。其中,不僅叁學是以戒爲首,八正道中的正語、正業、正命也屬于戒的範疇。可見,戒律與道風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本文主要從個人修學和僧團建設兩方面,闡述戒律與道風建設的關系。
一、戒律是邁向解脫的基礎
作爲學佛者,尤其是一個出家人,我們不能忘卻自身的目標所在。這個目標是什麼?歸根到底只有一個,那就是解脫——解脫煩惱、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解脫輪回。反過來說,如果不想解脫,必定不能成爲合格的僧伽。
1.解脫是叁乘佛法的核心
現實中,不少佛子對“解脫”一詞心存偏見,似乎這就是“自了”的代名詞。當我們說到解脫時,許多人會覺得這個目標似有小乘之嫌。因爲我們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薩學人自居,理應以利益一切衆生爲己任,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解脫。這番道理聽來固然崇高,其實卻不盡然。事實上,解脫正是叁乘佛法共同的修學核心,聲聞如是,菩薩亦當如是。若不知解脫爲何,不具解脫能力,何以承擔弘法利生的使命?何以給予衆生究竟圓滿的幫助?
佛法有衆多宗派,而立宗之本就是正見,如無常見、無我見、唯識見、中觀見等,依此建立修學體系,並以不同禅修方法將正見落實于止觀,成爲解脫動力。雖然各宗知見不同,法門迥異,但目標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獲得生命內在的解脫能力。
所以說,聲聞乘和菩薩乘同樣是立足于解脫,差別只是在于發心和解脫對象的不同。不論念佛還是參禅,也不論修法多麼高明,如果僅僅發出離心,僅僅滿足于個人解脫,那就是聲聞乘。如果我們進一步推己及人,希望帶領一切衆生走向解脫,希望把這種解脫的經驗和能力延伸到一切衆生身上,那就是菩薩乘。從佛法角度來說,能夠幫助衆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才是真正的利他。
正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也就是說,菩薩應以帶領一切衆生證得涅槃爲使命。所謂涅槃,並非通常所理解的入滅後的境界。當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徹底瓦解,當由此帶來的躁動、迷茫徹底平息,當內心充滿由體證空性帶來的安詳和喜悅,當下就是涅槃。這是學佛所能得到的究竟利益,也是我們能夠給予衆生的究竟利益。
作爲學佛者,應時時鎖定這一目標。如果偏離方向或使之模糊,不僅個人的法身慧命無以成就,佛教也勢必走向膚淺化,走向世俗化。事實上,這種膚淺化和世俗化正是教界目前的現狀。原因無他,就是因爲我們對解脫缺乏體認。如果不具備解脫能力,面對世間的五欲六塵時,我們靠什麼去抵擋誘惑?又靠什麼來安頓身心?解脫並不是逃避,未必要隱遁山林,也未必與世隔絕。一旦具備解脫能力,無論身處何方,當下即可將之化解,當下即可出塵勞而不染。
2.解脫的方法
如何才能培養解脫能力?應當從出離心開始。
其實,出家就是出離心的重要實踐方式。當我們選擇出家作爲人生道路時,盡管對佛法的認識角度不同,體會程度不同,但多少總會有些出離心。而這種出離心和任何心行一樣,都是變化不定的,可能加強,也可能衰減甚至退失。如果出家後沒有相應的因緣來滋潤它,鞏固它,它自然會逐漸邊緣化,逐漸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在不知不覺中,忘卻出家的初衷。除生活方式和在家人稍有不同外,出家的目的,出家的本分,都變得模糊不清。每日得過且過,蹉跎時光。
真正的出家生活,是建立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具備這一前提,我們所做的一切才能和佛法相應,和修行相應。否則的話,無非是在個人生活中增加一些佛教元素,在世俗形態上增加一些佛教包裝,徒有其表而無其實。
如何才能生起這份出離心和菩提心?如何才能將我們的生命導向解脫?這就必須經常念死無常,念輪回苦。惟有洞察輪回本質並保持對死亡的警覺,我們才會有出離的動力。否則,往往會被日複一日的假象所迷惑,好像死亡只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只是和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的傳說。如果對死亡和輪回缺乏警惕,我們往往也會像世人那樣,落入世俗生活的慣性中,並在習慣中耽于習慣,日漸麻木。所以說,念死、念輪回苦是令心與解脫相應的重要認知,也是我們必須時時敲響的心靈警鍾。
這一認知需要通過不斷思維來加強,不是偶爾想一想就可以,而要天天想,時時想,直到確認輪回的本質是苦。在佛法修行中,出離心的生起是有標准的。這個標准,就是我們對輪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對世間的名利享樂不再有任何愛著。如果沒有徹底放下這種期盼和愛著,心就會具有粘性,就會被塵勞所沾染,所束縛。
