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P2

  ..續本文上一頁薩的莊嚴氣氛,達到教育效果。

   衆生因爲無明,無始以來都生活在貪嗔癡煩惱中,造作殺盜淫妄種種罪業,爲煩惱、業、生叁種雜染所染汙。通常,我們只是隨自己的情緒、好惡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以,出家人必須半月半月參加說戒,以此強化對戒律的學習,讓《戒經》的每條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內心。每當我們起心動念時,戒律自然會起到約束作用。這樣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過程中,因爲串習力強大,難免會犯戒。這就會使戒體受到染汙,必須通過發露、忏悔進行清洗。如果任意放縱煩惱,而不懂得以忏悔及時滌除塵垢,內心就會成爲一個垃圾場。所以,在培養僧格的階段,忏悔非常重要。因爲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也是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方式。

   依律而製的忏悔法門,是根據罪行的輕重不同進行處理。有的只須自責就能忏已還淨,有的需要對一、兩位比丘發露方可,還有的要四位比丘通過羯磨作法來忏罪,更有的需要二十位比丘作法才能進行忏悔。總之,是通過不斷的自我檢討和忏悔,達到淨化身心、完善僧格的效果。

  五、雲遊——淡泊人際關系

   在家人總是對家充滿執著,可以說,家就是執著的堡壘。正是由于對家的執著,遠離家鄉的遊子總是有份難以擺脫的牽挂,只有回到家中才能安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心安便是家。

   爲了擺脫對家的執著,于是便有出家這種生活方式。

   出家是對家的超越,對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還有沒有家呢?嚴格地說,出家人是沒有家的。出家人不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蘊家、出煩惱家、出叁界家,只有超越一切執著和牽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

   在家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這就需要購買住房。爲了居住舒適,還要進行裝修,添置物品。進而是娶妻生子,建立龐大的交際圈。爲了使之正常運轉,就得努力賺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一旦擁有就會執著不舍,一旦失去則會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對環境和人際關系的牽挂,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樣生活。爲了避免這種對家的執著,佛製比丘不能長年居住在固定地點。在戒律中,頭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樹下住叁個晚上,而比丘在夏安居後也要離開安居處,這主要是爲了避免對住處産生貪著。若長期居于一地,難免對此心生眷戀。此外,對于長期居住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方便。而對雲遊在外者來說,會覺得東西多是累贅。從這一點來看,處處無家處處家的雲遊生活,本身就能幫助修行人克服對擁有的執著。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各地,常隨弟子達一千多人。他們追隨佛陀,遊行于各地,所到之處隨緣弘法,將佛法種子灑遍世間。所以,佛弟子的雲遊,既是爲了尋師訪道,親近善知識聞法,也是爲了弘法度化衆生,使正法傳向四方,代代相續。

  六、安居——定期潛修

   比丘每年要有叁個月的定期潛修,以便專心學習、精進道業,戒律中稱爲結夏安居。

   安居是相對雲遊而言。當時,有些比丘終年在外雲遊,但印度夏季多雨,雲遊在外多有不便。且夏季昆蟲很多,行路很容易損傷生命。鑒于這些過失,佛教也製定了結夏安居。安居並非佛教特有的修行傳統,佛世時,其他宗教早已有之。佛陀只是將這種修行傳統爲我所用而已。

   對于凡夫而言,長期居住一地固然會産生貪著,而總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善知衆生種種習性。爲避免比丘貪著住處,規定不得長期固定一處;爲使比丘有相對穩定的學修環境,又製定結夏安居。

   道宣律師撰寫的《四分律行事鈔》,將這部分內容名之爲“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師在《資持記》中解釋道:

  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叁業運善曰修。12

   夏安居爲時叁月,在此期間,比丘們擯絕外緣,收攝身心,全力以赴地精進學修。

   從現實僧團來看,安居這一製度極爲重要。在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許多寺院都成了鬧市。出家人整天忙于應酬,既要管理寺院,還要從事弘法、教育、慈善等利生事業。尤其是寺院管理者,幾乎和在家人一樣忙碌。而長期從事各項事務,難免沾染世俗習氣,增長煩惱妄想。久而久之,便會忘失正念,失去自我觀照能力。爲期叁月的安居,能使長期處于勞作中的身心得到緩解,並通過聞思經教來培養正念,通過修習禅定來增長定力。經過這番充電,再面對事務性工作時,就能保有良好心態,至少不容易沈溺其中,爲八風所動。

