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P2

  ..续本文上一页萨的庄严气氛,达到教育效果。

   众生因为无明,无始以来都生活在贪嗔痴烦恼中,造作杀盗淫妄种种罪业,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所染污。通常,我们只是随自己的情绪、好恶在生活,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出家人必须半月半月参加说戒,以此强化对戒律的学习,让《戒经》的每条戒相深深印在自己的内心。每当我们起心动念时,戒律自然会起到约束作用。这样也就不容易犯戒了。

   在持戒过程中,因为串习力强大,难免会犯戒。这就会使戒体受到染污,必须通过发露、忏悔进行清洗。如果任意放纵烦恼,而不懂得以忏悔及时涤除尘垢,内心就会成为一个垃圾场。所以,在培养僧格的阶段,忏悔非常重要。因为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也是完善人格必不可少的方式。

   依律而制的忏悔法门,是根据罪行的轻重不同进行处理。有的只须自责就能忏已还净,有的需要对一、两位比丘发露方可,还有的要四位比丘通过羯磨作法来忏罪,更有的需要二十位比丘作法才能进行忏悔。总之,是通过不断的自我检讨和忏悔,达到净化身心、完善僧格的效果。

  五、云游——淡泊人际关系

   在家人总是对家充满执著,可以说,家就是执著的堡垒。正是由于对家的执著,远离家乡的游子总是有份难以摆脱的牵挂,只有回到家中才能安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心安便是家。

   为了摆脱对家的执著,于是便有出家这种生活方式。

   出家是对家的超越,对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还有没有家呢?严格地说,出家人是没有家的。出家人不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蕴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只有超越一切执著和牵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在家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这就需要购买住房。为了居住舒适,还要进行装修,添置物品。进而是娶妻生子,建立庞大的交际圈。为了使之正常运转,就得努力赚钱。对来之不易的这一切,一旦拥有就会执著不舍,一旦失去则会痛苦不堪。

   出家要超越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牵挂,自然不能像在家人那样生活。为了避免这种对家的执著,佛制比丘不能长年居住在固定地点。在戒律中,头陀行者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住三个晚上,而比丘在夏安居后也要离开安居处,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对住处产生贪著。若长期居于一地,难免对此心生眷恋。此外,对于长期居住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方便。而对云游在外者来说,会觉得东西多是累赘。从这一点来看,处处无家处处家的云游生活,本身就能帮助修行人克服对拥有的执著。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各地,常随弟子达一千多人。他们追随佛陀,游行于各地,所到之处随缘弘法,将佛法种子洒遍世间。所以,佛弟子的云游,既是为了寻师访道,亲近善知识闻法,也是为了弘法度化众生,使正法传向四方,代代相续。

  六、安居——定期潜修

   比丘每年要有三个月的定期潜修,以便专心学习、精进道业,戒律中称为结夏安居。

   安居是相对云游而言。当时,有些比丘终年在外云游,但印度夏季多雨,云游在外多有不便。且夏季昆虫很多,行路很容易损伤生命。鉴于这些过失,佛教也制定了结夏安居。安居并非佛教特有的修行传统,佛世时,其他宗教早已有之。佛陀只是将这种修行传统为我所用而已。

   对于凡夫而言,长期居住一地固然会产生贪著,而总是漂泊不定,身心又不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善知众生种种习性。为避免比丘贪著住处,规定不得长期固定一处;为使比丘有相对稳定的学修环境,又制定结夏安居。

   道宣律师撰写的《四分律行事钞》,将这部分内容名之为“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解释道:

  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12

   夏安居为时三月,在此期间,比丘们摈绝外缘,收摄身心,全力以赴地精进学修。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这一制度极为重要。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成了闹市。出家人整天忙于应酬,既要管理寺院,还要从事弘法、教育、慈善等利生事业。尤其是寺院管理者,几乎和在家人一样忙碌。而长期从事各项事务,难免沾染世俗习气,增长烦恼妄想。久而久之,便会忘失正念,失去自我观照能力。为期三月的安居,能使长期处于劳作中的身心得到缓解,并通过闻思经教来培养正念,通过修习禅定来增长定力。经过这番充电,再面对事务性工作时,就能保有良好心态,至少不容易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七、简朴的物质条件——避免拥有的贪著

   人生存在世间,需要有相应的物质资源。所以,世人往往常年忙于生计。他们的人生目标,无非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此外就别无他求。

   而出家人是以追求解脱、成就菩提为人生目标,生计问题自然不是最重要的。佛世时,印度宗教师多以乞食获得生活资粮。在印度传统中,沙门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为他们放弃对五欲的占有,为追求真理而生活,理应接受大众礼敬。

   通过乞食获得生存资粮,注定出家人必须奉行简朴的生活。佛教僧团成立之初,佛制比丘依四依生活,也就是着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和吃腐烂药。粪扫衣,是将人们丢弃的破衣烂布缝制为袈裟。常乞食,是以乞食为生。树下坐,是住在树下而不是房舍中。吃腐烂药,是生病后吃人们煎煮过的药渣。

   其后,佛陀又以四依为基础施设头陀法门,并时常赞叹头陀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就告诉比丘们说:

  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13

  《杂阿含经》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又手授僧伽黎易迦叶所著大衣,于大众中称赞头陀行。这都体现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无论是四依还是头陀行,从教育意义上说,都是为了减少我们的妄想、烦恼和执著。因为拥有越多,妄想就会越多,烦恼就会越多,执著也会越多。倘能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妄想执著自然随之减少。

   当然,每个出家人的根机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能适应四依或头陀行的比丘毕竟是少数,所以佛教的教育并非千篇一律,对比丘的生活问题还有许多不同规定。比如衣服,除粪扫衣外,又制三衣、百一乃至长衣。三衣,是比丘只能拥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和安陀会三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为了方便生活,除三衣外,允许拥有水杯、毛巾等生活用品各一件。长衣,是三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需要说净后才能合法使用。佛陀制定的这些戒律,既使弟子们减少对物质的贪著,又考虑到生活方便,开中有制,制中有开,可谓用心良苦!

  八、总 结

   综上所述,可见佛陀的教育确实不同于世间教育。其主要特点有四:一、佛教自身有着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也有非常优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和世间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世间教育着重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培养,而佛教教育则是转凡成圣、断惑证真、成佛作祖的教育。三、两种教育目的不同,教育方法也有区别。四、戒律教育虽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但主要是通过如法的实践来完成,由律仪生活养成高尚僧格,为人天树立德行典范。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虽然只是个笼统的数字,却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样化。在佛教三大语系和各个宗派中,各自都有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些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来研讨佛教教育,应当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积极适应当代。惟有做到这两点,才能更好地弘扬佛法。

  2000年秋讲于河北生活禅夏令营

  注释:

   1.《菩萨善戒经》卷4, T30-982下。

   2.《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1,T40-32上。

   3.《十诵律》卷38,T23-274中。

   4.《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卷1,T24-981上。

   5.《摩诃僧祇律》卷34,T22-501下。

   6.《菩萨善戒经》卷4,T30-983上。

   7.《四分律》卷33,T22-803上。

   8.《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1,T40-32上。

   9.《摩得勒伽》卷6,T23-598下。

   10.《摩得勒伽》卷6,T23-598中-下。

   11.《毗尼母经》卷3,T24-814中。

   12.《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1,T40-238下。

   13.《增壹阿含经》卷5,T02-570上。

  刊载于《戒幢佛学》第二卷

  

  

《从戒律看原始僧团的管理体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