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修行。
老师父对沙弥们很严格,教导他们勿懈怠放逸、虚掷时光。他常叮咛弟子:「大家要精进于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要背诵经文,即使出门托钵,走在路上也要用心背诵。」
其中有位小沙弥,将师父的话谨记于心、依教奉行。有一天,小沙弥出门托钵,他一面走一面注视着钵,并且琅琅地背诵着经文,专注而入神,竟忘了乞食。
有位长者看到小沙弥眼睛注视着钵,口中一直背诵经文,十分可爱!于是开门等着小沙弥,可是眼见他一户户地走过去而未曾察觉,长者便向前呼唤道:「来!来!这位年轻的沙弥,你的钵还是空的,怎么走过我家门口而不进来呢
」
小沙弥说:「长者,我太专心背诵经文,所以走过头而不自知!」长者问:「你为何这么专心,对周围的境界都没注意呢
」小沙弥回答:「我的师父要求很严格,教我们不能放纵心念;他规定我们每天要背诵很多经文,我怕忘记,所以不停地背。」
这位长者慈悲地说:「你这么用功精进,浑然忘我,不如以后我每天供养你满钵的食物,那你就可以专心背诵,不用再到处托钵了。」从那时开始,这位长者日日月月、持续不断地供给小沙弥基本的生活所需,小沙弥满怀感恩,所以更加专一精进,深入经典。
佛陀说到这里,就告诉弟子:「当时的小沙弥就是现在的我,而那位长者就是现在的阿难。」佛陀说:「阿难生生世世都护持我,我则引导阿难入正知、正见,这是因为在过去生彼此已结下好因缘!」
由这则故事可知,佛陀教导弟子要时时与人广结善缘;若能生生世世结好缘,就会减少障碍,并且得到众人护持。
求道并不是一直都要远离人群而修行,在定力稳固之后,必须投入人群、度化众生。佛陀年少时身为悉达多太子,为了求道而离开皇宫;虽然有一段时间在苦行林中接受磨练、静修,不过,当他成道之后,还是回归于群众,广度众生。
既然我们要学习佛陀的慈心悲怀、利济有情,就应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身、口、意三业,时时观照自己——心念上是否关爱别人
行为举止是否有助于人
开口动舌是否常带给人欢喜、令人心安
唯有处处多用心,方能广结善缘。
猎人与老和尚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和尚常常在树下讲经,他苦口婆心地教化村里的人,必须守持正道、奉行善法。
村民每天忙着工作,若稍有空闲,一定会到树下听经。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也时常来听老和尚说法;但是,他觉得老和尚所讲的,总是教人:什么事应该要去做,什么事不能做,所以并不很认真听。
有一天,老和尚说:「身、口、意三业要依戒而行,守好本分。有五种重要的戒律一定要守持,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
这位年轻人听了,认为:这怎么可能
我若不打猎就无法生活了;而且别人也没说我打猎不对!要我守「不杀戒」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听了一会儿就走了。隔天早上他依然故我,背着枪上山打猎。
他一直守候到黄昏,却没有遇到一只山兔或山鼠,他很失望,心想:奇怪,为什么今天都没有猎物出现
当他极度失望时,太阳也将下山了。突然他听到草堆里有动静,仔细一看,原来在大树下的草丛里有一只鹿!
那只鹿长得很肥大,鹿角很漂亮,鹿毛光泽亮丽,他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高兴地赶紧拿起猎枪瞄准鹿的头部。但是,那只鹿却眼睁睁地注视着猎人,猎人和鹿四目相对甚久。
他一直没有开枪,因为狩猎人有一个规矩:不能打已死的动物。猎人注意看着鹿,牠一动也不动,他想:这只鹿是不是真的死了
为何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就走过去看看,但是鹿还是丝毫没动。他很疑惑,再走近用脚踢那只鹿,鹿被踢了一下,立刻拔腿就跑。
猎人就赶紧追!追到树旁边时,突然看到老和尚坐在树下;猎人看到老和尚马上把枪放下,坐在老和尚旁边问道:「天色已暗,您为什么还坐在这里
」老和尚说:「我想死在这里。」猎人惊讶地问:「您好端端地,为什么想要死
」
老和尚语重心长地说:「我平时讲经是希望大家能去恶从善,能够戒杀,守好规矩和本分。可是你听经这么久了,却不能牢记于心,那我说了也没用。既然我的话不能让人受用,不能达成教育的任务,倒不如死了算了!」
猎人听了既惭愧又感动,他说:「老和尚,我一直不知道您如此用心良苦,这么关心我们,实在很对不起您。」
当时他就折断枪杆,跪在老和尚面前说:「我以前错误的人生就像这支枪一样完全断除了,从今天起,我要用心改掉过去的错误,请老和尚收我为徒,我要严守戒律。」
老和尚很高兴地扶他起来,嘉勉地说:「做人要守本分、守规戒,知过必改,善莫大焉!」于是两人便一起下山了。猎人果真跟随老和尚出家,后来也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师。
戒,是保护身心最好的方法。若能守好戒律,就如在暗室得到灯光;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必须时时刻刻守好规矩,如此才能迈向光明的人生正道。
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各不相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如此才是妙法!关键是必须真正深入众生的心。
有一则发生在日本奈良乡下的故事——在一片广漠的土地上,有一间孤伶伶的屋子,住着青九郎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在严冬的夜里风雪交加,寒风从屋子墙壁的破洞钻进屋内。这对父女都睡得很沉,而外面的风雪愈来愈大。
忽然,小屋的门开了,两个人蹑手蹑脚地潜入。他们听到沉沉的鼾声,就很安心地四处翻找东西,最后只找到两包稻米。当他们各自背起一包米向门外走去时,青九郎老先生突然咳了一声、醒了,他发现门口有人,问道:「是谁啊
」小偷听到这突然的一问,吓了一跳,脚没踩稳就跌倒了。
老先生看到两人跌坐在地上,很平静地说:「外面风雪这么大,两位半夜来造访,赶紧进来喝一杯热茶吧!」两个小偷听了,面面相亲,心想:这老先生明知我们是小偷,为何对我们这么好
分明是个傻瓜!
