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裏修行。
老師父對沙彌們很嚴格,教導他們勿懈怠放逸、虛擲時光。他常叮咛弟子:「大家要精進于道,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要背誦經文,即使出門托缽,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誦。」
其中有位小沙彌,將師父的話謹記于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彌出門托缽,他一面走一面注視著缽,並且琅琅地背誦著經文,專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長者看到小沙彌眼睛注視著缽,口中一直背誦經文,十分可愛!于是開門等著小沙彌,可是眼見他一戶戶地走過去而未曾察覺,長者便向前呼喚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長者問:「你爲何這麼專心,對周圍的境界都沒注意呢
」小沙彌回答:「我的師父要求很嚴格,教我們不能放縱心念;他規定我們每天要背誦很多經文,我怕忘記,所以不停地背。」
這位長者慈悲地說:「你這麼用功精進,渾然忘我,不如以後我每天供養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可以專心背誦,不用再到處托缽了。」從那時開始,這位長者日日月月、持續不斷地供給小沙彌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彌滿懷感恩,所以更加專一精進,深入經典。
佛陀說到這裏,就告訴弟子:「當時的小沙彌就是現在的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佛陀說:「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正見,這是因爲在過去生彼此已結下好因緣!」
由這則故事可知,佛陀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廣結善緣;若能生生世世結好緣,就會減少障礙,並且得到衆人護持。
求道並不是一直都要遠離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穩固之後,必須投入人群、度化衆生。佛陀年少時身爲悉達多太子,爲了求道而離開皇宮;雖然有一段時間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練、靜修,不過,當他成道之後,還是回歸于群衆,廣度衆生。
既然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慈心悲懷、利濟有情,就應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叁業,時時觀照自己——心念上是否關愛別人
行爲舉止是否有助于人
開口動舌是否常帶給人歡喜、令人心安
唯有處處多用心,方能廣結善緣。
獵人與老和尚
從前在一個小山村裏,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樹下講經,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裏的人,必須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著工作,若稍有空閑,一定會到樹下聽經。其中有一位年輕人也時常來聽老和尚說法;但是,他覺得老和尚所講的,總是教人:什麼事應該要去做,什麼事不能做,所以並不很認真聽。
有一天,老和尚說:「身、口、意叁業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種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
這位年輕人聽了,認爲:這怎麼可能
我若不打獵就無法生活了;而且別人也沒說我打獵不對!要我守「不殺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聽了一會兒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著槍上山打獵。
他一直守候到黃昏,卻沒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爲什麼今天都沒有獵物出現
當他極度失望時,太陽也將下山了。突然他聽到草堆裏有動靜,仔細一看,原來在大樹下的草叢裏有一只鹿!
那只鹿長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澤亮麗,他從來沒見過這麼漂亮的鹿,高興地趕緊拿起獵槍瞄准鹿的頭部。但是,那只鹿卻眼睜睜地注視著獵人,獵人和鹿四目相對甚久。
他一直沒有開槍,因爲狩獵人有一個規矩:不能打已死的動物。獵人注意看著鹿,牠一動也不動,他想:這只鹿是不是真的死了
爲何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就走過去看看,但是鹿還是絲毫沒動。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腳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獵人就趕緊追!追到樹旁邊時,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樹下;獵人看到老和尚馬上把槍放下,坐在老和尚旁邊問道:「天色已暗,您爲什麼還坐在這裏
」老和尚說:「我想死在這裏。」獵人驚訝地問:「您好端端地,爲什麼想要死
」
老和尚語重心長地說:「我平時講經是希望大家能去惡從善,能夠戒殺,守好規矩和本分。可是你聽經這麼久了,卻不能牢記于心,那我說了也沒用。既然我的話不能讓人受用,不能達成教育的任務,倒不如死了算了!」
獵人聽了既慚愧又感動,他說:「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這麼關心我們,實在很對不起您。」
當時他就折斷槍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說:「我以前錯誤的人生就像這支槍一樣完全斷除了,從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過去的錯誤,請老和尚收我爲徒,我要嚴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興地扶他起來,嘉勉地說:「做人要守本分、守規戒,知過必改,善莫大焉!」于是兩人便一起下山了。獵人果真跟隨老和尚出家,後來也成爲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師。
戒,是保護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燈光;像貧人得到寶物一樣。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須時時刻刻守好規矩,如此才能邁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與小偷
學佛要學習自度、度人,「自度」必須時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叁業,若言行不當或有過失,則必須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須應機施教,佛陀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須因時因地、運用適合衆生根機的方法來化導衆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關鍵是必須真正深入衆生的心。
有一則發生在日本奈良鄉下的故事——在一片廣漠的土地上,有一間孤伶伶的屋子,住著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兒,在嚴冬的夜裏風雪交加,寒風從屋子牆壁的破洞鑽進屋內。這對父女都睡得很沈,而外面的風雪愈來愈大。
忽然,小屋的門開了,兩個人蹑手蹑腳地潛入。他們聽到沈沈的鼾聲,就很安心地四處翻找東西,最後只找到兩包稻米。當他們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門外走去時,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聲、醒了,他發現門口有人,問道:「是誰啊
」小偷聽到這突然的一問,嚇了一跳,腳沒踩穩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兩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靜地說:「外面風雪這麼大,兩位半夜來造訪,趕緊進來喝一杯熱茶吧!」兩個小偷聽了,面面相親,心想:這老先生明知我們是小偷,爲何對我們這麼好
分明是個傻瓜!
