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尽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
在人生道上要培养智慧,
必须坚持善行、断除恶行,保持身心清净,
如此,才能成就诚正信实的品格。
团体之美
学佛首先要「照顾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一个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能够自律、自重,不违犯规戒,也没有偏差的行为,就会是一个很美、很和睦的团体。
佛陀住世时,领导僧团精进修行,佛陀对每一位弟子都以平等心来教育,让他们自我成长,大家都依佛陀的教化互相尊重、彼此关怀,当时僧众和睦相处,所以称为「六和敬」僧团。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度化众生,当佛陀渐渐年老时,大家都很关心——将来佛陀入灭后,僧团由谁来领导
佛陀的精神由谁来传承
当佛陀入灭后不久,有一天阿难尊者到城内,经过其默婆罗门的住处,他看到阿难尊者,就赶紧邀请他进屋,互相寒暄问好。
其默婆罗门很关心佛教的僧团,就问阿难:「尊者,佛陀寂减后,有什么人能代替佛陀呢
」阿难尊者说:「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觉者,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我们只是遵照佛陀的教法自我修持,并将佛陀的精神传播到人群中,教育众生,所以没有人能取代佛陀超然的智慧。」
此时,刚好有位大臣名叫雨行,他出巡路过此地,看到阿难在其默家中,就很高兴地进去聆听他们的谈话。
雨行人臣听婆罗门问阿难:「佛教僧团这么庞大,以后将由谁来领导
」就赶紧接着说:「这是全城人民所关心的事!佛法须靠僧众弘扬,佛陀涅槃后,僧团如果没有人领导,那真是令人担心。」
阿难尊者说:「你们放心,僧众奉行佛陀的教化,立定人生的目标;每个人都能依法为师,力行佛陀的教育,佛法就是我们所遵循的准则。佛陀平时教育弟子,皈依「清净自性」,现在人人都依照佛法来施行,在日常生活中守好自己的本分,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大臣和婆罗门听了也颇为赞同。
有句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佛陀时代距今约两千六百年,但只要人人依教奉行,自修利人,宣扬佛陀的教化,佛法就能永存不息!所以大家要自我鞭策,为社会负起净化人心的使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
筑堤济众
学佛要「闻、思、修」,也就是多听闻佛法,并用心思考,而后依教奉行,投入人群、利济有情。
日本有一位悲智双运的修行者——空海大师,当他年近五十岁时,日本遭受大雨侵袭,泛滥成灾;洪水冲毁了堤防,也淹没了许多乡村,其中灾情最严重的地区是空海大师的故乡。
当时堤防被冲毁十多公里,政府派出大批人力抢修,地方百姓为了保住家园,也都全心全力投入护堤的工作。但是,每当水坝泄洪,又溃决成灾。大家有点心灰意冷,力量也逐渐地减弱了,即使有再多的鼓励,还是无法提高士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修好的堤防没多久又被冲毁,负责筑堤工程的大臣,十分担心无法如期完工,于是就和大家共同讨论如何鼓舞人心。当时有人提议请空海大师来帮忙,大臣附议说:「这里是空海大师的故乡,他深得民心,我们赶紧去请他来协助。」
于是大臣亲自到高野山,请求空海大师带领乡民重建堤防。空海大师心想:出家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这道堤防如果没有及时修筑完成,不知还有多少生命遭受威胁、多少家园将受到破坏,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
当他回到故乡时,乡民都很欢喜地迎接他。空海大师说:「保护家园人人有责,我很诚心地和大家共同来修复堤防,虽然大家已经很辛苦了,但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我们还得再尽一分心力、一起努力。」
这段话鼓舞了民心,大家都热烈地响应,再度鼓起精神,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赶工,而且投入的人也愈来愈多,不分老幼妇孺,甚至连孕妇也来参与工程。
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工程终于提前完工。空海大师日夜陪着大家一起工作、流汗、熬夜……,乡亲们都对他非常感恩,空海大师也很感谢大家的努力。在那段期间,他以佛法教化乡民,并教导他们正确的防洪、护堤及引水等方法。
空海大师完成任务之后,即回到高野山进修。几年之后,他的母亲已八十二岁高龄,她很想探望空海大师,大师也体念母亲年老孤单,因此将母亲安顿于山腰的尼庵。当空海大师礼敬母亲时,她说:「我知道你的孝心,我会照顾自己,你不用担心,你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空海大师智慧敏睿、持戒严谨,更将对母亲的敬爱与关怀,化为悲心愿力,普遍利济有情;可见学佛者要能时时发挥大慈悲心,以大爱造福人群,才真正是菩萨道上的修行者!
不饮酒戒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一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后来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说:「佛陀,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佛陀微笑地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牠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持咒,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它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了毒龙,大家就到佛陀座前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以及僧团大众,于是便用心地准备好斋食供养,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
」大家回答:「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
」大家无以回答。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
」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胡涂,酒戒岂可不慎
小沙弥与老和尚
老和尚带着小沙弥出门行脚,无论行走在广阔无边的丛林或翻山越岭,老和尚都逍遥地走在前面,小沙弥则背着行李紧跟在后,一路上两人相互照应,彼此为伴。
小沙弥走着走着,心想:难得人身,短短几十年生命,却必须经历生老病死、受六道轮回之苦,真是苦啊!现在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当菩萨救度众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赶快精进才行!
想到这里,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脚步,面露笑容地回头对他说:「来,包袱让我来背,你走在我前面。」小沙弥虽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按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着走着,小沙弥觉得这样真是逍遥自在,而佛经里说,菩萨必须顺应众生的需要而行各种布施,「这真是太辛苦了!况且天下众生苦难多,到何时才能救得完呢
不如独善其身,过这种逍遥自在的日子。」
这念头一起,就听到老和尚很严厉地对他说:「你停下来!」小沙弥赶快回头,看到老和尚严肃的面容,吓了一跳!老和尚将包袱拿给他说:「包袱背好,跟在我后面走!」
小沙弥想:做人真苦!刚才自己还那么开心,才一转眼就变得很难过,人的心念真是不稳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动摇,还是修菩萨行好,起码我可以面对苦难众生,和很多人结好缘,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这时,老和尚又面带笑容地回头招呼他,并将行李拿去自己背,请他走在前面。
小沙弥就这样反复地发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时,老和尚又以严厉的态度对待他;小沙弥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而问道:「师父,您今天为什么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后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老和尚说:「你虽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坚定。感动时就发大愿,却又很快退失道心,这样进进退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
」
听到老和尚这么说,小沙弥感到很忏悔。当他又生起菩萨心时,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说:「师父,这次我是真正发心,要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大心大愿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进。」
老和尚听了很高兴,对小沙弥也起了赞叹、尊重之心,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地并肩而去。
世事无常,今日虽平安,明日却难料,如果发了好愿,却动辄心生退转,将有限的光阴浪费在犹豫不决上,实在太可惜了!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发大心、立大愿;发心立愿很简单,但要恒持道心却不容易。发了大愿也不能骄傲,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坚定志愿、磨练耐心毅力,如此必定能克服难关,成就悲愿。
广结善缘
在《本生经》中,有一段佛陀与弟子阿难的过去生因缘——无量劫以前,有位老师父带着一群小沙弥,在一座古庙…
《尘尽光生·修心篇: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