老先生又亲切地招呼他们说:「进来啊!外面这么冷,来吧!」小偷以为他是个痴呆老人,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屋里。老先生又唤醒女儿,要她烧水泡茶。
老先生对小偷说:「实在很不好意思,这么冷的天气还劳驾你们来到这里,感恩你们!」小偷听了觉得莫名其妙,心想:你明明知道我们来偷东西,为何还向我们道歉、感恩呢
其中一位就问说:「老先生,你知道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吗
」老先生说:「知道!但是很抱歉,我虽然有两分多的田地,可是今年歉收,总共才收了这两包米。过去欠你们的,原本就应该还,劳驾你们跑这么远来拿,真的很感恩你们!」
此时,女儿端着热腾腾的茶出来了,老先生就说:「天气很冷,来,喝杯热茶吧!」两个小偷打从心里觉得惭愧,刚才那位又问:「你何时向我们借过东西
」
老先生说:「可能是在过去生吧!如果以前没有欠债不还,你们也不会在这么晚的时候来到这里;而且村里有那么多有钱人家,你们却偏要来这荒芜之地,可见一定是有其因缘。」
另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偷,这时再也忍不住了,他跪下来,并且五体投地说:「真的很惭愧!村里盛传老先生是诚恳待人的大好人,而我们却以为您是傻瓜,实在很惭愧!」
他接着又说:「我也曾想重新做人,但是要从头开始谈何容易!生活都有困难了,如何做善事呢
」老先生说:「我的生活也很困难,可是日子一样可以过;其实,清贫的生活很舒服,因为心无挂碍、轻安自在,这是最逍遥的人生。」
老先生这分从内心流露出来的安详自在,让这位小偷很感动。他心想:老先生处事泰然,具足定力,而且对清贫的生活如此甘之如饴,内心的修养一定很深厚。于是叩头礼拜说:「您的品德这么崇高,我希望能拜您为师,恳请您慈悲接受!」另一位小偷也说:「我也很想学好,请您也收我为徒!」
老先生谦虚地说:「我和你们一样还在学习中,我们一起来学,相互鞭策鼓励吧!」由于这两个人决心改过向善、尊师奉道,所以很恭敬地叩头,礼拜老先生为师。
原来青九郎老先生是位佛教徒,平时修行非常用心,待人也很有爱心,所以逆境现前时具足定力,能以智慧和慈悲来观机逗教,感化了两个小偷回心向善。这分定力与智慧,来自于平时精勤不懈的自我修养,很值得我们一起来学习。
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往前走。托完钵回到精舍后,佛陀问弟子们:「今天到城里托钵,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
有位弟子回答:「城里好热闹!有很多人忙着采购所需要的东西,商人也很热络地在卖东西。」
佛陀又问:「你们看到那么多人在买卖东西,在这个买卖之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有位弟子回答:「为了生活。」
佛陀说:「对!就是为了生活。但是人除了生活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那就是心灵。心灵也需要养生的资粮!」
弟子就问佛陀:「佛陀,到底养生的资粮是什么呢?」佛陀说:「就是智慧。要让慧命健康地成长,就不要让杂质污染了心灵。就像在染布店工作的师傅,虽然他全身因染布而沾上许多颜色,但是他却很细心地把那些白布照顾得十分洁净,为的就是要染出一块好布料。」
「修行也是一样。虽然我们身在五浊恶世的复杂社会里,心仍要保持清净。万一我们心像一块白布被…
《尘尽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