  七、簡樸的物質條件——避免擁有的貪著

   人生存在世間,需要有相應的物質資源。所以,世人往往常年忙于生計。他們的人生目標,無非是爲了改善生存條件,此外就別無他求。

   而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脫、成就菩提爲人生目標,生計問題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佛世時,印度宗教師多以乞食獲得生活資糧。在印度傳統中,沙門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爲他們放棄對五欲的占有,爲追求真理而生活,理應接受大衆禮敬。

   通過乞食獲得生存資糧,注定出家人必須奉行簡樸的生活。佛教僧團成立之初,佛製比丘依四依生活,也就是著糞掃衣、常乞食、樹下坐和吃腐爛藥。糞掃衣,是將人們丟棄的破衣爛布縫製爲袈裟。常乞食,是以乞食爲生。樹下坐,是住在樹下而不是房舍中。吃腐爛藥,是生病後吃人們煎煮過的藥渣。

   其後,佛陀又以四依爲基礎施設頭陀法門,並時常贊歎頭陀行。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

  其有歎說諸頭陀行者,則爲歎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恒歎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爲毀辱我已。13

  《雜阿含經》記載:如來移身分座給頭陀第一的迦葉尊者,又手授僧伽黎易迦葉所著大衣,于大衆中稱贊頭陀行。這都體現了佛陀對頭陀行的重視和提倡。

   無論是四依還是頭陀行,從教育意義上說,都是爲了減少我們的妄想、煩惱和執著。因爲擁有越多,妄想就會越多,煩惱就會越多,執著也會越多。倘能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妄想執著自然隨之減少。

   當然,每個出家人的根機不同,身體素質不同,能適應四依或頭陀行的比丘畢竟是少數,所以佛教的教育並非千篇一律,對比丘的生活問題還有許多不同規定。比如衣服,除糞掃衣外,又製叁衣、百一乃至長衣。叁衣,是比丘只能擁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和安陀會叁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爲了方便生活,除叁衣外,允許擁有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各一件。長衣,是叁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需要說淨後才能合法使用。佛陀製定的這些戒律,既使弟子們減少對物質的貪著,又考慮到生活方便,開中有製,製中有開,可謂用心良苦!

  八、總 結

   綜上所述,可見佛陀的教育確實不同于世間教育。其主要特點有四:一、佛教自身有著非常完整的教育體系,也有非常優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和世間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世間教育著重知識和生存技能的培養,而佛教教育則是轉凡成聖、斷惑證真、成佛作祖的教育。叁、兩種教育目的不同,教育方法也有區別。四、戒律教育雖以相應的律學知識爲基礎,但主要是通過如法的實踐來完成,由律儀生活養成高尚僧格,爲人天樹立德行典範。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雖然只是個籠統的數字,卻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樣化。在佛教叁大語系和各個宗派中,各自都有完整的教育體系,這些豐富的寶藏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我們今天來研討佛教教育,應當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積極適應當代。惟有做到這兩點,才能更好地弘揚佛法。

  2000年秋講于河北生活禅夏令營

  注釋:

   1.《菩薩善戒經》卷4, T30-982下。

   2.《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1,T40-32上。

   3.《十誦律》卷38,T23-274中。

   4.《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卷1,T24-981上。

   5.《摩诃僧祇律》卷34,T22-501下。

   6.《菩薩善戒經》卷4,T30-983上。

   7.《四分律》卷33,T22-803上。

   8.《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1,T40-32上。

   9.《摩得勒伽》卷6,T23-598下。

   10.《摩得勒伽》卷6,T23-598中-下。

   11.《毗尼母經》卷3,T24-814中。

   12.《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1,T40-238下。

   13.《增壹阿含經》卷5,T02-570上。

  刊載于《戒幢佛學》第二卷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管理體製》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