老先生又親切地招呼他們說:「進來啊!外面這麼冷,來吧!」小偷以爲他是個癡呆老人,于是大搖大擺地走進屋裏。老先生又喚醒女兒,要她燒水泡茶。
老先生對小偷說:「實在很不好意思,這麼冷的天氣還勞駕你們來到這裏,感恩你們!」小偷聽了覺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們來偷東西,爲何還向我們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問說:「老先生,你知道我們來這裏做什麼嗎
」老先生說:「知道!但是很抱歉,我雖然有兩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總共才收了這兩包米。過去欠你們的,原本就應該還,勞駕你們跑這麼遠來拿,真的很感恩你們!」
此時,女兒端著熱騰騰的茶出來了,老先生就說:「天氣很冷,來,喝杯熱茶吧!」兩個小偷打從心裏覺得慚愧,剛才那位又問:「你何時向我們借過東西
」
老先生說:「可能是在過去生吧!如果以前沒有欠債不還,你們也不會在這麼晚的時候來到這裏;而且村裏有那麼多有錢人家,你們卻偏要來這荒蕪之地,可見一定是有其因緣。」
另一位一直沈默不語的小偷,這時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來,並且五體投地說:「真的很慚愧!村裏盛傳老先生是誠懇待人的大好人,而我們卻以爲您是傻瓜,實在很慚愧!」
他接著又說:「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從頭開始談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難了,如何做善事呢
」老先生說:「我的生活也很困難,可是日子一樣可以過;其實,清貧的生活很舒服,因爲心無挂礙、輕安自在,這是最逍遙的人生。」
老先生這分從內心流露出來的安詳自在,讓這位小偷很感動。他心想:老先生處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對清貧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內心的修養一定很深厚。于是叩頭禮拜說:「您的品德這麼崇高,我希望能拜您爲師,懇請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說:「我也很想學好,請您也收我爲徒!」
老先生謙虛地說:「我和你們一樣還在學習中,我們一起來學,相互鞭策鼓勵吧!」由于這兩個人決心改過向善、尊師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頭,禮拜老先生爲師。
原來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時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愛心,所以逆境現前時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來觀機逗教,感化了兩個小偷回心向善。這分定力與智慧,來自于平時精勤不懈的自我修養,很值得我們一起來學習。
染布的譬喻
佛世時,曾以一則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們來到王舍城托缽。城裏有一條十分熱鬧的街道,販賣著各種生活用具,有打鐵店、製桶店、布店等等。
當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時,便靜靜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師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個染布過程後,就繼續再往前走。托完缽回到精舍後,佛陀問弟子們:「今天到城裏托缽,你們有什麼感想嗎
」
有位弟子回答:「城裏好熱鬧!有很多人忙著采購所需要的東西,商人也很熱絡地在賣東西。」
佛陀又問:「你們看到那麼多人在買賣東西,在這個買賣之間,他們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有位弟子回答:「爲了生活。」
佛陀說:「對!就是爲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那就是心靈。心靈也需要養生的資糧!」
弟子就問佛陀:「佛陀,到底養生的資糧是什麼呢?」佛陀說:「就是智慧。要讓慧命健康地成長,就不要讓雜質汙染了心靈。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師傅,雖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許多顔色,但是他卻很細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顧得十分潔淨,爲的就是要染出一塊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樣。雖然我們身在五濁惡世的複雜社會裏,心仍要保持清淨。萬一我們心像一塊白布被…
《塵盡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