3.戒律在解脫中的重要性
解脫的修學內容,不外乎戒、定、慧叁學。其中,戒爲正順解脫之本,也就是解脫之因。而真正解脫的力量,是無漏智慧。在《四分律行事鈔》中,道宣律祖將出家人的行爲總結爲凡罪行、凡福行、聖道行叁種。
首先是凡罪行,即凡夫的不善行爲。如果出家人追名逐利,邪命自活,就屬于凡罪行。這些行爲如毒瘤一般,將嚴重阻礙僧團的健康發展,影響正法在世間的流傳。正如佛陀所洞見的那樣——“比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來自內部的破壞,才是毀滅性的、難以挽救的破壞。
其次是凡福行,即凡夫的福報之行,包括建寺造佛、管理僧團等具體事務,乃至持戒修定,都屬于凡福行的範疇。當然,凡福行也可成爲邁向解脫的基礎。關鍵在于,當我們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是帶著貪著心、凡夫心去做,還是帶著出離心、菩提心去做。不同的心行,決定了不同的行爲屬性。我們做每件事都有兩種結果,一是外在結果,即事情本身的成敗得失。一是內在結果,即我們在做事過程中積累並發展的心智。同樣一件事,以凡夫心去做,就在增加貪嗔癡;以菩提心去做,就在長養慈悲心。社會上,不少人爲了做事不擇手段,事情雖然做成,可惜卻把心做壞了。其實教界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很多出家人在做事過程中,因爲不能善用其心,一味關注外在結果而忽略內在結果,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入凡夫心的陷阱。當出家人不以佛法爲行事准則時,自然就會沿用社會的標准,于是乎,辦法會務必隆重,蓋寺院但求豪華,卻不懂以正確發心去做,不懂得以如法與否來衡量,最後把自己做得俗不可耐。
第叁是聖道行,這是解脫的關鍵所在。所謂聖道行,就是把佛法正見落實于止觀,最終成就解脫的行爲。從漢傳佛教來看,各宗在正見部分都很豐富,但在將正見落實于止觀的這個環節卻較爲薄弱。正見,是幫助我們打開空性的鑰匙,也是幫助我們成就解脫的鑰匙。但鑰匙不是目的,我們真正要做的,是以這把鑰匙來打開自家寶藏。如果不能將正見落實于止觀,使之成爲真正的聖道行,所學教理最多只能停留于認識層面,不出凡福行的範疇,甚至被誤作玄學,淪爲談資,反成解脫障礙。
真正邁向解脫,必須通過戒、定、慧的修行。佛陀製定的戒律,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一種和解脫相應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學佛受戒之前,所有行爲都是貪嗔癡不良串習的延續。而這種串習是和煩惱相應的,是和輪回相應的。如果不依戒律徹底扭轉的話,我們就會在串習形成的洪流中繼續沈淪。
爲什麼說戒律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解脫的生活?戒,爲防非止惡之義,以此幫助我們止息生命中的不良相續。需要注意的是,戒律不只是一種行爲約束,因爲心才是一切行爲的源頭。所有習慣,都是心理活動的延續。我們止息不良行爲,目的是要止息不良心理的相續,這才是持戒的關鍵所在。
我們希望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就要立即停止心行的不良發展。所以,我對戒律的定義是——生命健康發展的交通規則。生命會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正是取決于我們的心行。心念會成爲心態,心態會成爲習慣,習慣會成爲性格,性格會成爲人格,人格會成爲生命品質,決定我們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也是生命發展的因果。
我們爲什麼會成爲現在這樣的人?根源就在于每天的起心動念。生命是無盡的積累,是我們所有想法和行爲的積累。我們想過、做過的一切,在客觀上會消失,但內心卻會忠實記錄每個行爲産生的痕迹,並逐步積累力量,最終造就我們的人格和生命品質。
在佛教中,將生命形態歸納爲十法界,即六凡四聖。六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六道,分別爲天、人、阿修羅叁善道和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四聖,則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陀。這些生命形態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各自的所作所爲決定,由各自的不同選擇決定。
對一般人來說,面對選擇往往是盲目的,身不由己的。但對學佛者來說,應該看清生命發展的軌道,從而主動選擇,把握未來。所以,我們必須時時進行檢查,對照當下的行爲是否和戒律相應,是否和佛菩薩的行爲相應。一旦發現這些心行將帶來不良生命結果,應立…
《戒律與道風建設(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